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正文

方兴东:从评论家到CEO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 16:51 中国商人

  近段时间来,中国的IT界可谓新闻不断,中国网络的第二次浪潮已经显形。在这个过程当中,博客作为活跃在网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备受关注。作为中国博客网的创始人兼CEO,方兴东是最早将博客概念引入中国的人。

  最大的变化就是不随便骂人了

  近段时间来,中国的IT界可谓新闻不断,中国网络的第二次浪潮已经显形。在这个过程当中,博客作为活跃在网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备受关注。作为中国博客网的创始人兼CEO,方兴东是最早将博客概念引入中国的人。

  在几年前的中国网络浪潮中,他的身份更多是一名观察者和评论员。现在,他已经准备挽起袖子大干一场。

  记者:你好,方先生,感谢你接受我们的访问。这种角色的转变有没有带来某种不适应?

  方兴东(以下简称“方”):我自己感觉挺自然的。当然,前两天见到丁磊,他一见我就说:哎,你现在也当CEO了吧?想当年,你老是指点他们,老是批评他们。现在你也知道CEO这个滋味了?确实,我觉得就是说,肯定会有一些变化。

  记者:最大变化是什么?

  方:最大变化就是……

  记者:不随便骂人了?

  现在也知道CEO的滋味了

  方:对,以前一个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现在你首先要考虑到投资啊,员工啊,合作伙伴啊。

  记者:在所谓第一次中国网络浪潮时,你发出过很多评论。当时你有没有预见到那次泡沫的破灭?

  方:降到那样的程度,我肯定是会感到意外的,但是我觉得潮流本身是比较正常的,下跌是整个

资本市场的问题,不是互联网的问题。当时整个股市都在下跌,包括电信股,实际上它的股民的损失远远高于互联网的股民。但是因为互联网是股市里最活跃的,所以大家都把股市下跌归罪给互联网。这肯定不是我能把握的。

  记者:但是当时你没有清醒地指出这些网络,特别是一大批门户网站的营运能力吗?

  方:因为当时(1999年),中国网民大概也就100万左右,所以我觉得网络在中国确实只是一个概念。现在完全不一样了。你可以看出来,这次比如说像盛大、腾讯、百度这几个公司,基本上是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在网络最低潮的时候起来的,所以互联网产业本身的活力并没有因为泡沫破灭而损坏。互联网本身这十年来一直在很健康地向前发展,而资本市场的涨涨跌跌,咱们肯定是把握不了的。

  记者:我听出来了,你是死不悔改的那种人。那么,当那个泡沫破灭的时候,你在干什么?

  方:泡沫破灭的时候,我主要在做互联网实验室,做互联网的研究和咨询。实验室是1999年互联网浪潮最高涨的时候创办的,高的时候曾经到七八十个人,接下来就是从七八十个人降到五六十个人,降到四五十个人,再降到三四十个。到2003年的时候,大概不到20个人了。

  记者:据说你曾经一天打了200多个电话。有这事吗?

  方:对。到了2000年底的时候,我们投资者的钱也不进来了,账上没有钱了,我们开会讨论以后,说还是关掉最好。我当天一个下午打了从国内的、新加坡的、韩国的无数个电话。最后谈下来两个项目,成功率大概是1-2%。

  记者:也不错了。

  方:对。我觉得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知道了创业是什么滋味。

  记者:说来听听。

  方: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在最高潮的时候,每个人都很有才华,很多人都干劲十足,你看不出大家的差异。一旦到泡沫破灭,真正的成功者才显露出来。就是说,自己的身段一定要放下来,先活下来。包括第一批的张朝阳他们,到这一批的李彦宏、陈天桥,都是这样。我觉得作为一个成功者,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坚持。只有坚持这个词能使这个人和别人区分开来。

  中国最早的博客是靠嘴皮子拉来的

  显然,方兴东也在坚守下来的这一拨生存者当中。如果说IT评论是他的旗帜,那么博客网站就是他的阵地。所谓博客,也被称为“网络日志”,是一种类似于个人主页的互联网传播方式。方兴东是“博客”概念在中国的主要推动者,而这一切又起因于2002年,他向互联网巨头——微软的一次“叫板”。

  方:我为什么要做博客呢?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当时我在新浪、搜狐发了一篇文章,叫《向微软投降》。是一篇讽刺性的文章。

  记者:反讽,对吗?

