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第七届世界互联网项目年会专题 > 正文

图文: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德寰演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 10:46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图文: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德寰演讲
图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德寰演讲。(骆磊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7月12日-14日,第七届世界互联网项目年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大约20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项目参与者将向公众介绍各国在该项目中的研究进展,讨论网络的社会影响。新浪科技对前两天的开放论坛进行了现场直播。

  图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德寰演讲。(骆磊 摄)

  以下为刘德寰副教授演讲全文:

  我今天探讨的话题是一个非常基础的话题:谁上网、怎么上网、哪些人退网。

  这个研究要回答的问题是:1,中国网络使用群体第一次接触网络的特点是什么?2,什么因素决定了第一次上网?3,是时代还是年龄决定了上网?到底是什么影响?4,文化程度在这里边的作用是什么?前面一些研究当中都是在割裂在谈这些概念,但实际上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当中,这些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5,退网的原因。因为有些人上网,中途又不再上了,这些人是谁?我们探讨的实际上是两个大的话题。

  研究框架、研究思路。问卷中有年龄的变量,因为整个调查是郭良老师主持的2005年的调查资料,就是在这个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同时有第一次上网的时间,这两个变量对比分析之后,实际上能够找到年代和年龄对第一次上网的影响,这是两个概念。由于文化程度是极其重要影响上网的因素,在研究的时候一定要把交互作用放进去,否则分析无法实现,得出的结果是很怪异的。待会儿看看文化因素怎么搅动上网的变化。

  所有的调查都是采用Logistic回归来做的。第一次上网时间的研究假设,第一次人们上网实际上呈现的是递进式的创新扩散,它的工作假设有两个:一个是首先体现在年龄上,由青少年到中年人到老年人的扩散。第二,这种扩散在文化上不同步,由高文化程度向低文化程度扩散,现在到2005年实际上刚刚走完一部分,但还没有完成。整个研究的赋值,这个赋值比较特殊,被访者在哪个年代上网,就把之前上网的人不计入分析,把这些人和以后上网的人合成一个群体再进行分析。比如2002年这个人第一次上网,我们把这些人赋值为1,而2002年之前上网的人不纳入分析,而其后的人赋值为零。前面已经上网的人不再分析,往后走,看情况怎么样。由于这个模型涉及的人比较多,而相对也比较特殊,我会把这个模型基本的情况给大家分析一下。

  2000年之前,开始上网的人特征是什么?这是一个Logistic回归,这个回归都比较特殊,基本上有很多交互作用,有很多非线性的特点。因为整个探讨的过程当中,由于研究是正在进行当中,所以关于收入、性别,这些概念我都没有在今天的讲稿里拿出来,主要探讨的是年代、年龄和文化程度之间的关系。

  2000年之前人们上网的特点,大家能够非常清楚看到整个从低龄高文化程度向下扩散的一个过程,大家可以看到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一直到研究生级以上,它的扩散情况规律是很不一样的。它呈现出的特点很清楚,但是大家知道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是一年一个样,每一年度新上网的人群都非常特殊,每个年代的模型也都不一样,但是无论模型有什么差别,他们当中呈现出年龄和文化程度的交互作用、年代的影响应该说都是存在的,全都是一样的。所以,所有这些模型当中都会是在交互当中出来的。

  2000年之前因为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它呈现出的特点实际上能够看到很多高文化程度的人已经上网,会对后边的模型导致很大的变化。2001年上网的模型比刚才那个模型略微复杂一点,它呈现出的状态是,2001年是中国研究生级以上群体网络的普及年。大家可以看到最上边的那条线,也就是说在研究生级以上群体当中,在2001年大幅度增加,其它的还是呈现以低年龄为核心的扩散情况。但是已经出现另外一个角的扩散,就是文化程度的低档。由这开始,整个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就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到了2002年,这个模型更加特殊,它包括了实际上有年龄的特点。2001年会发现实际上从25一直到40多研究生以上群体大幅度上涨,在2002年,这个群体的高年龄段,也就是当时的40多岁、45岁这拨人开始大幅度增长。然后是在出现了第二级本科级年龄段比较大的群体开始大幅度上网。同时大家还会发现,在低文化程度当中,比如说小学文化程度,在年轻群体当中迅速地扩散。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比如小学、中学文化程度,包括高中,都是在低年龄段这一块儿出现一个峰值。所以大家看到2002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一年,呈现的特点是从几个角度开始扩散。

