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明顺专栏周5月12日:给门户支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2日 10:30  新浪科技

  李明顺,创业者。Discuz!公司董事副总裁,主管客户、市场等日常运营工作。Discuz!公司位于北京中关村上地,是一家专业的社区软件及服务商。5月9日-5月13日,新浪科技把一周的时间留给李明顺。------编者按

  李明顺的博客

  给门户支招 从那场新浪TOM合并传闻的风波说起 5月12日 星期五

  互联网的发展逻辑绝对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样实现的。比如,此前一直盛传的TOM并购新浪的传闻,一方面让我觉得互联网是疯了(即便是真的话),另一方面则让我认为那些追踪互联网业界规律的“专家们”缺乏理性的逻辑(假如是假的话)。

  5月10日,曹国伟就任新浪新CEO,正式对外否认了关于TOM和新浪合并的传闻。至少确保我不会感到互联网“疯”了,尽管TOM.com的无线业绩在门户中最厉害,而新浪的广告强势地位更为明显,但这也不足以说明,TOM.com加新浪的算法是当前两家公司价值的总和(或大于目前的总和)。

    尤其对新浪来说,拥有TOM在线,即使短期营业额有所增长,但也不会创造长期战略上的地位稳固。谁都知道,互联网行业的基础价值是对用户的覆盖和黏性,而核心为无线业务的TOM在线根本不具有这种对用户的黏性特征。我们更为相信,TOM在线之无线业务的强劲,更多是归功于以王雷雷为首的管理层的运营能力,以及对无线业务的独特理解力和把控力,而非是TOM在线本身对互联网用户有多么大的黏合力。

    归根到底,无线业务根本就算不上是真正的互联网业务。谁都知道,中国移动是这块业务的最终裁判者,这对互联网公司而言,是致命的脆弱点。而另一方面,目前互联网公司的无线业务早已不再局限于互联网,电视台、广播、报纸杂志、汽车路牌等等地方都早已成了互联网公司广铺无线业务广告的场所,这种来自互联网外的生意型收入,能归功于互联网本身的竞争力么?在逻辑上,那些由电视台创造的无线业务营收,难道能说这也属于电视业务么?

  不过,媒体对此依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董事会》杂志就正在大力跟踪此事,昨天11日,该杂志的一位记者对我讲,他们正在虚拟一个持两家公司立场的“董事会”,整理不同观点和态度呢!于是,还让我谈谈对此的看法。

  我的想法是,如果有更大的可能,那战略意图一定不是TOM.com(即TOM在线)的,要么是TOM集团的,要么是李嘉诚家族集团的想法。在TOM集团或李嘉诚家族的谱系里,倒是有一些元素可能会促使这种传闻的产生,这些元素包括:

  1、TOM在战略上必须要求在内地有一家真正的互联网门户;

  2、和黄的3G战略必须保证通讯与互联网有一个很好的结合,而在内地的TOM.com依然不算是绝对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

  3、在李嘉诚争取内地3G利益(如牌照等)的长期战略中,已经拿下了全球VoIP通讯软件Skype在内地的经营权,但尚缺最有力的互联网媒体平台;

  4、新浪股权分散,使控制权有潜在不稳定因素,资金雄厚的李嘉诚去把握一下,或许能使新浪趋于稳定,这样也对新浪的全体股东的长期利益有保障!

  综合来看,这场新浪TOM的合并传闻风波,即使是真的,合并本身也在互联网生意之外,而非生意之内。就象新浪和无线业务也相当强劲的空中网硬拉在一起,没有实质性合并的意义一样!至少,那很不“互联网”。

