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中国版MySpace模式谁来演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 11:06 eNet硅谷动力

  作者: 张樊

  【eNet特约评论】中国版MySpace是谁?这个答案,一直是各大社区网站所期盼的称号!不管是老牌的BSP博客网、和讯,新闻不断的猫扑网、粉丝网,还是融资不久的碰碰网和51.com,都在宣称自己要做中国的MySpace,做最好的个人门户。

  社区个人门户在中国的发展会是什么样,中国版MySpace模式谁来演绎?除了假想意外,至今无人真正能够说清楚。此前,雅虎中国前总裁周鸿一在讨论“如果美国有一个Myspace,我们中国做什么”时曾说:“拷贝来的思想是行不通的。”

  因此,选择适合中国国情规律的个人门户发展之路才是互联网公司的发展真谛。

  是和讯猫扑还是个人网站?

  尽管新浪、搜狐、网易等大型门户以及天涯、西祠等专业社区有着巨大的用户和流量,但至今也没有发展出一家类似于美国MySpace那样的单一型独大社区。

  事实上,中国有数十万家个人网站,从不缺乏各种各样的主题社区,而专业社区比大型社区往往有着更强的专注性,所以,更受广大网友的青睐。

  诸如一些地方BBS和行业性论坛,不但拥有非常大的流量,而且,还保持着用户之间高度的亲密度和互动性。拿中国最大的个人站长社区落伍者网站(im286.com)来说,日常就有10多万名各地站长在论坛上浏览行业信息或交流

心得体会,每天发帖量有近万。与此相应地,这些每天在落伍者网站上进行交流的站长的背后,则是一个巨大的个人网站群体,一个个专业的社区小众群,蚂蚁雄兵。

  所以,与其说大网站是“中国版MySpace”,不如说中国的无数个人网站将有机会创造一个崭新是MySpace群。

  中国版MySpace的门槛有多高?

  关于MySpace为什么成功,业界说法众多。

  有人认为是MySpace最早主攻音乐和歌手,吸引了大批Fans人群,赢得了最早一批用户,这类似于国内一些搜索引擎依靠MP3搜索取得成功一样;也有人觉得是人性化社区技术和社会化交友功能,促使MySpace在Web2.0大潮机遇时刻,从众多网站中脱颖而出。

  这两种观点带来的结果是,博客网、粉丝网等善于炒作的网站充分利用娱乐性来吸引新的用户群,而和讯、猫扑网、碰碰网等则充分对外表达自己的社区功能最丰富、系统更人性化来赢得网民的关注。如博客网的“美女博客”大赛就是前一种观点的典型案例,而猫扑网则宣称,它的个人空间服务“完全可以与著名的MySpace相媲美,且在使用上更符合中国网民的习惯和需求,更加人性化”。

  其实,了解行业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功能优势一直都是互联网各类模式早期阶段竞争时的一大砝码。事实上,随着市场的成熟和技术门槛的下降,品牌和服务才是互联网竞争的本质。拿功能技术来说,近期由专业社区软件商Discuz!推出的X-Space软件系统,就能满足绝大多数网站发展个人门户业务的需求,哪怕只有一个人的网站都能嫁接类似MySpace的个人门户服务,也有很好的用户体验。这样一来,每一个独立的个人网站均可成为一个“中国版MySpace”了。

  所以,这类似于新浪的新闻发布系统、腾讯的IM技术一样,技术和功能已不再是门槛,更重要的是品牌的黏性、用户的忠诚度以及服务的体贴化。

  个人门户的未来

  对Google和微软等巨头来说,简单地拷贝一个由新闻集团5.8亿美元收购的MySpace,并不是一件难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MySpace社区的成功依靠的并不是技术和功能,MySpace自身的社区文化和气质才是它的核心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叫着要做“中国版MySpace”的各大网站,呼喊口号表演的成分远远大于实际的情况。

  丁磊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意思,现在互联网上任何一个产品,包括博客在内,网易只要想做,随时都能超过一大批所谓的“先行者”。

  历史规律证明,互联网领域的竞争,将逐渐类似于传统商业领域的竞争,留给新生网站的市场空隙越来越小,而新生网站面临的市场竞争则越来越大。对于广大新生网站和个人网站来说,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合适的细分市场,深刻分析理解自身所面向的细分市场的用户特点,不断改进创新去努力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才是正途。

  个人门户服务也是如此。在中国市场,未来前途光明的不一定是大而全的个人门户社区,也不一定是那些见热跟风、概念繁多的SNS(社会化交友网络)社区,而很可能是那些已具备自己特色和特定用户群体的各类专业网站!个人网站也将是其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