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代周刊总编曹健点评2005年IT风云榜实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9日 11:27 新浪科技 | |
新浪科技讯 12月9日,IT时代周刊总编辑曹健做客2005IT风云榜聊天,就软件与信息化在中国发展与网友交流,以下为其聊天实录: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关注天极在线。今天我们请到了《IT时代周刊》总编曹健先生为我们继续点评2005年IT风云榜。 曹健: 大家好! 主持人: 今天我们点评的主要话题是IT风云榜里有关软件和信息化的话题,首先请曹健先生讲一下软件与信息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曹健: 其实中国的软件和信息化伴随着我们改革开放开始起来的,第一波软件和信息化早期的代表厂家就是北用友、南金碟。它们解决了中国财务计帐几十年来用手工计帐的历史。当时我们国家的 财政部、会计司非常着力的向全国推荐金碟和用友使这两家企业很快在中国,尤其在90年代初、80年代末的时候一下子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会计软件市场70%-80%,这两家公司很快在中国的软件市场站住了脚跟。 我们国家提出信息化的思路也是伴随着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大门敞开以后要跟国际接轨。从金碟和用友两家企业软件厂的脱颖而出带动了一大批软件产业的跟进。再后来包括Oracle、SAP国际巨头进入中国。中国整个软件跟信息化相关的这种产业越来越接近成熟。大家可以回想起在前三、四年、四、五年之前我们的软件和信息化很多企业选择的软件是国产的软件。而随着大门敞开,很多钱像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等这些企业逐渐向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他们更多的开始回过头来再选择跨国公司的软件产品。为什么说三年或者四年以前国产软件是火了一把,最近这两年国产软件开始不是那么风风火火了,而风风火火恰恰是跨国公司的软件企业在中国纵横驰骋,这跟中国软件市场需求是有很大关系的。下半年开始明显的感觉到我们国产软件企业开始反思自己,大家有没有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软件外包这个词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 软件外包就是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外部公司外包的东西给中国企业做。第二个就是中国的非IT企业把业务给中国的软件公司来做。从北京、大连、上海、广州、西安、重庆、武汉都有软件园,而软件园更大的资助就是软件外部活。这一年下来关于软件外包的会议每个月都好几次,动不动就是关于国际。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这个现象表明我们的软件企业和我们国家的信息化之路现在开始更加务实,更加解决了客户的需求。也就是说不是创造大而全的那种效益了,而是创造实实在在的商业所需要的最大值。 所以说,我觉得从2005年下半年中国软件企业开始觉醒,知道怎么跟跨国公司软件合作了。我们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中国软件动不动就是我们要做中国的微软,中国的IBM,中国的惠普,中国的SAP,中国的Oracle。其实我觉得人家发展了多少年?人家多大的财力在做?因为IT这个产业在我们中国政治和经济体制中间是开放的最早,同时也开放最彻底的一个行业。它没有政府指导,我们的软件公司90%都是民营企业。这跟IBM是没得比,SAP差不多200亿美金,中国的软件企业用友最多就是7亿人民币,还不到1亿美金,这怎么比?因为我们了解中国,我们了解本土企业的需求。我们所有的一切利润的产生应该是满足需求的时候来产生自身的利润,壮大自己,这是最明智的选择。 