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生命中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 15:45 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 | |||||||||
作者:井上笃夫 拖泥带水,是与孙正义性格最相悖的一个词,他没有耐性去犹豫。 孙正义做过许多骇世之举,像6分钟投给马云3500万美元。他不是故意去标榜个性,而是他对自己有着绝对的信心,而这信心正是建立在他过人的对市场的前瞻能力之上。
做事如此,交友亦然。 孙正义生命中有很多事业伙伴或是下属都是在一次会谈抑或只言片语中产生的。这些人对孙正义来讲是陌生的,因为他对他们的了解还算不上深;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这些人对孙正义而言又是最熟悉的,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孙正义所认同的、所欣赏的品质。另外一方面,孙正义也成了别人生命中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他用对事业的狂热打动了很多素不相识的人,正是这些人帮助孙正义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事业。 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相遇,究竟是上天的垂怜还是命运的笃定呢? 而又是谁与孙正义互成了彼此“最熟悉的陌生人”呢? 1.佛莱斯特博士 19岁的孙正义在伯克利大学求学期间为自己规划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人生50年蓝图”。而这个蓝图的起点就是利用专利来积累原始资本。在经过无数次的选择之后,孙正义决定把由发音设备、辞典和液晶显示屏这个三要素组合在一起,成品就是发音电子词典(后来,夏普公司把这一专利商品化,也就是今天掌上电脑的雏形)。 为此,孙正义拜访了伯克利附属研究所著名的宇宙物理学家佛莱斯特博士。 佛莱斯特博士是发音电子合成器领域的世界权威。伯克利分校附近有一座郁郁葱葱的小山坡,学生们经常在这里跑步锻炼。宇宙科学研究所就坐落于此,孙正义神色紧张地敲开了研究室的门。弗莱斯博士听到敲门声,停下手中的笔,对着门说:“请进。”尽管事先没有预约时间,直率的佛莱斯特博士还是直接就让孙正义进来了。正义热切向博士介绍了他的创意——发音电子词典。佛莱斯特博士对当时孙正义的表现至今仍记忆犹新,同时为孙正义今日的成功而感到无比开心。博士开玩笑地对笔者说:“这个研究所应改名叫‘孙正义搂’了”。 48岁的佛莱斯特博士尽管当时已经是世界权威,但是却认真倾听起这个学生的宏伟设想。虽然构想本身没有什么新意,但是正义说发明的电子词典日后可在机场等地方销售,这个提议引起了博士的兴趣。孙正义提出要在自己的专利中使用博士的发音电子合成器,希望博士能够帮助他。平时从不打领带的孙正义已经满头大汗了,但仍然在努力地说服博士。“我现在没有钱,但是一旦专利申请成功,一定高额回报您的。剩余的钱可以作试用品,把它卖给公司后可以赚到一大笔钱,到时我一定会回报您的。”尽管正义的请求似乎有些不合常理,博士决定在这个素昧平生的学生身上赌一把,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如果孙正义那时遇上的不是佛莱斯特博士,或许他的人生道路就会发生极大的变化。而与佛莱斯特博士相识,却源于一次没有预约的会面。一面之缘,佛莱斯特博士就被孙正义的点子吸引了,为孙正义有声电子词典的研发贡献了发声领域的尖端科技。 2.陆弘亮 两个男人的友情从1977年秋天,在奥克兰的冰淇淋冷饮店相遇开始,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陆弘亮也是伯克利的学生,高孙正义两级。