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耶兰特:谁让淘宝网招财进宝半路夭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3日 14:51 ChinaByte

  作者:耶兰特

  “招财进宝”,这项曾为淘宝网寄予厚望的收费服务,在大量淘宝用户的强烈反对下和业界扑朔迷离的传闻中,只存活了短短一个月。127872票赞成取消、81322票赞成保留的网民投票结果之下,淘宝网最终决定“尊重大部分用户意愿”,于6月12日中午停止了“招财进宝”服务。“招财进宝”半路夭折,于淘宝网而言,固然有多方面的客观原因,如用户
没有形成网络消费的习惯、别有用心之人的煽风点火等等,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淘宝网自身的问题。

  首先是新业务推出时的准备很不充分。

  淘宝在推出“招财进宝”之前,或许是出于保密的原因,竟然没有进行过测试工作,结果这项产品非常不完善,在实际使用中并不令人满意,并没有为用户招来“财”进来“宝”,这也是众淘宝卖家们反对此项业务的重要原因之一。业内人士对“招财进宝”的缺陷做过充分阐述,认为其有两个异常突出的问题:一是广告位过多,严重影响到了没有使用该项业务的淘宝卖家的经营。淘宝把商品页面首页的前二十个位置都留给“招财进宝”,并在后续页面当中也留出十个位置,这样用户在打开任何一个商品列表后,前三屏的内容都全部是收费的“广告”商品,不仅卖家不满意,就连消费者也不喜欢。二是服务费的收取和排序算法不尽合理,导致不少垃圾商品信息产生。“招财进宝”是按照成交额来收取费用的,不成交不收费,这虽然看似最大限度保护了卖家的得益,但恰恰是整个系统最大的漏洞所在。由于卖家使用这项服务不成交就不收费,于是很快就出现了不少聪明的卖家,将参与“招财进宝”的商品价格和“招财进宝”的服务费都定得很高,于是消费者在搜索相关商品时,很容易看到这些高于正常价的商品信息,当然一般不会购买,但这给卖家带来了很大流量,由于卖家在自己的网店中着重介绍的也是其它定价较低的产品,结果其它没有参加“招财进宝”的商品销售量很快攀升,而且不需要服务费方面的开销。

  其次是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有效解决。

  “招财进宝”推出后,很快就遭到了淘宝卖家的斥责和反对,这其中又以交易量不大的小卖家居多。这些卖家数量众多,基本上都是在网上开个小店消遣,自然不会花很多时间和金钱在这上面,参加“招财进宝”的兴趣也不大,但“招财进宝”出现后立刻影响到了他们网店的生意,因此他们自然心有不满,于是短短几天内,在淘宝论坛建议厅内,大量的帖子就将矛头对准了“招财进宝”服务。倘若这个时候淘宝网能减少推荐位,以让没有购买“招财进宝”服务的商品也能够有一部分排在较前面的位置的话,那么这些卖家的反对声应该不会像后来那样愈演愈烈。接着“招财进宝”系统的漏洞也暴露了出来,但淘宝网并没能及时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一些小卖家也不花钱就享受起了这项服务,垃圾商品信息也逐渐增加,后来连原本支持的大卖家也开始反对“招财进宝”了。就在一片沸沸扬扬的反对声中,淘宝网竟然头脑发昏地删除了卖家们讨论“招财进宝”的帖子,这下可把罢市和撤离的导火索了点燃了。如果淘宝网没有这种极不理智的删除帖子的行为,而是耐心地与卖家们进行沟通,并暂时停止 “招财进宝”服务的话,相信局面绝对不会一发不可收拾,并导致其最终做出无奈撤销这项服务的决定。

  最后是对网络营销知识缺乏深度理解。

  虽然淘宝网做的就是

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但笔者以为,淘宝网在推出“招财进宝”服务的时候,似乎看不到多少有价值的营销策略。卖家为什么要购买“招财进宝”服务,当然是指望它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哪些卖家呢?当然不是那种“票友”性质玩玩的小卖家,最合适的对象应该是那些有固定实体或者经营较好的大中卖家,这也是“招财进宝”服务的目标消费群。但淘宝好像没有想到这一点,搞的就是“一刀切”,对所有卖家都一视同仁。这表面上看来是比较公平,但实际上根本不符合市场营销细分市场的基本原则。除此之外,“招财进宝”的最大败笔还在于缺乏了“测试”这一环节。可能是淘宝的保密工作做得太好的缘故,大家虽然知道淘宝可能在5月10日带来惊奇,却压根儿没想到出来的会是将要一举改变淘宝网传统商业模式的新品。正是因为它太“新”了,竟然一时无法让卖家们接受。这不是说它们不愿意接受“付费”的方式——淘宝在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ebay易趣在淘宝诞生之前就一直是收费的,只是这种收费来得太突然了。假设“招财进宝”推出伊始能够进行小范围的测试,那么一方面用户会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在“招财进宝”正式运营之后不会过于反感;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用户的反馈意见排除系统的缺陷和不足,以让这种服务更加成熟和完善,届时说不定会有更多的用户支持“招财进宝”的推出——要知道现在赞成保留“招财进宝”的用户比例就接近40%。

  “招财进宝”夭折的结局也许是淘宝网不曾意料到的吧,但这其实也是目前情形下最合理的解决方法,毕竟淘宝还不敢过多地拂逆卖家们的意愿,因为除了淘宝,卖家们还有腾讯、易趣等可以选择。不过从电子商务的长远发展来看,C2C网站向用户收费是迟早的事,但具体到以什么方式收,如何让用户自愿接受收费服务,还需要更深入地进行研究。相信下一次淘宝推出在类似服务的时候,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