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第七届世界互联网项目年会专题 > 正文

图文: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柯惠新演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 10:40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图文: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柯惠新演讲
图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柯惠新演讲。(骆磊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7月12日-14日,第七届世界互联网项目年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大约20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项目参与者将向公众介绍各国在该项目中的研究进展,讨论网络的社会影响。新浪科技对前两天的开放论坛进行了现场直播。

  图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柯惠新演讲。(骆磊 摄)

  以下是柯惠新教授演讲全文:

  我今天主要是简单跟大家谈一下在互联网研究方面我们最近做的一些事情。

  一,关于互联网影响方面的研究。特别是互联网的使用对青少年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网络调查方法的研究。

  三,关于互联网与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研究。

  一,关于互联网的影响的研究。

  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对青少年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做的非常多。但前几年的研究有些不足的地方,互联网的影响,比方从宏观层面上来研究,很多互联网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对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作用,正面研究还是比较多。但是从微观层面上来看,基本上都是负面影响的研究。大家可能知道,比方说对青少年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等等。对青少年的成长有没有正面作用,这方面研究比较少。另外,结合网络传播进行的研究做的也不够。社会上对青少年上网非常关注,比如关于

网瘾的问题,这几年我们一直在社会上搞反网的行动,有一些限制、打击。这方面的关注当然很必要,但是实际上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也许还是有一些正面的东西,我们是在这方面展开了一些研究。

  从我们国家这些年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这方面来考虑,创新方面的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就要很好地去理解,比方说互联网和青少年发展到底有什么关系,怎么样正确地引导青少年、儿童合理地使用互联网。我们关注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互联网跟青少年的创造力之间是不是有一些关系,怎么样利用互联网合理的上网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我们在这种想法下有一个课题,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创造关系的研究。其实这是很早就想做的,在前几年我们开的一些研讨会当中,在2002年还是2003年,当时已经提出了这个课题,而且把我们前期的一些访谈结果,还有对这个研究的一些框架的设想,已经向到会的代表汇报过。为什么到现在还在做呢?就是因为在2002年的时候我们只是一些设想,没有经费。大家知道做这个课题是需要经费的,但是我们又舍不得不做,所以我们就先做一些前期的工作。我们学校的经费一直到2004年才申请下来,但很有限,我们现在在深圳做。

  我们做的课题主要是想探讨一下到底青少年的创造力和互联网的使用是不是有关系。创造力这一块的研究,心理学有很多。我们考虑的影响因素有个体因素和非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动机和个性、能力、知识;非个体因素有社会环境、教育因素两大方面。对社会环境来说,因为在我们所调查的对象中,对他们来说在一定时间内,这个社会环境基本上大家都是一样的,没有放到模型里面去,主要是考虑教育因素,包括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就包括了媒介、互联网。

  我们所依据的理论主要是迈克尔.卢汉的理论,媒介的重要效果来自于形式而不是内容。还有一个研究,我们发现互联网的使用和青少年创造力方面的研究,还不很明显。有些文献讲到互联网的自主特性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使它发生五个方面的变化,其中一个方面的变化是说可能会使思维的流畅性增加。思维的流畅性跟青少年的创造力的维度是有关系的。互联网的特征,从传播方式来看,这些有可能对青少年的创造力有一些关联性。

  我们有一个基本模型,认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媒介使用因素对创造力,具体来说对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都是有关联性的。这是我们一个基本的框架、模型。我们要通过具体的调查和实验来验证,看是不是成立。这个框架的构建是通过理论上的一些文献的检索,通过理论上的探讨,通过专家的访谈,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

  研究假设:H1:互联网的使用对青少年创造力的人格有积极影响。H2:不同网络传播影响活动程度不同,其中用户主体性越强的活动,越有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具体的方法:前期我们先做的专家访谈,主要是2002年我们还没有经费时做的。那时我们访问了三个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主要是了解创造力方面的一些研究。传播学的专家、互联网研究的专家,在座的好几位,像郭良、王恩海等等都接受过我们的采访。在此基础上我们做了调查,因为我们的经费非常有限,是学校给的经费,肯定都是不够的,但我们还是尽量地做了北京市八个城区高中生的调查,调查了24所学校、2400名学生,该调查已经做完。

  调查的初步结论(部分):比如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创造力存在显著影响;上网内容、上网活动、上网方式对青少年创造性人格也存在不同层面的影响;其中上网方式的影响相对最为显著;而且我们发现用户主体性越强的网上活动对创造性人格的影响是越积极;互联网的使用和青少年本人的情况也是有关系的,比方是主动性和开放性比较强,倾向于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青少年表现出比较高的创造性;而倾向于在虚拟空间隐蔽自己真实身份的青少年,他的创造力得分相对比较低。

  讨论:针对同一活动,不同使用方式、内容偏好的影响下一步会具体研究。我们找出了一些关系,通过分析方法分析出一些影响,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我们下面就会根据调查结果出来的初步结论,会做实验方面的研究。这个研究设计已经完成了,很快就要进行。网络传播是非常复杂的,也是一种综合的东西,里面还会有很多具体的问题要具体分析。另外,通过这个研究,青少年怎么上网应该是可以给出意见的。

  实验法:我们准备三方面的实验,一个是网上的信息获取,实际上是网上的大众传播,信息获取不同的方式对创造力有什么影响。第二个实验,网上的人际传播、人际互动会有什么作用。比如我们以论坛为主,在论坛上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地位、不同的环境等等,这些会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们会有一些自变量,每个自变量会有不同的水平,每个实验都会有几个组,有些可能多达十个组。第三个实验是关于自媒体传播,看看个人的创作和发布有什么,主要选的是网络杂志和博客,看开放性的强弱对青少年的创造力有什么影响。

  二,关于网络调查方法的研究。

  教育部课题+博士论文(黄刚)。为什么提出这方面的研究呢?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面临着新的挑战,主流的经验研究方法自身存在许多固有的缺陷,特别是现在有些传统的方法已经很困难,比如入户面访几乎就不能做了。另外一方面,新的研究领域不断出现,新的研究领域我们可能需要探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网络的出现为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创新可能会提供一定的可能性,新兴的信息传播技术有可能推动研究方法的进步。现在网络的环境可能会为社会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环境,它虽然是一个虚拟的环境,但是有可能有利于研究某些问题。网络传播的特点为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创新可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比方说我们过去研究可能比较重两头,都是研究者设计,最后调查被访者去分析数据。但是最后研究者和被访者之间的互动这方面很少关注,利用网络这个环境,有可能这一块能解决。因为我们知道在社会研究当中,参与者的心理感受,是不是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来改进,这方面可能是很重要的。我们传统的调查办法没有办法解决,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三,互联网与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研究。

  我们现在发现很多研究是关于互联网比方说对企业

信息化的影响,对企业的作用,网上购物等等,这方面研究非常多。但是互联网对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到底是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有一个博士生去年的博士论文就是这方面的研究。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怎么样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来促进贫困社会的发展,做的是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种模式的研究。这里考察了两组模式:黄羊川模式、金塔模式。最近又发现还有一个模式:肃州模式。这些都是在甘肃省。有一些不成功的模式,比如黄羊川模式是失败的模式,金塔模式是成功的模式。不同模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为什么有些模式是成功的,有些模式是失败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已经完成了课题。现在正在想要做的是在北京、天津的贫困地带和不发达地带也继续研究这个课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