在这个基础上一方面我们自主开发,另一方面就是协同开发,协同创新,我们去跟IBM合作,跟SAP合作,我们去做代理,我们在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来满足国内和国际的需求。 我觉得这就是整个软件和信息化产业在过去几年中简单的回顾。尤其去年我很高兴的看到一种务实的空气、务实的氛围在中国的软件产业和信息化产业中已经开始出现了端倪,而这个端倪是非常非常喜人的。我们现在大家已经意识到大而全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要做小而精,要做透、做深,做的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这就是整个去年简单的回顾。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软件外包这块市场有多大?2004年印度的软件外包收入了160亿美金,只有几百万人口的爱尔兰2004年一年外包收入是130亿美金,而我们泱泱13亿人口的中国,外包收入才28亿美金,不如人家的一个零头。这一个说明我们这么大的市场,除了做国际上的外包,我们国内的外包同样需求比较大。而我们国家从政治来讲提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带动全社会的进步,国家产业政策是支持的,只要满足需求一定有市场。 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这是商业的基本软件。就像我做《IT时代周刊》,我五年以前开始做的时候大家都说不要做了,IT现在都是低潮了,北京的IT媒体没法生存了,已经进入“冰河期”了,五年以后今天的《IT时代周刊》是什么样,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还是强调,没有疲软的市场,只疲软的产品。产品不能与时俱进就不能有生存的空间。所以我建议中国信息化、软件产业要真正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不要怨天尤人。 我们国内的软件公司可以说他们也做了很多很多单,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很多单有三分之一的钱最后是收不回来的,所以你们看看它的财务报表,它的年初财务状况或者非常好,到了年尾财务状况就非常差,因为收不回来钱,挂帐,这叫应收款,可能一辈子都收不回来。 主持人: 像您所说的去年中国软件企业意识到了需求,但是最近两年以来中小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大了,您觉得中小企业未来五年乃至十年会不是还是需求最大的市场? 曹健: 我觉得不光是中小企业,大型公司在信息化方面投资也是非常大的。像中移动,中石化每年都在信息化这方面花很多钱的。广东中山市有一个电信的平台,就是计费平台,四个小伙子给它做了一个月,把这个平台做好了。中国市电信局为此付出100多万平台建设费用,当然这四个小伙子非常能干了,你说它的利润多大?还有一个就是市场的需求发展越来越巨大。举一个简单例子,比如我到宾馆里吃饭,这张门卡可以在宾馆任何一个地方消费,全部签单,只要把卡一刷就OK了。但是像宾馆这样的一个IC卡不是说所有的企业都有的。我们很多大型的工矿、机关都是没有的。那么它以后发展就是这样的IC卡,如果卡一刷跟财务对上了,这边可以跟班组、车间对上。我们国内信息系统做的最早、最完善的就是金融、民航系统、高档酒店系统、这些系统信息化是做的最早,也是最完善的。 主持人: 但是金融系统和民航系统好像不是国产的。门槛太高了。 曹健: 其实门槛高低,一条就是产品好,第二条就是好用。像IBM大型机从来不换,然家的软件就是人性化。据我所知IBM的金融系统软件人员都是几十人跟银行的人一起上班的。比如工商银行人家实施的软件和管理人员成天跟工商银行人员一起上班,大量的管理人员、设计人员跟银行系统的人融在一起。中小企业随着竞争态势,我的上游上了信息化,我的下游上了信息化,我不上能行吗?举一个简单例子,台湾有一家做代工的,就是OEM的厂家。有一天老板到了办公室,秘书进来了说王总美国我们的客户今天发来了邮件,要求我们上一套什么什么的管理系统,老板问说为什么?秘书讲说我们的管理系统要跟人家对接,我们的上游需要监控我们的产品到了什么程度?质量体系到了什么程度?他要了解每一天每一个小时的工作进度。