  方:对。结果就是,大概过了两个小时以后,这篇文章就消失了,因为当时是互联网最低潮的时候,网站都需要盈利,而微软是一个很重要的广告客户,所以微软一提出来以广告作为条件的话,网站就把我的文章拿掉了。那个时候我就想,实在不行,我自己做一个网站,起码我的文章不会被别人拿掉。这个时候,我一个朋友给我介绍博客。当天白天,我看博客的时候,觉得太土了,就是说,很简单。那个晚上我没有睡觉,我把国内、国外各种跟博客相关的报导看了一下,一下子茅塞顿开。当时我正好在写博士论文,写互联网的未来到底在哪里。我在这之前大概调研了一个多月,都是从基础的角度去考虑的,始终找不到出路在哪里,但是博客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各网站都是提供信息和各种服务让网民来用,下一步应该是让网民怎么样参与到里面来,让每个网民在网络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我觉得这才是互联网的未来。

  记者:中国最早的200个博客是你自己靠嘴皮子拉来的是吗?

  方:对。因为我觉得博客这东西容易被误解:每个网民都可以在网上写东西,那不就天下大乱了吗?所以概念的启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把给自己认识的、名气比较大的人一个个打电话,说博客是怎么一回事。这些人一听:这东西是好东西。当时要让他们博客肯定是不可能的,我就说,只要你们同意,我来帮你们上传。所以我前期的网站做起来之后,就是我自己一个人每天以他们的名义发他们的文章。我记得第一天大概有十来个人看我的网站,到第二天以后,发现变成了二十多个人。我每天看到这个数字不断增长,大概半年以后,基本上每天有几千人看了,而且圈子里大家也都比较认同了。这样,就慢慢起动起来。

  记者:为什么不能用BBS、贴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一定要做博客?

  方:如果从表达意见这一点来说,博客跟BBS和贴吧是一样的,它们最大的不同是,博客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就是说,BBS相当于生产队,是集体劳动,围绕一个话题,大家都可以讨论,博客是包产到户,大家各人种各人的地。从生产队到包产到户,虽然地是一样的,但是生产力的组织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考大学就是想离路遥近点

  当了“博客网”CEO的方兴东,其实还是个没有毕业的学生,而且他在清华大学的博士学位已经创纪录地读了快十年。当初因为互联网的兴起,这位高压电专业的博士生再也静不下心,又是休学创业又是转新专业。这股激情行事的作风,也像十多年前他因为一部小说而决定了高考志愿。

  记者:在你小时候,刻苦用功的时候,做学术是不是还是你当时的一个理想?

  方:当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想吧,因为我一直在农村嘛。我也喜欢文学。

  记者:你家真是在农村?

  方:对。我干农活也是非常不错的。我1994年研究生毕业之前,每个暑假都要回去干农活。

  记者:看不出来啊。

  方:我干农活在我们村很有名。

  记者:那小时候读书会不会遇到一些困难呢?

  方:对。因为我们家有三个小孩,都靠我爸我妈种田养活。后来我妈去做缝纫,加班加点地干。我们三个人读书的钱就是靠她在缝纫机上挣出来的。

  记者:那要培养你上大学一定是非常难得的事了?

  方:是比较难得。不过那时候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读书也没什么特别。我好像没拿过第一,但也不会太差。包括上大学也是。当时的我,在1987年看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刚好是考大学之前,所以我当时报考志愿就报了一个西安交大。

  记者:离路遥近点。

  方:对。那个小说一开始就是,孙道平在学校里上学人非常的自卑,我自己在高中的时候也是这样子的,从来不跟女生说话。我记得我在日记本上写的我最自卑的一件事情就是,长得太高,因为坐公交车一站起来就顶到上面去了,很多人就看着我,非常尴尬。所以当时我在日记本上写:上天怎么这么不公平,让我长得这么高?