他1954年11月3日生于台湾台北,在日本受的教育,所以会讲日语。陆弘亮从刷盘子做起,现在已经成了这家冰淇淋店的夜班店长。他们的相识是因为孙正义“要一份味浓的混合牛奶,否则不给钱”。白人女服务员以为孙正义找茬,所以叫来了陆弘亮。 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家伙呢?陆弘亮的感觉是好像接下了一纸宣战书。 “明白了,我会为您制作您喜欢的混合牛奶口味。如果您不满意的话,可以不付钱,只是以后请不要再光顾我们店。” …… 所谓不打不相识,孙正义和陆弘亮因为这次冰淇淋店的“较量”成了一生的知己。 一年后,孙正义决定开公司着手做发声电子词典,他聘请了陆弘亮作公司的“杂事”。 “杂事?”陆弘亮问道。 “因为什么都需要你帮着做。”孙正义爽朗地回答道。 …… 虽然孙正义“聘用”了陆弘亮,但是陆弘量的工资却是“空头支票”。但是陆弘亮还是义无反顾的帮助孙正义这个他认为值得帮的朋友。他帮助孙正义规划新公司的三年远景、帮助孙正义开发发声电子词典。经过两个人的不懈努力,公司终于盈利,陆弘量的支票终于可以兑现。 陆弘量现任UTstarcom的总经理,而两个人的相遇,只是因为一杯混合牛奶。一次无言的较量成就了一段跨世纪的友谊。 3.佐佐木正 被誉为“日本电子产业之父”的佐佐木正当时是夏普中央研究所所长,他负责台式计算机、液晶、太阳电池等领域的产品开发,在业内鼎鼎有名。在发声电子词典面试后,孙正义需要找到一位代理。但是很多企业都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理由是他的产品还需要改进。这时候,孙正义被推到了夏普技术部经理的董事佐佐木正面前。 孙正义小心翼翼地拆开翻译机的外包装。当孙正义开始介绍翻译机的时候,佐佐木正脸上的表情发生了变化。佐佐木正看到这台机器巨大的市场前景同时,也看出眼前这个年轻人身上所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就赌赌这个年轻人的热情吧。” 佐佐木正看中了他,并立即支付了4000万日元的专利合同资金,让正义进一步开发德语版、法语版的翻译软件。他们签订了第一份合同,标的1000万美元。 孙正义遇到了一个把命运堵在自己身上的人,事实证明,孙正义没有让佐佐木正失望。孙正义来说,佐佐木正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大恩人。 到底是孙正义太幸运了还是他身上有一股让人难以拒绝的热情和勇气呢?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因为一次会谈而相信他会成就一番事业呢? 后者应该是合乎逻辑的答案。 4.田边聪 1981年,孙正义看到了计算机相关出版物的前景,于是他通过佐佐木正拜访了位于赤坂的东京旭屋书店的总部,接待他的是常务田边聪。田边聪觉得孙正义虽系着领带,但怎么看也似乎只有16、7岁,所以最初对他的话不太感兴趣,甚至是为和这样一个小孩谈生意感到沮丧。 孙正义拿出了制作粗糙的电脑用户编程的书,田边告诉他这样根本卖不出去。孙正义本来对出版一无所知,但是他说服了同样具有敏锐的预见性的田边,田边心里也隐隐觉得日后个人电脑一定会普及,所以他给孙正义讲解了出版的知识,并带孙正义去见日本两大代理商:“东贩”(东京出版贩卖,现在的东贩)和日贩(日本出版贩卖)。 怎么能带一个刚刚才认识的男人去东贩和日贩呢?这也太超越常识了。 但是这个叫孙正义的年轻人就有打破老练的田边的常识的魅力。要问这是一种怎样的魅力不好回答,大概还是作为人的魅力吧。 田边聪带着孙正义迈出了出版的第一步,并且孙正义当时出版的《个人电脑图书馆》一书在日本销量极佳,软银也因此名声鹊起。 田边聪无法拒绝满脸笑容的孙正义,孙正义又赢了一次。 5.藤原睦朗 “您知道上新电机吗?”对方说话带着关西口音,自称是上新电机的藤原睦朗。 这个企业名字孙正义从来没有听说过。 