那么老板说好,我们明年跟他签订合约是多少钱?秘书说明年是2亿台币,老板接着问上这套系统大概要多少钱呢?秘书说也不贵5000万新台币,老板说好吧就上吧。这种决定就是他的上游要求他这样做的,不做明年可能就没有你的单了,2亿就没了,花5000万争来了2亿。 所以我们国家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上游做了,比如中石化、中移动,中移动上了那这些设备提供商同样要上不上跟中移动对不上。所以这就是网状的需求开始铺向全中国,所以带动了中小企业的这种需求。 像过去我们看病挂号等等,现在广州很多医院都是自动化了,你有一张IC卡,都是电子病例。然后跟医院配套的这些厂家,比如供应纱布的、医疗机械的都要跟医院联网的,所以这个网状的信息化是很大的。你可能看不见、摸不着。 信息化的概念不是说一定要多少钱能达到的,可能5万块钱就够了,只要软件系统跟上游对接上够可以了。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软件不要贪图做大,解决实际问题,有小做小,有大做大。但是行业要做精。 主持人: 还是牢牢把握住需求。 曹健: 对。比如我做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我就做医院,其他任何产业部做,把这个企业吃透。我在这个行业就是权威,现在不要今天做医院,明天说宾馆有赚钱,又做宾馆去了,后天说政府机构有钱,又做政府机构,这样做就没有专业性了。变成了大家同质化竞争,同质化竞争预示着没有利润。大家一提甲乙公司都差不多,大家就是压价,那就没有利润了。 主持人: 像您刚才说的,现在中国的软件企业应该主要了解应用和需求,也就是说中国不再可能出现微软、IBM这种大型的公司?您是不是这个意思? 曹健: 我觉得短时间出不来,但是未来中国能不能出IBM、惠普、我觉得还是可以的,关键还是时间。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罗马教堂没有几百年是磊不起来的。 主持人: 中国软件企业应该找准位置,比如中国企业可以把微软系统做二次开发。 曹健: 对。我们必须要以务实开放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产业。 主持人: 包括过去很多新的应用大家也都在提,包括协同。您稍微点评一下新的应用这些技术,包括SOA,您觉得这些技术未来会有什么良好的前景? 曹健: 我觉得现在IT领域有一个很怪的现象,“墙内很热,墙外很冷”就是IT圈里面很热,应用领域很冷,我们现在所说的ERP、CIM,外行人听了一塌糊涂。从今年开始2005年下半年开始IT企业广告开始投向哪些领域?在媒体里面开始投向商业和管理,过去IT的广告更多的投放专业媒体。现在他们更多的需要应用者去看到它的广告,而不是行业里面搞的热热闹闹的人家应用的时候不知道你这个产品。所以现在IBM也好,惠普也好英特尔也好,微软也好,他们更多的广告已经开始投向商业类和管理类的媒体,就是非IT的。 主持人: 去机场高速路上都能看到这样的广告。 曹健: 这个变化预示着过去IT领域是圈里搞的很热,IT圈里的新闻有点像娱乐新闻,就是这个圈里的人太复杂了,这是一浮华的领域,所以大家搞的新闻满天飞。经济和汽车领域是没有这样的现象的,仅仅就是娱乐和IT,错综复杂。经常说IT热的不行了,问一下应用者,如果应用领域很热,这就有发展前景,如果应用领域很冷就是没有发展的。 主持人: 像国外这些企业现在也都进来了,做信息化,那么他们有没有可能把国内的这些用友等吞并或者吃掉,将来竞争发展的态势上你觉得国外巨头和国内巨头有什么变化? 曹健: 国外很多公司都是以兼并大规模的扩充自己的。像思科也是吞并了上百家公司,才有今天思科的辉煌。Oracle、SAP都是在收购。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内这些公司有没有让别人收购的价值?我在思科总部的人访问的时候也曾经问过思科的人,我说思科为什么要收购这些公司?他们说我们认为这个技术有价值,而我们现在还没有,当然我们如果投放金钱开发也可能会开发出来,但是我们的时间耗不起,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拥有最新的技术,占领最大的市场,这就是收购最大的目标。 主持人: 用友也是上市公司,也挺有钱,他们这些钱用来炒股票怎么不去收购呢? 