  记者:后来知道长得高是一个资本了。

  方:对。当时我非常敏感,非常自卑,这种心态跟孙道平那种心态是非常一致的。所以我一到学校文学社当社长,就请路遥去当顾问。

  记者:那像一个文学青年。

  方:我一直是文学青年。我当过学校诗社的社长、文学社的社长、影视协会的会长,在做IT之前我的主要经历就是文学。我自己还出过诗集。

  你要追求盈利肯定是不对的

  方兴东喜欢把自己形容为“农民诗人”,如果写评论还能让他尽情发挥才情诗意的话,那么博客的商业化运作,显然容不得他继续书生意气了。自从2002年8月创办当时完全以个人兴趣为主的“博客中国”网站,一直过了3年,方兴东才完成第一轮的正式融资,但是要靠着博客挣钱,很多人都替他觉得悬。

  记者:我知道你最近得到了1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现在正是前景觉得非常乐观的时候,但是也有人怀疑博客的盈利模式。

  方:对。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确实会有很多的困惑。但是,我们在博客这一块上做了3年,研究了3年,全球发展跟踪了3年,我们肯定要给投资者拿出一个非常清晰明了的答案出来,他们才会把这1000万美元交给我们。我们主要有三块收入,一个是网络广告,因为流量非常的高,而且博客越来越有针对性,比如说我们这里有五六万个汽车博客,那么汽车的广告打进去肯定效果会非常好。

  记者:广告现在是最大的一块,是吗?

  方:对,目前是最大一块。第二块是跟手机、跟无线结合的。在博客这个领域里,手机是一个最好的服务终端,因为你一天接的电话、收的短信、拍的照片,基本上可以把你一天的工作、生活信息都整理起来,所以无线这块肯定是一个大的突破口。这块我们的收入也不错。另外一块,就是怎样围绕用户来做。开博客不需要交钱,但是开博客以后,会产生各种活动,我们要设立一个平台,相当于我们是一个网络世界的房地产商,每个博客是一个业主,我们会提供各种终端服务让他们选择。这几个模式在全球的很多博客网上都已经有很好的成功案例了。所以模式本身不是问题,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怎么样让这个博客从少数人的爱好变成一个主流大众开始使用的东西?

  记者:让每个人都开一个博客,这野心不小。

  方:我相信博客会比即时通讯、电子邮件更加普及。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真正的机会。

  记者:据说有一次,你手下的一位副总跟你说你盈利了,然后你跟他说,这个时候盈利是不对的。

  方:对啊。这么好的一个形势,你要追求盈利,肯定是不对的,还是应该尽快地发展,因为博客刚刚开始,你现在暂时领先了,并不能代表未来你能领先。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最大程度地发展,把距离拉开,把竞争优势拉开。等到这个市场真正成熟的时候,你才能坐稳第一的位置。

  他不会把色情反动的东西往自己头上套

  虽然方兴东最早把“博客”概念引入中国,但一直到2003年,众多关于木子美在博客上公布个人私生活日记的新闻,才真正使普通大众了解了“博客”的存在。2005年7月,方兴东把已经颇具标志意义的“博客中国” 网站改名为“博客网”,并增加了大量生活化、娱乐化内容,开始了从思想阵地向综合门户的转型。但质疑之声紧随而来:博客到底是精英还是草根?是自由还是无序?在发展的前期,也许谁也难以给出答案。

  记者:我们知道,像“9·11”、伦敦地铁的爆炸案,最初的信息都是博客自己用手机拍摄传送到网络上的。一方面这可能会替代很多新闻机构对突发事件的播报,另外一方面,人们也担心它会成为一个谣言的中心。你怎么看?

  方:我相信,博客可以成为一个新闻的来源,但它不会成为新闻本身。不能片面的扩大博客的威力。

  记者:博客本身蕴含着非常大的自由精神在里面。如果一旦博客上出现了对于社会的所谓的稳定会造成极大困扰的这种新闻的话,你会怎么办?

  方:很多人会有这个想法,但从我这3年的实践来说,我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博客是以个人为中心的,每个人做自己的博客,都希望把自己好的东西展现出来,他不会把色情的东西或者反动的东西往自己头上套。

  记者:那你可不能保险。

  方:但是确实很少,因为我们既有论坛,也有博客,我发现论坛里面需要处理的东西远远比博客要多。你管过论坛以后,会觉得管博客是非常轻松的事情。当然如果说这个东西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那我们还是会采取一定措施的。博客本身不会颠覆传统媒体,但它可以对传统媒体带来新的变革。

  记者:作为评论家,可能很多人都愿你预测一下未来。未来博客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究竟有多大?

  方:我自己是非常乐观的。我觉得在互联网这块,从技术角度来说美国还会领先中国很多年,但是怎么样把一个技术生活化、大众化、为老百姓所用,我相信中国会比美国走在前面。过去的无线、

网络游戏、即时通讯,我们都已经走在美国前面了,我相信博客也会走在美国前面。中国完全可以做成一个全球第一的博客网站,这就是我们真正的目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