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陈宏:我为什么做起了投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8日 13:50  互联网周刊

  汉能目前正在尽最大努力跟跨国投行之间展开竞争

  把年仅16岁的女儿送到世界知名的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实习—如果不是在3年前创办了汉能投资集团,很难想象陈宏会做出这个举动。

  现年44岁的陈宏,已经完成了从工程师到创业者、再到汉能投资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角色转变。1999年,这个美国纽约大学毕业的计算机博士,把自己一手创办的GRIC(Global Reach Internet Connection)公司成功带上了纳斯达克。4年后,他毅然决然回国做起了投行,并立志要“打造中国的高盛”。

  陈宏没有金融学的专业背景,在此之前更没有“资深”的投行工作经历。目前,国内有300余家投资银行,国外有高盛、摩根士丹利等跨国投行。这种形势下,选择投行这个生意可谓内忧外患。

  那么,是什么魔力把陈宏吸引回了国内,并且一步就跨过了投行的门槛? 

  投资银行市场逐步成熟

  坐在记者面前的陈宏,除了3次创业给他带来的自信,很难再在他身上找到更多的特点。当然,他略带沙哑又显低沉的声音,无形中给人一种坦诚的印象。

  陈宏是新浪最早的个人投资者之一。不过,这绝非他在北京“SARS”肆虐的时候选择成立汉能投资集团的理由。加上当时国内的互联网行业正遭遇“冰冻期”,选择为互联网和媒体行业提供金融服务似乎并非明智之举。

  然而,陈宏并不这么认为。

  “3年前很多人都不看好这个行业。”陈宏语气坚定地说道,“但是我相信,在国家开始强大起来的时候,一定会出现一个或几个大的跨境投资银行。国外公司大举进攻,我们国内的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规模化变得非常重要。要在短时间内做大规模,或者融资、或者收购,都需要专业的金融服务。”

  最近3年来,国内的投资银行市场开始好起来。然而,国内的证券公司依然“凶多吉少”。究其原委,陈宏认为国内的投资银行没有给企业提供投行应有的价值。而这种“应有的价值”便是被陈宏津津乐道的汉能投资集团的主营业务之一:高效率的融资、并购等财务顾问服务。

  “一个企业,融资前估值4000万元,如果你想融资2000万元,你可能丢掉三分之一的股份。但如果有我们加入,可能会把公司估值做到8000万元,这样一来,如果你再融2000万元,不过稀释掉五分之一的股份。就算我们从中得到100万元,依然比你自己去融资划算得多。”陈宏希望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并且“重新定义投资银行市场”。

  投资基金是汉能的另一种业务,这种被陈宏描述成 “整合型投资”的投资方式,与天使投资、一般意义上的VC以及私募基金都不尽相同。汉能的投资习惯是,在一个行业内选取一个公司,用较短的时间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把规模做大,吸引投资进入。框架媒介就是这种模式演绎出来的一个经典案例。“被分众收购后,框架最终造就了8个亿万富翁。”

  “如果不进行整合,VC一般不会投资这种公司。我们喜欢投需要很多帮助才能折腾起来的公司。整合完之后,故事就全了。”陈宏说,“选择这类公司,是要降低自己的成本和风险。”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选择这样的公司运作,汉能“控股” 的目标比较容易实现。

  汉能刚刚整合了两家动漫企业。这两家公司当中一家擅长技术、制作,另一家擅长渠道、销售。“在尚显初级的国内动漫业市场,把两方面整合起来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 

  我们不做IPO

  尽管陈宏一直强调,目前在国内做投资银行“比做互联网公司的胜算大得多”,但面对300多家国内投行和国外投行巨头的攻城略地,汉能投资集团将怎样面对?

  面对记者的疑问,陈宏最先打出的一张牌是“人才”。他告诉记者,汉能投资网罗了不少斯坦福、哈佛大学毕业的高才生,还有些是从摩根士丹利、美林、索罗门、雷曼兄弟等国际知名投行机构请过来的专业人才。加上汉能在美国、新加坡、中国北京和上海等地设立办事处的跨境优势,以及投资人网络,少有国内投行能与之匹敌。“在这方面我们也不输给国际投行”。

  陈宏承认,跟国外跨国投行巨头整体相比,汉能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他坚持认为,汉能对本地金融市场的理解程度不比国外跨国投行差。“我们有近30人,只关注TMT领域。它们每个团队不过几个人,相比来说,我们的服务当然更周到。”他说,“况且在中国这样特殊的国家,对政府的理解程度和市场敏感度也都是我们的优势。”