曹健: 用友市场推广力度是不是需要收购,它本身有没有这种市场营销的能力?或者跟它产品的兼容度、互补性?如果没有他干嘛要花钱收购呢?过去也有金碟收购开斯,但是收购效果并不是很好。 曹健: 前几年提了用友国际化,现在也不提了。 主持人: 今年3、4月份换标,现在也都打了一块市场。 曹健: 我个人观点中国市场已经很巨大了,我觉得首先在中国“把身体练强壮,然后再去国外”。而不是说为国外而国外,因为美国、欧洲市场相对饱和,想在那个领域分一杯羹是很不容易的。现在就是发展中国家机会比较多,比如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北朝鲜、菲律宾这些国家可能应用程度比美国要多得多。 主持人: 现在软件行业有些趋势,像利润率逐渐降低这也是大家比较头疼的问题,过去两年里ERP的价格飞降,去年的时候速达开始做两万块钱,今年有更低的价格出现了。 曹健: 其实我个人认为ERP拼价格一点意思都没有,其实ERP它应该是企业管理,管理这个东西不是拿价格来竞争的。ERP更多的是后期的服务,根据业务流程的改变调整,更加人性化、优化组织结构。我们现在卖ERP买回去就行了,其实不是这么简单的。所以我很惊讶的有一点,我访问国外的这些大型工厂企业,管理系统更多的都是用的SAP的,数据库用的都是Oracle的金融系统最多的就是IBM的。这个已经形成规模效应了,如果我们国家ERP老是降价,最后这个市场非被国内软件市场搞乱不可,因为买回来以后等于是一堆废的东西。如果这样下去会在自己的国家把自己的市场做没了。我觉得不要打价格战,像国产手机打价格战,最后拼的谁都不买国产的,因为不在质量上下功夫,不在服务上下功夫,而拼命打价格战,我个人认为这个产业就完了。 主持人: 价格是外在因素。 曹健: 像人家现在推出3G手机、音乐手机、推出500万像素的功能等等,这些东西是没得比的。我们《IT时代周刊》推向市场的时候,因此我们是比较薄,报摊就说你这一个杂志这么薄卖10块钱,人家那么厚也卖10块钱,发行部回来跟我们讲说也要厚一点。我说不行,杂志的好坏不在于厚薄而在于有没有真材实料,我们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如果是他的需求,10块钱他不觉得贵。 主持人: 软件信息化风云榜里我们列了一些企业,如果有推动奖,您认为应该给谁? 曹健: 我觉得不好说了,像用友、金碟、Oracle他们对软件信息化推动都是做出很多贡献的。像用友的王梦友在政府部门下海去自己做。像神州数码也是柳传志一手做起来的,浪潮是我们IT企业里唯一的国有企业。微软、IBM、Oracle、SAP更不用说了,都是国际巨头。你说把这个奖发给谁,我想很难定略,让我非选一个很难选。我印象中这些企业都不简单。像神州数码,神州数码的软件我也到上海见过他们的台湾老板。 主持人: 他是随着台湾企业一起成长起来的,系统确实不错。 曹健: 但是神州数码软件市场推广力度是非常不到位的,但是它的产品非常好。它的整个市场推广没有金碟、用友那么火,更没有SAP、Oracle那么老道。我跟他的台湾老板见过,我个人认为应该说还是不错的。 主持人: 现在软件产业能想出来的就是4、5家厂商,比如一说操作系统就是想到微软,一说数据库就是Oracle。 曹健: 所以我们中国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 主持人: 软件产业整个看来现在在国内发展有没有一些地域化的区分?当年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全国各地建软件园,现在看来这种情况有什么改变或者有什么发展没有? 曹健: 其实我觉得现在大连也好,西安也好,我也去过西安看过软件园,广州我也去建过软件园,虽然建了这么多年,大的规模还没有,主要就是软件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出路。现在大连、西安等最热的话题就是软件外包,现在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大家都在强调人才优势、地域优势等等。其实不是的,上海海派文化,它是不是可以考虑欧美的文化,跟欧美合作做一点服务?像西安千年古都,它靠近西域是不是在这方面琢磨出一点东西来?所以我觉得要考虑一些个性化的东西出来。否则一盘散沙。