打电话的那个人似乎对孙正义的回答有些失望,不过马上开始介绍自己公司的情况: 那年的10月24日,在大阪的日本桥,日本最大的电脑专门店“JP技术园”开张了,他们大张旗鼓地搞了开业优惠销售。藤原开这个电脑专门店的源由是作家小松左京曾来到上新电机,说“个人电脑在东京卖得这么好,在大阪怎么会没有呢?”。在藤原的指挥下,这个店仅仅用了十一天,就达到6400万日元的惊人营业额,还得到了媒体的大规模报道。硬件的销售产品是NEC的PC-8001、Sharp的MZ-8和富士通的FM-8等。虽然硬件还算齐全,但以后将成为重点的软件却很缺产品。为此藤原在寻找能够负责给他们供应软件产品的公司。 虽然孙正义对自己和自己所在的公司一无所知,但是藤原还是觉得觉得对方——孙正义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到底哪里与众不同,却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但是,他感觉电话那边的那个年轻人就是不一样。他感受到了对方对谈话逻辑有惊人的预见性和敏锐。总之藤原就是感觉那个年轻人给他的印象很不简单。 后来,两个人见了面,达成了协议。 一个电话,挽救了资金流面临断裂的软银。 一个电话,带给孙正义起死回生的转机。 6.工藤浩 1981年的秋天,在东京赤坂的Hadoson(当时Hadoson是工藤兄弟经营的日本第一大软件公司)办公室里,孙正义和工藤浩第一次会面,这时候,孙正义突然提出:“我很想和你们公司签订垄断合同。” 浩怀疑自己耳朵听错了。这个人不会是骗子吧? 孙正义的提议简单明了:就是希望他们先通过自己经营的日本软银,再发售到小商店。 不是刚见面吗?才刚刚互相做完自我介绍就提出要签订垄断合同,工藤自然会很吃惊。 浩理所当然地说签订垄断合同会减少销售额。 对此,孙正义似乎抱有期待,冷静地回答说:“我们公司不会用那些不规范的销售方法,我们最终会以几十倍的利润来回报。” 听到这句话,工藤浩的心里是不是发生了某种变化?还是只是过于吃惊了?还是就认为这是夸张,是妄想? 浩什么也没有说,继续听着孙正义的话。孙正义继续说道:“因为我是天才。” 听到这,不知怎的,浩好像真的认为孙正义是天才。他从来没碰到过能这样自然地从口中说出这些话的男人。 “我想把日本软银做成日本第一流通公司。”孙正义正在与上新电机商谈独家销售权的问题,但实际上还没签订正式的合同。也就是说孙正义还没有任何实际业绩,也没有资金,有的只是热情和梦想。 但是把日本软银做成日本第一流通公司的伟大梦想并不是妄想,孙正义就像在确认成功,能使之成为可能的是孙正义的说服力和行动力。 这个人好厉害。一种吃惊开始涌来,浩吃惊的是自己身在北海道,不知道东京竟有这样厉害的创业家。 浩说话了:“那请您准备垄断合同的预托金三千万日元。” 孙正义的人生里,好像几个邂逅碰到了一起。现在看来,好像只能形容为幸运。但是,为什么幸运的馅饼总是掉在孙正义头上呢? 7.御器谷 终于筹齐了给Hadoson作为预托金的三千万日元,现在运营资金又见了底。孙正义不禁感到成为日本第一的软件流通公司之路还很遥远。跑了几家大银行,但谁也不愿倾听一个没有实际业绩,没有任何资本的年轻经营者的梦想和热情。 很不甘心,但是他总能看到未来,越是困难时期越要看未来。 1982年新年过去的1月,孙正义终于又迎来了转机。 东京千代田区第一劝业银行(现在的瑞穗银行),麴町分行行长御器谷正之接受了孙正义的来访。御器谷是前一年的十月刚调到这个分行的。 1月的一个晴天的下午,御器谷把赶孙正义迎进分行行长室。 孙正义说:“希望您能给我融资一亿日元。” 御器谷倾听着一个没有实际业绩,没有任何资本的年轻经营者的梦想和热情。 银行的分行长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能够决定的融资额是一千万日元。如果是一亿日元的话,就远远超过了御器谷的权限了。所以,御器谷需要向总行提出申请。 御器谷一方面派人赶到上新电机,确认孙正义的实际业绩;另一方面,也向佐佐木正咨询了孙正义的情况。