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彦升:国学的现今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 02:27 第一财经日报

  当国学成为一个大众话题之后,其表现形式也变得不那么学术化,而是凸显出娱乐化色彩

  彦升/文

  国学热正在神州大地升温。

  种种打着“国学”旗号的活动不断进入媒体和公众的视野: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兴办到北京大学乾元国学教室的开讲;从苏州以四书五经为童蒙课本的私塾创办到民间“复兴汉服”活动展开……而百万网友参与的网上投票评选“国学大师”活动,则把国学从精英话题变成了大众话题。

  然而,当国学成为一个大众话题之后,其表现形式也变得不那么学术化,而是凸显出娱乐化色彩。在网上“国学大师”投票评选活动中,主办方所列出50位候选人,准入门槛就模糊不清,杂文家鲁迅、逻辑学家金岳霖赫然在列,而最终按得票数高低排出的十大“国学大师”座次,更是变成了一场名人秀:入选者纯粹因为公众知名度高,与学术贡献无关。

  对此种种,我们不能不问:国学是什么?国学对今天的意义何在?

  在我看来,国学无论如何不应该失去其学术本意,不是所有的传统都能称为国学的,否则何以

相声大师侯宝林不能称为国学大师?而学术的核心在于学术方法,因此,判别国学的核心应该是国学的学术方法,而清代学术大师戴震所区分的“义理”、“考据”、“词章”历来被认为是国学的基本方法。根据这个标准来看,其实只有运用这三者来进行的学术研究,才能被称为国学,否则运用西方学术方法研究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哈佛大学汉学家费正清,也可以列入国学大师之列了。

  在晚清西学大规模传入中国之前,是没有中西学术之辨的。国学之所以被提出,正是西学兴起之后,为了使中国传统学术能与外来的西方学术相区别。而百多年后的今天兴起的国学热,却混淆了国学与西学的区别,把很多致力于用西学方法研究中国学术的学者误封为国学大师,恰恰说明了中国

传统文化和学术在今天中国公众中的流失和淡化。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天地君亲师”的礼仪等级体系和“仁义礼智信”的行为规范体系,这样一套礼制规则体系,把统治秩序和文化学术纳入了同一个系统里,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来维持统治。汗牛充栋的国学经典,其内容的主要指向也就是论证它的合理性或讨论其执行方法。1911年,随着皇权专制被辛亥革命推翻,礼制体系随之轰然解体。国学的内容早在那时便已失去社会意义,所剩下的,唯有义理、考据、词章的治学方法。

  面对国学热,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文化的开放和发展,才是当今时代的主要趋势。固然我们不能丢弃传统,但是传统也不应该成为进步的桎梏。像汉服之类打着国学旗号进行的复古运动,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汉服的核心要义在于服装的式样、颜色、装饰的鲜明等级区分,这是与古代中国的等级秩序相匹配的,倘若剔除汉服的等级含义,其意义则只剩下为服装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款式了。其实对于作为学术的国学,其意义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其对现代学术能提供补益的部分才是值得发扬的,而其与现代社会和学术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则应该让它成为记忆。

  国学,对今天应该是一种补充,而不是替代。(彦升中国文化研究专家,现居北京)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