软件园我看了一下,还没有形成规模,虽然大家都是雄心勃勃,但是还需要一个过程,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软件园政府是大力支持的,但是形成自己个性的东西还得有一段时间。 主持人: 金山也算是中国比较老牌的软件公司了,但是金山转型网游这个事情您怎么看? 曹健: 我对金山倒没有很深的去研究,可能从金山内部具备这方面的业务特色或者怎么样,并不了解它内部运作的东西。因为金山也折腾了这么多年了,但是金山到底效益多大我真的没有认真去研究这家公司,因为它跟江民、瑞星杀毒领域名胜显赫,金山也有桌面办公系统,但是我觉得好像都没有做成形成自己产业权的这种东西。现在转向网游将来是不是能杀出一条血路?或者怎么样。因为杀毒软件全国没有杀毒软件可以上市。因为投资商想,投的越大,病毒越杀越少,这样就越没效益。 主持人: 现在有很多软件公司开始往互联网方向转,比如像在线杀毒这样的东西越来越多,甚至现在开始往手机平台转移了,比如说移动商务。 曹健: 将来手机将会成为个人的无线终端,它可以上网、可以接听电话、可以收发邮电,就是变成个人的移动商务。我这次在北京租一套房子,我就叫房东不要开通家里的电话,因为有手机就OK了。将来完全移动,比如我要查找信息等等,都可以利用手机的。将来这一块是不得了的,移动信息和移动电子商务未来将会主宰整个社会形态。比如找刘总,他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在手机里了,单位将来可能都没有固定电话了,完全移动生活。诺基亚现在提出完全移动生活。 主持人: 现在一直在做3C融合,将来会不会可能平台甚至从手机转到家电上? 曹健: 这是肯定的。 主持人: 比如说一个老太太可以在家里用彩电控制很多其他的东西。 曹健: 让老太太控制不可能的,因为这个东西还是相对复杂的。而且移动商务马上又有病毒侵占了,病毒一弄这儿不行,那儿不行,那就烦了,年龄大的人是希望简单生活的。 主持人: 我们国家在开元软件方面,包括Linux这些系统上,国家鼓励用开元软件进行像政府的开发操作系统,这个事情您怎么看? 曹健: 我觉得从整个技术的竞争来讲,支持Linux是无可挑剔的。微软系统虽然商业上很成熟,但是攻击它系统的人太多,动不动就被人攻破。而Linux可能学习起来比较难,但是它比较安全,没有什么攻击力,一旦入门以后这个系统用起来非常方便。而Windows早期用的时候非常方便,但是受攻击机会太多防不胜防。第二个也不能让微软一家控制全世界的计算机,一旦微软不高兴了,都屏掉,那全世界“一天瘫痪”从美国来讲也不支持隆重,比如过去HIT非常大,独霸美国电信市场,美国政府就给它拆分了,拆分成了朗讯等十几家公司,我觉得美国这点做的非常好,不让你垄断,这样才有市场竞争,市场的平衡。从我们杂志来讲我们也为Linux的发展而鼓和吹。我觉得还是允许多种形式并存比较好。 主持人: 最近一年以来采购的事炒的比较凶,究竟应该支持国产软件还是要鼓励外部的软件厂商过来? 曹健: 从感情来讲非常支持国产软件,但是从整个经济效益来讲,从使用的方便来讲国产软件操作系统比不上Windows。他说第一次政府采购由于舆论压力迫使北京政府采购了2、3千套,结果用了一年,一年以后官员们把国产软件换成了盗版的Windows操作系统,所以今年上半年造成北京市政府采购了2千套正版的微软操作系统,当时北京市政府想把这个东西采购回来把盗版全部剔除掉,因为政府官员用惯了Windows了。所以这个问题很难,从感情上讲应该支持国产操作系统,但是从使用方便性来讲Windows确实很方便。 主持人: 现在如果过于支持国产软件政府采购,会造成一种“溺爱”使得国产软件更不能跟外国大公司的产品竞争,这样反而害了他们? 曹健: 我们国家应该是两手打算,一方面产业政策支持国产软件,另一方面还要有开放的心态。因为现在是全球一体化,不能关起门来说“我的孩子是最好的”这样也不行。我们为什么要关起门来搞自己的一套呢?一方面我们要发展民族产业,一方面也不能把门都关死了,这个难题还是国家去解决吧。 主持人: 过去一年里有很多信息化联盟,现在软硬结合的联盟越来越多了,您怎么看待这个事? 曹健: 这是好事。我参加各个厂家的大会,都是各个合作伙伴一起参加的。比如有一个厂家说要搞一个活动,说没钱,但是他会向它的合作伙伴拉赞助。我觉得这是对得,联盟是对的,软硬结合、前后结合、上下结合共同把这个市场打造起来这非常好。 