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兴:Google谷歌了又怎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 12:47 ChinaByte | ||||||||||
作者:王利兴 全球知名的网络搜索引擎Google于4月12日在北京发布其全球中文名称“谷歌”。这Google唯一一个在非英语国家发布的中文名字由亚太市场总监王怀南创造,意为“丰收之歌”,说是用“诗意的方式”寓意了“丰富多彩的搜索体验”,因为“用户搜索的过程就是收获的过程”。
公司CEO埃里克·施密特博士此次高调访华,意为正式对外“宣布” Google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希望在今后的几年里有高速发展。 但对于Google中国来说,即使有“谷歌”又能怎样呢? 因为Google在中国要想取得成功还有两道坎是必须要过的,而不是一个名称的问题。 第一道坎是文化的本地化。不久前,百度CEO李彦宏曾表示,Google对中国市场还是缺乏了解,“5年之后将很难看到Google”。而此次施密特也公开承认,Google确实曾在中国犯过一些错误。其实,这主要都是是体现在Google文化的本地化问题。 一直以来,Google认为只要凭借它自身拥有的技术就可以占领任何一个市场。不可否认,Google在中国推出以来,曾经占领国内搜索的绝对领先地位。但随着百度的进入,它的市场占有率就一度下降,不出三年就失去了“统领”的位置。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百度文化的本地化。 从搜索结果的呈现方式到重点内容的推介,百度都能够根据国人自己的特点来开展业务。譬如在早期的一些分类搜索时,百度就看中了当时极为热门的mp3搜索业务,此搜索一度占到百度流量的30%以上。而Google意识到这一问题时已经是网络音乐版权问题缠身之际了。同样,对于竞价排名问题,Google中国也沿用了美国市场的直销模式,看到形势不佳后又同时采取渠道代理推广的方式,至今发展了7家代理商,结果又惹了渠道商的“怨声载道”,甚至成立了一个联盟,对抗搜索运营商。另外,在人员管理上,尽管目前有李开复、周韶宁等“本土”人才的加盟,一方面他们只能算是“半个中国人”,对于真正普通的网民的心态未必能够很好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在贯彻美国总部的意志时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Google所倡导的“自由工作”模式,对于中国工程师来说,要真正适应,恐怕还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 一个外国公司要了解中国比较容易,但要理解中国却很难。 第二道坎是技术的本地化。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似乎与现状不太符合,但对于Google中国来说却是必然要面对的。Google现有的搜索核心算法都是针对英文进行的,而事实上,中文的一些算法要比英文复杂的多。从现在的搜索结果来看,Google的中文搜索结果显得更为“混乱”,有时可以说是“词不达意”,并不能很好的满足搜索者的需要。 中文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语言,要将中文进行彻底的“计算机化”该不是件简单的事情。而现在这一技术的发展本身也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发展。到现在为止,人工智能技术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可在发展的后三十年内几乎没有突破性的技术出现。二是中文语义的理解。作为最为复杂的语言,至今人们还不能将中文进行语义的充分概括,即不能确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同样一个词应该是什么意义。当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可以被认为是人工智能。 尽管李开复是目前IT界著名的技术尖子,对于语音识别等具有较高的造诣。可面对中文搜索算法,相信他也起不了多少实质性的作用。Google中国开张近一年来,没什么大的进展,也足见其难度非同一般。其实,即使从现在Google的算法来看,也未必见的特别优秀,因为根据相关消息,就在前不久,Google刚好收购了澳大利亚一位大学生的搜索算法专利。 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一些国外公司“先辈”已经“倒下”,Google中国要真正取得成功,必须迈过这两道坎。不然,“谷歌”了怎么样呢?而且读起来有些别扭,甚至有“高山流水”的感觉,难道Google就不怕“曲高和寡”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