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正文

MSN为Live战略让路 微软门户路线渐成鸡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 09:45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王宏亮

  为了赶上互联网的末班车,在搜索领域与Google和雅虎抗衡,微软正在全球范围内全盘清算和整理自己的互联网遗产。

  继2005年9月将MSN业务并入Windows部门后,2月21日,微软又作惊人之举,将免费邮
件、通信、搜索及个人门户业务等全数都剥离,转到了新鲜出炉的“Windows Live”品牌名下。出于同样的目的,在今年5月之前,微软还计划以自主研发的MSN搜索取代此前沿用多年的雅虎搜索技术。

  MSN中国的调整也如影随行。今年1月初,MSN推出与Google页面风格颇为类似的MSN中文搜索(Beta 版)。作为向“Live”品牌切换的尝试,该版本的MSN搜索捆绑了MSN Messenger和Hotmail。更多的信息显示,MSN中国旗下其他网络服务业务向Live品牌的迁移也在秘密进行之中。

  然而,剥离了邮件、通讯、搜索及个人门户业务,而只剩下外包给合作伙伴的数字娱乐服务的MSN中国,还是中国概念的门户网站吗?

  从MSN到Live

  按照微软的设想,调整后的MSN将定位为主营娱乐服务内容的“媒体网络”,通过提供旅行、购物、健康和健身、约会、电影等内容,服务于微软的数字家庭业务;而Live则将打造为一个拥有RSS、BLOG、通信、邮件、搜索等多种功能的交互式主页,其中,原来归于MSN品牌下的MSN产品都将重新命名。

  MSN中国的发言人告诉《财经时报》,对于Live.com和MSN门户,微软采取的是双管齐下的战略。MSN.com基本上属于内容品牌,Live.com则属于软件与服务品牌。目前,Windows Live已经提供带有“ Live ”标识的即时通讯工具和免费邮件的测试版。此外,在对搜索页面进行修改、优化搜索算法后,MSN搜索不久也将改名为“Windows Live搜索”。

  对于微软此番架构调整,互联网分析师评价不一。有分析师表示,双品牌的设计将不可避免导致品牌间的混淆,而剥离了多项功能的MSN部门也难免在门户领域捉襟见拙。例如,如果将MSN Spaces这一人气极佳的博客服务从MSN抽离,一个可以想见的结果是其用户黏度以及互动性将被削弱。

  分析人士相信,一旦微软IE7.0和Windows Vista推出之后,微软将通过live网站把IE浏览器、Windows Live、office live与网络服务融为一体,架构起一个强大的网络服务平台。但如此一来,单纯提供内容服务的MSN在微软业务架构中的地位也将有所失色。

  外包还是自营

  如同在多数海外站点的做法一样,在中国,MSN也仅止于提供后台技术,并不运营内容,而是采取出租频道外包经营的模式。

  2005年5月,伴随MSN中国网站的落地,MSN的十个频道也包给了10余家合作伙伴。

  其中,财经新闻包给了东方宽频,资讯与娱乐包给了北青网,社区频道包给了猫扑,汽车频道包给了上人来车网,英语课堂包给了EnglishTown,数码娱乐包给了赛迪网旗下的ezIT网站,购物频道包给了淘宝网,房产频道包给了焦点网,图铃下载包给了指云时代,游戏则包给了联众。

  消息人士透露,MSN与上述合作伙伴的合约从一年到三年不等,签约时间也有早有晚。例如,MSN与联众的合约就只有一年,因为签得较早,目前双方已不再续约。记者致电联众CEO鲍岳桥,他表示,双方不再续约的原因之一是该合作模式效果欠佳。

  2005年12月底,MSN中国负责人罗川曾表示,至少5年内,MSN外包频道的运营模式不会变。但随着与合作伙伴的合约到期,尤其是随着MSN重新定位为“媒体网络”,MSN未必不会改弦更张,介入内容业务。

  一个足资佐证的例子是,2005年底,新浪网财经中心前任总监刘书加盟MSN网站担任总编。日前,又传出MSN在招聘网站编辑的消息。

  MSN中国发言人告诉《财经时报》,MSN招聘网站编辑的初衷是协助合作伙伴更好地提供内容,而不是越俎代庖。不过,该发言人称,在具体运营模式上,不排除今后会“根据和各频道的合作模式灵活处理”。

  截至目前,MSN中国的收入主要来自与合作者的广告分成、MSN音乐下载及移动

增值业务,而其门户业务的流量则主要依托于作为即时通讯工具的MSN Messenger。但分析人士预计,随着MSN相关产品转移到Live名下,少了线上服务这一条腿的MSN中国,流量与收入将难免缩水,而这将会为其未来的门户之路增添若干变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400,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