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正文

评论:GOOGLE“不作恶”背后的本来面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 10:37 IT写作社区

  陆鹏/文

  “不做恶事”是由Google创办人之一谢尔盖·布林提出的一个基本信条,一度也成为很多人崇拜Google的理由。但在日前美国国会针对微软、思科、Google和雅虎四家公司助我国政府进行网络审查的听证会上,让我们看到了Google的本来面目。

  针对美国国会的指责,Google一方面以不能放弃中国市场为抗词,另一方面,却提出了一个令所网民惊诧的建议:把言论自由的设限视为贸易壁垒,希望美国政府出面,从国际层面上解决商业问题。联想到此前Google的“军事基地事件”、“违反商标法审判”、“隐私政策事件”等新闻报道,让我们看到,Google文化霸权主义的面目日渐清晰。

  Google的“不做恶”宣言,也许是手段更加高明的官方解释。有了贸易壁垒的幌子,就可以为Google大肆抢占国内市场,抢占中文话语权披上合法的外衣,也为他们的“恶之花”找到了最好的借口。

  我们正在经历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巨大变革,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我们的通信和交流的方式。但在加速各民族文化交融和碰撞的过程中,也为文化霸权主义的推行,大开了方便之门。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利用技术优势,一方面妨碍他国对信息的自由运用,另一方面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威胁着弱势国家的民族文化。

  看看我们现在网络和软件中,更多的、具有价值的信息资源都是英文的,盎格鲁撒克逊的文化和价值观充斥着网络的各个角落。在享受这些信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也在接受西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看看今天中国人的生活内容:看西方大片、穿

婚纱结婚、泡酒吧咖啡馆、唱KTV,传统文化被更多的普通人忽略不计了。

  如果说曾经我们对微软的态度是讨厌的话,现在对Google这个市值300亿美元的

怪兽更多的感到恐怖。微软所提供的只是一种工具,而在我们对互联网依赖性越来越强的今天,Google所代表的搜索引擎却是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和思维当中去的,是直接从思想上影响我们的“文化霸权”。

  这种恐怖感就如《Google Hacks》一书作者所说:“非常不幸的是,网络时代的很多人已经相信,如果某样东西Google上没有,它就不存在。”这等同于说,Google上如果没有中国的文化和意识,我们就会被世界漠视。由此相见,让一个总是企图干涉我们言论自由的企业来掌控我们的搜索引擎,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就如同把你家的后院交给外人去打理,而你却不能干涉他的意见。Google要比曾经的传教士更加高效和有力得多。

  此前法国斥资20亿欧元资助包括本国家电巨头汤姆逊和德国电信在内的多家欧洲知名企业在内的欧洲高科技公司,创建属于欧洲自己的互联网搜索引擎。以夺回欧洲在搜索引擎上的文化主权。

  在欧洲,法国一直是反美国文化的主将。特别是在电影产业上,他们积极推动本国电影业的发展,那时法国主要的敌人是

迪斯尼,但现在,法国的头号对手是Google。法国总统希拉克说“文化不是商品,它绝不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失落于盲目势力的手中。我们必须坚定地保卫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免受同质化的威胁。”

  崇拜Google的国人更多的是被其技术优势,和创造的商业奇迹所吸引,而忽视了Google的文化霸权主义身影。谢盖·布林对美国国会说:“Google将会对推动整个中国的信息公开起到尽管不完美,但是有意义的作用,我们的决定是建立在这一判断上的。”但谁又知道,这种判断中有多少美国思维存在?市场规律的限制,让商业权力不会随时随地的做恶,但Google在国会上的发言,让我们看到他们试图改变游戏规则的野心。

  正如有位网友在BLOG上留言:Google说,不做恶,我们欣赏,但我们需要观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800,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