  2003年的模型比较复杂,我们再看它的特点。呈现出高文化程度的年纪大的群体扩散,研究生级以上群体当中,年纪大的超过50的也开始进入互联网。2003年和2004年实际上是一个高文化程度的普及年,这两年非常清楚。也可以看到包括本科学历年纪大的群体也开始上网。这个在原来的年份当中没有出现。在这个里边实际年龄的因素已经变得很弱,这时文化程度的因素成了核心,成为了扩散的源头。在这个模型当中大家可以看到一个是研究生级以上的群体,文化程度最高这个群体已经开始搅动整个互联网发展,跟原来的特点不一样。本科群体还没有进入这个趋势,但是本科和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在上网的比例上已经大幅度提高,这时它没有完全搅动低的文化程度。

  2004年这个模型就跟前面很像,但可能很复杂。从结果上看,会发现本科开始进入扩散,已经开始非常明显地把年纪大的群体纳入进来。大家可以看到甚至包括文化程度很低的,比如小学文化群体、初中文化群体,也出现了35岁左右的峰值。大家可以发现,实际上整个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它的认识已经不是说年轻人的互联网,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变了。2003年、2004年这两年实际上在中国互联网发展上是一个转折,因为由原来的年龄是一个重要的自变量,到2003年以后,文化程度变成了最重要的自变量,因为原来是以年龄为核心进行扩散,现在是以文化程度为核心进行扩散。如果我们把这几个结果合成在一起,我们探讨2005年到底在文化程度和年龄上边整体上网,因为前边每一个分析总体都是不一样的。到了2005年,我们把它变成一个整的总体:上网和不上网,呈现的结果是什么?实际上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许今年、明年、后年才会把这个扩散完成。但是这个扩散实际上是非常明显的,由原来的年轻小到年纪大;由高文化程度到低文化程度,不断一层一层像波浪一样的走法,非常有意思,是典型的递进式扩散。

  用年代来看第一次上网的时间,小学文化程度2002年和2004年各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峰谷,一个是年轻,一个是32、33岁。到了初中的时候,大家会发现波浪的起伏就要早,而且要多。到了高中文化程度,呈现出大家平时感觉到的特点:年轻。但是到了大专文化程度开始,刚才的样式已经很难见到,整个这些年体现的状态已经是比较平滑的,年纪越大上网比率越低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2003年和2004年。到了本科文化程度,整个扩散的过程,2004年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对30到50岁这拨人上网率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包括2005研究生以上群体,比它整个发展时间更早。

  实际上通过这些图的变化,我们能够把握很多在以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些特点,实际上是由文化程度为主导,发生了整个互联网整体结构的变化。

  到2005年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研究生以上的群体上网情况已经基本普及,扩散已经完成。本科群体除了45岁以上这一块略低之外,也已经基本普及。大家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曲线在不断向上波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我相信在未来几年会持续。

  探讨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话题——退网。上网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在退网,不再上网。在中国不再上网原因的假设有五个:升学压力,暂时退网;因工作与网络没有关系而没有时间上网;因结婚、养育子女而暂时退网;因工作紧张而暂时退网;因年纪大而永久退网。

  看一下呈现的特点,方程结果解释起来非常有意思。先看在高中群体当中,16、17岁退网比例很高,因为要考大学。25、26岁退网比例很高,因为结婚、生孩子。在大专、本科、研究生当中,40多岁退网比例比较高,原因是工作太忙。在绝大部分所有的群体当中,55岁以上退网的比例增高,是因为年纪增大。实际上无论上网还是退网,在中国体现出的特点都是非常有规律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