佐佐木正回答道:“孙正义就拜托给您了。”佐佐木向银行这么请求的话,可以说他已经把全部财产赌到孙正义身上了。佐佐木认为,一个男人信任另一个男人就是这么回事。他甚至对妻子说他们可能会失去房子。 给冒险企业融资的时候,要非常慎重。只靠当时的热情和当事人的梦想是行不通的。第一劝业银行与融资有关的有审查部和企业部。已经有交易的大型企业是审查部在做,像日本软银这样的冒险就由企业部负责。 御器谷与企业部部长谈话之后,最终同意了贷款给孙正义,并且利率是最优待遇利率。通常情况下,除了大企业,都会在这个基础上上调0.5个百分点。 没有担保、没有保证人的一亿日元融资就此决定了。 “还好总行同意贷款了。”御器谷大大地吐出一口气。 孙正义赌在事业上的热情打动了很多人,当然也包括试着赌赌看的御器谷。 孙正义经常说“我得到了御器谷先生的帮助”,却从没说过“得到了银行的帮助”。 8.桥本五郎 孙正义在事业路上遇到了很多“出手相救”的“贵人”,同时,他也成了别人事业上的“贵人”。 1982年9月。 桥本五郎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失业者。他刚辞去了一家贸易出版社的工作,正在寻找新的职位。三十七岁的他有三个孩子,而且一直都在辛苦工作。他想如果可能的话,要找一家值得奉献自己一生的公司,他也想再次挑战一下编辑的工作。 这时候,孙正义进军出版业碰壁。孙正义需要一位“大人物”帮他度过这个难关。 两个处境相似的人相遇了。 桥本五郎被任为总编。 1983年2月,竖立在涉谷十字路口的《Oh!PC》广告牌开始在所有的电视频道播出。十万册的杂志仅三天就销售一空。广告收入也增加了,编辑部里充满了活力。在那之后,杂志的印刷数量就不断增长。 日本软银的印刷部现在仍是《NetRunner》、《电脑导购》、《Yahoo!BB杂志》等最具有影响力的电脑杂志的出版源之一。 有一天,因为有事桥本来到总部,在走廊里正义冲他打招呼。 “小五郎。” “《Oh!PC》很有意思啊!” “谢谢你的夸奖。” 桥本脸上浮出微笑,低下了头,他心里非常高兴。 这种喜悦是因为自己找到了值得奉献一生的工作,也是因为找到了可以托付一生的人。在早春暖暖的阳光中,正义也露出了微笑。 9.泰德·德罗特 1986年孙正义和泰德的初次见面时,泰德52岁。他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性格顽强、精力充沛。泰德出生于波兰,从事技术领域并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是一位实力很强的成功者。那时的泰德步入50岁行列,正寻找着自己新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他与正义的相识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这时候,正义也在从事UNIX方面的工作,他正四处寻找能一同共事的人。 两人电话联系后在日本一家日式餐厅见面。一边吃着寿司,正义一边向泰德谈起了自己的梦想。泰德一下子就被正义的梦想吸引住了。 1988年7月,孙正义在美国设立了软银分公司,任命泰德为总经理。 “孙先生(泰德从没用美国式的第一个名字来称呼正义,他总是充满敬意地叫他“孙先生”),你希望我能为你做多久的顾问呢?” 泰德这样问正义。 “希望尽你所能,你能干多久,我就聘你多久。” 正义这样回答道。 “好。” 这是正义和泰德刎颈之交的第一步,后来两人越来越亲密,也经常一起在美国旅行。 对于孙正义来说,泰德就是他的美国之父。大到美国式商业经营方法,小到食物烹调,孙正义从这位美国之父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但是谁又能想到,泰德在和孙正义会面之后的两三个月就为孙正义工作了呢? (文章节选自《飞得更高——孙正义传》,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