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VS 微软:低科技之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 16:00 中国计算机报 | ||||||||||
作者:高亮 【赛迪网讯】毫无疑问,Google和微软已经成为一对真正的竞争对手。Windows Live紧锣密鼓的推出,表明微软已经由提供软件向提供服务进行了战略转变。自从Google面世以来,信息社会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微软赖以发家致富的出售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商业模式,已经被Google的提供软件使用服务和通过发布广告来盈利的商业模
出售软件来赚钱是微软的根本,是微软商业帝国成长的基因和运转的血液。放弃这个商业模式而转向提供软件服务的商业模式,这个过程对于微软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就等于是让一个世界超重量级拳王在事业的巅峰期突然转型去绣花一样,从心理到生理都会严重不适。然而商业世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转型是必然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那么在提供软件使用服务和通过发布广告来盈利的商业模式中,大家竞争的是什么呢?当然,终极目标就是要有尽可能多的用户。用户多了,才有可能赢得广告上的青睐。 可如何抢夺用户呢?当然是用优秀的服务,互联网用户是拿鼠标与键盘,看着浏览器投票的,点击率和流量是衡量成功与否最根本的标志。在微软与Google这样的重量级选手的竞争上,应该不是像争夺Alexa排名那么简单的。我们相信,Google的目标是向大部分同时或者经常在线的用户提供稳定、高效和优质的服务,而这也一定是微软的目标。 提供这种规模和质量的服务,其物质条件就是数据中心,并且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数据中心。每一个数据中心由成千上万台服务器组成,它们之间由各种数据交换设备连接在一起。每个数据中心都是由多个PC机组成的分布式的计算机系统。这些PC机所有的内存构成了这个分布式计算机的内存,所有的硬盘构成了这个分布式计算机的存储空间。把这些廉价的PC机集合在一起,让它们有机地工作,在外面看来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这个系统就像一个超大规模的蚁穴一样,所有的节点都在分工合作。这个系统是永远不会宕机的,因为在任意一个给定的时刻,肯定会有一定数量的PC机是损坏的,但它们能够被及时更换,从而在任意一个时间,都能够保证整个系统是在线的。 建造这个中心最重要的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建造这样一个分布式系统的资金,另一个就是这个数据中心的供电系统。两者是同等重要的。数据中心绝对是一个烧钱的项目,每兴建一个这样的数据中心都需要巨大的金钱投入。微软手里有370亿美元的现金,所以它对建设数据中心不遗余力,今年它计划要花上20亿美元来建造数据中心。而Google在今年第一季度手里有84亿美元的现金,为了能够在建造数据中心上与微软不相上下,他们又通过发行股票筹集了24亿美元的现金,打算投入15亿在2006年建数据中心。当时Google宣布发行新股票来筹集资金的举措是外界所不理解的,不明白像Google这样的公司为什么还要再筹钱,好像钱不够用了似的。答案是:没错,兴建数据中心,钱就是不够用。 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心对于电能的消耗是巨大的,大概需要48万千瓦时的电能。不仅如此,它对电能的可靠性要求是相当高的。如何能够保证这样标准的供电呢?答案就是:把数据中心建造在发电厂旁边。在今年年初,微软花大约100万美元买下了一块75公顷的土地,计划建一个有10个沃尔玛商店那么大的数据中心,地址就选在美国华盛顿州Grand Coulee水坝边上。这个水坝是世界第三大混合电力水坝,供电量是650万千瓦时。显然,微软认为,只有把数据中心建造在水坝边上,才有可能保证高质量的供电。而Google也不甘示弱,早在去年秋天就在美国俄勒冈州买下了34公顷的土地,还打算扩大到110公顷,地点在Dalles水坝的旁边,并配套有自己的小型电站和变电设备,同样也是为了要保证可靠有效的供电需要。 微软和Google建造数据中心的竞争,竟然不是我们认为的高科技层面上竞争,而是谁能更有效地保证自己数据中心的可靠供电。 这场争夺客户的竞争,实际上是谁能提供给用户更好服务的竞争,而这场竞争又从高科技数据中心的竞争变成了低科技如发电站选址和可靠电能保证的竞争,这就是互联网带给商业世界巨大的变化。(n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