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24小时:新公司能去哪儿?(4)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 14:24 新浪科技 | |||||||||
![]() 图为“去哪儿”部分创业者,左起分别为王彤、戴福瑞、庄辰超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四、流量决定生死! 流量,流量,还是流量。 车在街头行驶,夜晚北京的街头其实风景不错,灯光灿烂,一排排倒去车后,又一排排迎面而来。王彤一边看着前方,一边侧头问一位互联网记者,你认识的网站多,能不能介
不久前,王彤曾经为难地对一个记者说,他从来没有在这样小的公司待过,截止到现在,“去哪儿”员工人数也不过26人左右。但其中所需的热情,仍让这个已经不那么年轻的男人看起来有些冲动。 就在这两天,王彤刚刚谈定了与新浪与搜狐的合作。这两大国内最著名的门户在他们各自的搜索服务中,BD了“去哪儿”旅游搜索。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里,王彤也与许多他认识,或能找到的网站达成协议,在这些网站首页放置“去哪儿”搜索框。 这是他近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和他在鲨威、雅虎等网站负责内容时一样,流量也是这家新公司的命根。 2005年6月12日,“去哪儿”正式发布,截止11月,“去哪儿”用户数增至20万。每天,大约有2千到4千左右的用户通过“去哪儿”找到价钱合适的机票订购点。 不过,这些流量还是太少。在中国,能够独立的互联网公司非常有限,唯一的可能就是获取大量的流量。新公司如果一没清晰的模式,二没足够的流量,将很难生存下去。而现在,“去哪儿”有自己的模式,只要能有足够的流量就能独立。否则,等待的只有被收购的命运。 上午10点,王彤还要去一家位于“村”(中关村)里的另一家门户搜索谈合作,王彤经常拿“阴差阳错”来形容自己的家与公司的位置转换,自从2000年加入互联网以来,他曾经服务的3家公司一直在建国门和国贸附近办公,那时候他一直住西四环附近。当王下决心换了一个东边的房子后,他服务的公司又搬到了位于西北四环的“村”里,后来即使自己出来创业,还是在“村”里,于是,王彤就只能每天单程40公里奔波于公司和家之间。 “去哪儿”现在的天敌在于:旅游是最符合在线消费的市场,但在中国,使用在线旅游的人数还是太少。因此,旅游搜索引擎多被在线旅游公司收购,比如,另一起并购案是e龙母公司Ixpedia收购了搜索引擎ASK。戴福瑞从美国带回来的消息也显示,美国有大量web2.0公司被收购。“去哪儿”现在还没想着被人收购,那就必须再快人一步。 王彤测算后认为,“去哪儿”要达到大规模盈利,就需要目前用户数的10倍到20倍左右,也就是200万到400万用户数。如果照这个速度走下去,到2006年底就能达到盈利状态。 其实相比门户网站,旅游搜索引擎的用户数概念不尽相同。后者每个用户一般每月大约只登陆一次,不会太多但只要登陆,带来的价值就在1元到4元人民币之间(指收取的回佣)。 这也是个理想的状态,但刚开始的过程却很艰难。彭笑玫也必须考虑庄辰超的要求,其实没有好的内容供应商,用户也留不住。 于是,几个创始人设定了几个合作伙伴的条件,并用了最笨的法子,“先搜索一下行业中的网站,再一个个电话去问对方,是不是答应让他们来搜索那些信息。” 那些条件有三条:一是票价或房价必须是准确的,不能写了价钱却没有供应;二是必须具有一定优势,如果价钱不是最便宜的,哪怕服务是优秀的也可以,不然对用户没有任何好处;三是必须要有预订流程,用户使用起来也要很通畅,不然,给合作伙伴带去的用户转换率就不会高。 几个伙伴心里也都知道,这是个逐渐提高的过程。这点流量对于大型网站尚不足轻重,即使对中型网站也还没有到举足轻重的地步,他们都处在观望的阶段。几个伙伴将目光投放到了地方性的大机票代理商身上。这些代理商在地方上几乎是垄断的姿态,但网络对他们则是个全新的开始。旅游搜索的优势立刻就能在他们的销售业绩中体现出来。 王彤掰着指头算,到现在公司每月拿到的分成费,加上常驻香港的合伙人Douglas Khoo也在商谈海外市场的销售和流量合作,每月来自海外市场的回佣,快持平了。 一来现在收取的费用还比较低,二是大量网站还不支付费用。“但是随着流量的增加,会有大量的收入增加,也会有大量的网站开始付费”。 流量也越发显现出其重要性。美国的旅游搜索引擎Sitestep,月流量已经达到420万,年定票额超10亿美金,顺利实现赢利并准备上市。去哪儿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去拿到更大的流量,早日到达爆发点。因为一旦达到,这个用户数对于任何旅游网站或机票点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数额,“基本上一联上‘去哪儿’票就会立刻卖出去,这时我们还可以考虑提高回佣”。 于是流量,流量,还是流量。这成了王彤考核自己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天,王彤见到一个记者,又不停在问,你认识什么网站的人么?介绍给我认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