主持人: 比如针对中小企业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曹健: 所以说这个观点我是非常支持的,就是一定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主持人: 过去一年里,农村这块也炒的比较火,农村现在是很落后的状况,我们怎么推进这块?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现在还在农村,他们现在是什么样的状况,他们需要什么样的需求,我们应该怎么做? 曹健: 我觉得信息化现在在农村提,这个可能太早一点,我觉得应该放在两年、三年以后再提。因为对农村我相对比较熟悉,农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么解决温饱,怎么进入小康的问题,首先把肚子出饱、把衣服穿暖,有车子可开下一步再提信息化。现在提农村信息化,当然个别区域可做,但是90%农村做信息化,这个可能是炒概念了。我觉得首先还是应该先把道路通了,电话通了,电视通了,这些是目前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 主持人: 《IT时代周刊》准备怎么样实现信息化? 曹健: 我现在自己在写,我们自己写了一套客户管理系统还不错,现在运用起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记者都可以在我们的数据库里面查到一切可以查到的资料,包括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图库,因为我们的记者编辑分布在广州、深圳、上海、北京、西安,他们都可以登陆互联网到我们的内部服务器查找所需要的资料,这是我们自己开发的。 主持人: 为什么没有买一个现成的呢? 曹健: 老觉得买的没有合适的。最近在想财务软件和管理软件能不能买得到,因为很多东西没有自己写的人性化。所以我说信息化市场为什么大的很,只要真正的满足对方的需求,而现在我们的软件公司要么就是想赚大钱,那些小钱他不赚钱,他觉得这个东西要投放很多人力、物力赚不了多少钱不做。我在广州、香港生活过很了解,南方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哪怕一块钱都做,积少成多。而北方人觉得这个事情赚10块钱不做,非要等到能赚1000块钱的时候在做。其实作为商业1块钱也是钱,赚1000块钱的机会太少了。所以我觉得还是社会形态,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商业环境所决定的。我记得我当年从北京到南方发展的时候,那时候北京人谈理想的时候热血沸腾,纵观国内国际大好形势,“今天晚上喝酒是英雄,明天早晨起来就什么都不是了”。而南方人就是是实实在在的过好每一天,这样挺好的。现在北京人转变比较大,过去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北京的参观服务员都是“处级”因为没有服务意识,你来吃饭你还受他的气,这几年北京的商业氛围改变了很多,有服务意识了,到饭馆吃饭也很客气了,我觉得这是整体商业氛围的改变,非常好。 主持人: 说到服务,您觉得IT服务现在是什么样的状况呢? 曹健: IT服务这个东西是高层次的,是一种管理的服务、一种技术的服务、一种商业落实的服务,这个是非常厉害的,这个难度太大了。联想当年提出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其实我当时听了以后都捏了一把汗,当然联想PC领域确实不得了,但是要提出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小曲好唱口难开”。现在最后还是PC的联想,就是把PC做到全球最大、最精,这是联想最好的路。将来联想手机不是卖掉就是兼并掉,因为他不是自己专业的东西,不会下大投入做大、做强,但是它的PC笔记本绝对将来全球是领先的。 主持人: 请曹总最后点评一下IT风云榜,对我们这个评选几句建议或者致辞? 曹健: 我觉得IT风云榜这个活动搞的挺好的,我们也是协办,我希望每年都能办下去。因为IT领域是瞬间产生英雄的产业,英雄辈出,也不缺乏英雄这样的一个产业。所以我们每年推出IT风云榜对整个产业界影响会比较大。我个人认为我和我所服务的《IT时代周刊》将全力支持这次活动。谢谢大家! 主持人: 今天直播就到这里,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