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剑宇:预言家日报 新浪新闻与多媒体新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 15:30 三联生活周刊 | |||||||||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哈利·波特在参加三校争霸赛前与赫敏拥抱、道珍重的场面,被《预言家日报》女记者丽塔·斯基特拍个正着,她报道说:“哈利终于在霍搁瓦茨找到了他的初恋,……,赫敏·格兰杰小姐美貌惊人,出生于麻瓜家庭”。电影中的《预言家日报》版面上哈利和赫敏拥抱的镜头被反复播出,图象是连续……活动的…… 这样的画面,今天我们看网络新闻的时候每天都会见到:一篇报道中会有一个“插
大约4年前,杨澜女士的阳光卫视曾经计划把公司购买的影片版权制作成互动的多媒体内容,样片做得很漂亮:一个显示屏大部分区域还类似于电视屏、正在演荷马史诗的一段故事。在这个画面的右边和下方,则是这部片子的相关资料介绍和索引目录链接,与网络上某报道的“相关新闻”链接同样功能。 这部样片是迄今我见到的、并且认为是未来网络信息多媒体传播的经典代表。没想到看《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又吃了一惊,原来在那个让人神往的魔法世界,巫师们早已开始多媒体信息消费了。 以目前中国互联网的带宽速度,在一段文字中配上相应的图象资料已经没有问题。可是为什么还没看到最传神的图象新闻呢? 再来看电影。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出来了一个新道具,丽塔·斯基特有“一只长长的、绿得耀眼的羽毛笔和一卷羊毛纸”,这只笔有速记的功能,斯基特的每句话、包括她的更正都可以记录在羊毛纸上,“她的桀骜不驯的羽毛笔曾经披露过许多华而不实的虚名”。 英国人罗琳写的电影,搀杂了很多现实细节,类似《预言家日报》的大报、小报应该占据了罗琳日常生活,报纸舆论代表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应该不是巧合,小说里只有麻瓜(普通人)出身的赫敏才对报纸的报道和评论仔细研究。 几年前中国的网站开始编辑新闻,最大的新闻源是报纸、杂志这样的传统媒体,文字、少量的新闻照片是网络新闻的主要内容形式。 回头看中国的网络新闻时,它已经做成了世界上最壮观的传播局面: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新闻媒体共同涌到了中国可数的几家网络新闻网站,它们中的任意一家提供的新闻以及新闻背后的资讯应该说没有任何一家国际大通讯社可以媲美。 假如不追索版权来源,“新浪新闻”或者“搜狐新闻”就是全部的新闻世界,新闻不再匮乏、是足够了。网络新闻就像有一只斯基特的速记笔,文字适时转播现实世界,“传统”的互联网传播信息的第一代功能圆满了。 新浪网的总编辑陈彤写了一本书叫做《门户之道》,讲了新浪网络新闻的编辑路数,总结下来是八个字“简单粗暴、秩序效率”:编辑规矩简单、流程明了、严格执行、最后成就新浪新闻大业。陈彤本人军人家庭出身,性格硬朗,没想到他领导出来的局面和传奇的斯基特速记笔达到同一结果。 由于管理流程是几年来逐渐形成的,几家门户网站负责新闻的部门和多媒体、移动通信部门各自独立运行,技术和内容资源分散,多媒体新闻罕见露面。反而是在一些冠以web2.0的网站,出了更多吸引人的内容页面。 网络速度会更快、手机到了3G,网络传播是还要干啥呢?一般认为答案是娱乐:更多的音乐、影视片、游戏、电脑技术制作的动画片,以及最极致的现场新闻,娱乐、体育现场直播。 在让人垂涎的网络互动娱乐到来之前,多媒体形式新闻——文字、声音、图象、现场等,不限信息格式组合在一起让人先睹为快,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 不过新闻总归是新闻,网络新闻也属于单向发布的广播产业,内容需要编辑。在互动的网上,大量未经编辑的信息或者很少人看、或者自生自灭成为幽灵。就像哈利·波特与赫敏拥抱的镜头旁边,一定是加上“哈利·波特的初恋”这样的标题,才会更出彩。 过去网络新闻被人诟病的是“其实只有标题还可以”,但是标题的制作显然是编辑工作最显著的一步。搜狐首页最近有少许改版,新闻标题的字数由原来的18增加到19,为此内容负责人在公司争取了若干日子,真正一字万金。事实上张朝阳之所以答应增加一字格,主要是为了在标题后加一个带下划线的“评”字,也就是读者评论的入口,以此增加内容与网民的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