  眼下,汉能主要提供跨境并购和私募融资服务。按照陈宏的解释,如果汉能在国外屡屡拿下大单,不愁国内大企业不知晓。

  目前,国内投资银行的收费标准,一般在1%左右,而国外则高达7%。汉能的收费标准大约是5%,“平均下来为3%左右”。相比国内投行,汉能在成本方面谈不上什么优势,倒是跟国外相比,成本优势大出不少。这也难怪陈宏发出“国内不太赚钱”的感慨。

  现在,汉能还没有涉足IPO服务—投资银行最重要的业务之一。这是因为IPO需要庞大的销售渠道支持,“这并不是汉能的优势”。

  “我们要先做行业第一,所以目前只做兼并收购,不做IPO。”陈宏说。 

  投行的价值

  汉能操作跨境并购案例的时间一般为半年到9个月,“如果涉及到国企会慢一点”。2005年,汉能做了10个单子,总金额为5亿美元。即便按照3%的平均收费标准,这个不到30人的小公司利润也高得令人咂舌。

  由于拥有在美国的资源优势,汉能通常代表美国公司在国内开展收购业务,“金额至少在几千万美元以上”。例如,汉能就曾经代表美国加州NeoPhotonics公司成功收购飞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飞通光电是国内最大的光源器件制造商之一。

  “投行最忌讳抢了企业的风头。”陈宏打趣道,“我们只对客户负责,不过是一个贡献者而已。从中赚了点钱倒是真的。”

  不过,他强调的这种“埋头赚钱”的低调并未在分众收购框架媒介的案例中得以体现。因为这一次,汉能投资集团不止是框架媒介的财务顾问,也是它的直接投资者之一。在这场收购案中,汉能用专业的投行知识,从对谭智的安排到收购价格谈判,给对方设下了重重限制。这在保证框架媒介价值的同时,使得投资银行之于企业的顾问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分众传媒的个人投资者和审计委员会主席、现任红杉资本(中国)合伙人的沈南鹏都感慨说:“陈宏真把我们逼到极限了,再高我们都不敢买了。”

  这次收购,相对于2003年11月雅虎收购3721可谓成熟了不少。当年双方签署协议,雅虎以最高(可能达到的)价格1.2亿美元收购3721。但实际上,由于周鸿最后没有完成“既定目标”,最终实现的收购价格约为9000多万美元。分析认为,周在公司被收购后经营管理和决策权的丧失是一个重要因素。

  有了前车之鉴,在框架媒介被收购的协议中,汉能投资集团帮助框架媒介先发制人,在双方的协议中,甚至包含了如此“苛刻”的条件—大意是在合同正式生效前,人事和经营权由谭智和框架媒介董事会决定,分众无权介入;如果不是因为经营不善谭智被赶走,合同自动生效;如果期间分众被收购,合同自动生效。也正是这种专业经验,帮助框架媒介拿到了合约上的1.83亿美元。

  “今年我们的交易总额可能达到10亿美元。”陈宏告诉本刊记者。这种节节攀升的营业额,也使得汉能投资集团员工最高年薪达到千万元人民币之多。 

  我是一个折腾型的人

  面对侃侃而谈的陈宏,你很难再把他跟一个“软件工程师”联系在一起。

  “我是一个折腾型的人。”陈宏这样概括自己。也正是这种“折腾型”的外向性格,使他拥有了充足的人脉资源。

  不过,在这个专业壁垒较高的行业,他又如何从一个计算机博士转变成一个投行家?

  面对记者的疑问,陈宏笑着说:“你知道,做一个工程师可以只关注技术。但作为CEO,你必须关注各个方面,包括销售、人才、财务等等。”看来,正是过去职业经理人的生涯,给了他一个免费实习投行业务的机会。

  中国移动、中石油、联想集团、TCL等国内大型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在赚足公众眼球的同时,也给国内的投行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遗憾。尽管陈宏再三表示,汉能目前正在尽最大努力跟跨国投行之间展开竞争并且不时有惊喜出现。

  然而,这种虎口夺食的形势并不容乐观。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可以预见的是,会有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抢滩海外市场,届时,到底能有多少国内的投行有机会发挥它们的“民族感情”?

  陈宏,这个口口声声要把汉能做成“中国的高盛”、“中国的摩根士丹利”的人,尽管他屡次声称作为创业者已经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尽管他认为此时选择投行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时机”,但他是否已经储藏了足够的耐心和资源?

  (本刊记者户才和对此文亦有贡献)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