  前面罗嗦地说了这么多,其实都只是铺垫,属于“说起”的部分。在今天的专栏周文章里,我斗胆有了一个想为门户支招的念头,以表达我个人对当前门户的一些浅见。此前,在曹国伟上任当天的专题采访中,Gougou.com总裁李学凌建议新浪应该加大对Web2.0的并购,其实,这也是我非常愿意去表达的一个观点,同时,这个看法也适用于其它的一些门户。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已经表达过:“某些很有品牌的大网站正在面临着社区空洞化的危险”,当然,这不一定是新浪。但是,互联网追求流量质量的重要性已经不容置疑了,象新浪这样的网站,唯有加强用户黏性,才能确保地位,不被后来者追上。而之所以我也同样去建议新浪去收购一些Web2.0的网站或有价值的社区,是因为以往新浪的收购多数都是冲着华尔街的三个月或六个月指标去行动的,一般都是去并购营业额较大的公司或操盘具备资本市场追捧概念的潜力业务(如迅龙或财富之旅)。在并购的价值观上,短期收益倾向高于长期战略意义。

  而现在,一些成熟老社区(如天涯tianya.cn等)以及一些新型社区网站(尤其是部分拥有用户潜力的Web2.0社区,如大众点评网dianping.com)正在快速发展,并且流量质量很高。它们的突起,事实上是在另外一个纬度上争夺一批有质量的用户。

  这类专业网站正在越来越多地向上发展,追逐活跃的用户群,并削弱专业网民对门户的依赖,这肯定是新浪等门户们的长期利益上的威胁。

  不过,这些网站的劣势也相当明显。一方面,这类新网站的用户规模还不足够大;另外一方面,这类网站在商业认可上以及销售通道上依然存在困境。相反,这恰恰是新浪们目前的竞争力所在,也是最有卖点的地方。

  我们知道,商业认可和销售通道依靠商业团队的从业经验,更依赖长期品牌的积累价值。拿互联网广告来说,一般而言,广告商对新网站新品牌的接受速度总是滞后于新网站本身的价值和发展速度,对潜力型网站而言,嫁接积累十年左右品牌历史的大门户肯定是一条商业化的捷径,从而赢得广告客户的认可。

  被Cnet收购的Pchome.net,就是这方面的受益者。Pchome创始人李钟伟多次在我面前讲到以上类似感受,李钟伟本人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漏斗理论”,简单来描述就是,客户数量是有限的,赢得客户更多的需求却是有可能的。假如客户总共有30个需求,这些需求总是要漏下来的,如果你已经有了成熟的客户管理和销售通道,那么,你手上拥有更多的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就可以从漏斗下面接收到更多的客户需求。客户30个需求,一个公司能接下5个、10个还是20个,完全看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足够多。所以,Cnet今年正在中国寻求更多的收购目标。

  门户多几个产品,只要有效管理好销售,完全可以与被收购方双赢。

  相应地,门户对这些社区网站的适当推广,也能快速成就后者的用户增长。由于这不是一个纯粹营业额的收购,代价也未必很高。由于Discuz!是专业做社区软件及服务的一家技术公司,所以,我对这方面的感触尤其深刻。

  比如,国内最大的动漫娱乐社区网站BT之家(bbs.btbbt.com),纯社区访问每天就大概在千万左右,团队5-6个人。作为Discuz!的客户,虽然他们每个月已经有了几十万的广告收入,但我们经常想像的是,假如他们拥有更大的销售能力,一定能在目前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销售业绩以及寻找到更快速的发展通道!

  有时在这个思路上,门户的同仁们经常会这样想,一个小社区或一个新创意的功能社区,我为何不能自己做?为何要去收购?值得么?

  而我的回答很简单,一些大的门户在经历了将近十年左右的发展之后,虽然积累了巨大的品牌和管理实力,但失去的东西也很明显,那就是活力和创新的机制。有时,大的门户仿造一些新型创意网站或社区的东西,往往是形似而神不是。原因很多,就不细解了。

  如果要印证这个观点则很简单,就就内容编辑说,我估计大多数门户的编辑们每天最累的肯定是身体,而不是大脑,不是他们没有想像力,而是琐碎的事情让他们失去了想像的时间和机会。

  门户需要未来,所以,需要创新的活力和想像力。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