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正文

胡延平专栏周3月1日:兴盛中衰亡 反思过度开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 09:54 新浪科技
科技时代_胡延平专栏周3月1日:兴盛中衰亡 反思过度开放
胡延平专栏周3月1日:兴盛中衰亡 反思过度开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胡延平为IT产业独立分析师,1996年以一篇《中国营造网络时代》开始涉足IT业,著有《奔腾时代》、《预约新千年》、《数字蓝皮书》等多部IT、财经专著。曾发起成立数字生态专业研究组织,推出《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生态报告》。2000年以来撰写、翻译了较多研究专题,致力于推动数字鸿沟问题在中国的研究和解决。

  2月27日-3月3日,新浪科技把一周的时间留给胡延平。----编者按

  在兴盛中衰亡:反思过度开放,限制外企保护内企须提上日程 2006年3月1日 星期三

  胡延平/文

  笔者刚刚主导完成的《中国web2.0现状与趋势调查》显示,对于网民而言互联网已经成为最大的信息来源,在所有资讯阅读渠道当中,门户、搜索、专业网站、博客网站等加起来累计占资讯来源的比例达到将近70%。电视、纸媒早已经变得不再重要。而现如今,除了阅读网站记者编辑们制作的资讯,博客、网摘、论坛等正在成为非常重要的互动传播渠道。

  2006年初,对我触动最大的一篇文章就是通过网摘看到的,这是一篇日本《选择》月刊1月号刊登的文章,题为《中国国家昌盛而民族工业走向衰亡》。在此和大家探讨、分享一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阅。文章之陈述与现实相比豪不夸张。

  文章称,中国经济在宏观上取得了成功和发展,但在微观上中国的民族企业发展开始达到了极限;中国企业只是关注使用外国技术,依靠低成本生产产品,而不是全力开发自主技术;中国企业之所以不能发挥独自性,这是因为中国现在的经济环境造成的。的确,中国有收购了IBM电脑部门的电脑大企业联想集团,有在日本也销售其商品的家电大企业海尔集团,也有生产的显像管和彩电居世界第一的TCL集团等。但是,如果冷静地看,其中许多企业只是维持着表面的繁荣和发展势头,而实际潜力不大。

  该文提示说:外资厂家从一开始就在中国市场扎满了根,发挥着技术和品牌的绝对优势,而中国企业只能通过效仿和低价格来与外资企业抗衡,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如果中国的民族企业在国内市场也被外资逼入困境,中国经济有可能被外资左右。

  最让笔者深深被触动的是,该文在中间指出:在日本的制造业从乡镇工厂向国内市场的霸主,以及向全球企业腾飞的时期,日本努力关闭国内市场,彻底限制外资的影响力。中国与日本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50年代及60年代的情况不同,因为全球化,中国不得不在发展中国家也被迫开放市场的时代建立产业基础。正如中国2001年底加入世贸组织所表明的那样,中国加紧与世界市场一体化,而不是把保护国内企业放在首位。

  事实上,客观而言这篇文章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发现,它也不是日方对中国所进行的战略诱导的某种表征。它只不过指出了一个在中国早就存在的问题。而令人感到非常震动的真正原因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自己一直以来都麻木着,反倒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对此更加关切。1999年在北京青年报就职的时候,笔者曾经有过一篇评论:《对内开放比对外开放更重要》。现在看来,现状不仅没有任何改观,危机反倒有日益加重的倾向。

  现如今,我们看到外资在中国天马行空,处处受到追捧和奉迎。实际上,在中国的很多发展领域,尤其是地方省份、城市的官员所奉行的是超自由主义,这是让经济学领域的很多自由主义分子都感到意外的,外资在中国所享受的各种“最惠国”待遇,经常让中国自己的企业都感到望尘莫及。而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所遭受的种种制裁和驱撵,又时常让那些自由主义分子大跌眼睛。国际化并不是他们理解当中的那样一种没有国界、没有利益冲撞的经济自由化。脱离本土的国际化可能导致中国经济的空壳化危险。到了修正对外开放政策所蕴涵的过度开放这一极端因素的负面影响的时候了。中国到了迫切需要建立与WTO相平衡的国内市场、产业的合理保护机制的时候了。28年前我们需要的是开放,28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开放的同时更需要强调保护。28年前的今天我们需要学习、模仿甚至复制,28年后的今天我们需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实现更多的自主创新。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我们自己。中国经济无论是GDP还是进出口总额,很大程度上实际上是外资、合资企业的天下。经济空壳化是非常现实的一种危险(这方面有一个事例,所谓中国制造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外资制造)。警惕中国民营经济在外资、国资双重压制下进一步边缘化的发展倾向。

  (胡延平新浪博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790,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