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并不是上帝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 19:19 互联网周刊 | ||||||||||
文|创投家 Don Dodge 编译|宋妍 编者按: Google正在变得无处不在。它每次推出非搜索类新产品,就会对相关竞争对手的心理造成一次威胁。而在它的网络支付产品CheckOut出台之后,这一威胁论又上升至一个新高度,甚至很多人称之为“PayPal杀手”。在Google被神化的同时,美国的媒体和业界也在进行“反省”。近日,美国《商业周刊》撰文尖锐地指出:在搜索之外,Google的多
我们常说的“超级短视”(MacroMyopia)在商业上 的一个绝佳例子就是Google的产品发布。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Gartner研究公司所谓的“技术炒作周期”。“超级短视”就是随随便便地高估了短期的作用,而低估了长期的影响。 在Google产品宣传和发布期间充斥着大量的炒作和期望(大部分来自外界)。几周前,Google发布了Spreadsheet,人们便立即称其为“Excel杀手”。且慢!Spreadsheet跟Excel还相差甚远。但是如果给Google五年的时间来改进和创新这款产品的话,它或许可以跟Excel相提并论。 Google的CheckOut同样也被吹得天花乱坠。事实上,Google发布的任何产品都被不可理喻地夸大其词。 Warren Buffet(世界第二富翁—编者注)喜欢说这句话:从短期来看,股票市场是个记票器;而从长期来看,股票市场是一台公平秤。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短期操作上,股票市场接受忽悠,追随热点;但在长期操作上,真正的收入和利润会被掂出份量,从而可以判断出一支股票的真实价值。 Gartner的技术炒作周期理论在这里同样适用。不切实际的吹捧在短期内发挥着作用。分析师们预言,在未开发的领域里蕴含着几十亿美元的巨大市场。接着,事实渐次浮现,竞争者做出回应,兴奋慢慢冷却……Gartner称这个过程为“幻觉的消逝”。从长期走势来看,先行者终究吸引着后来者,产品也跟着“跨越鸿沟”。 理智的办法就是跟着钱跑,别被技术晃花了眼。仔细考查商业模式,看它是否真的可行,是否能够成长为足够规模的企业。预计一下你的竞争对手将如何接招,如何调整步伐以适应将来的发展。然后再决定这是否真的可以改变竞争格局。大多数情况下,大局还是改变不了的,但可能带来一些有益的经验。 (博客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