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正文

风投缘何对Google又爱又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 09:38 eNet硅谷动力

  作者:方恺

  【eNet硅谷动力专稿】Google拥有巨大的市场及雄厚的资金,在技术行业举足轻重,但是什么时候Google开始令人期待的大肆收购呢?

  11月17日,网络搜索巨头Google股价首度突破400美元大关,市值高达1200亿美元,
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雅虎的2倍,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Google的股票收益率高达70%, 众多的企业、风险投资商和投资银行家, 都在密切关注Google的动向,以期在适当时候向它推销一些东西--新服务、创业公司甚至新策略等等,目的是为了在将来可从Google金库中分享到部分利润。旧金山某一投资银行的常务董事Geoffrey Baldwi说,"大家都想分享Google的利润。"

  事实上,上述"Google效应"已影响到硅谷风险投资商及创业公司之间脆弱的平衡。通常情况下,风险投资商会先扶植某家创业公司,然后再等待该公司业务成熟后上市。但目前不少风险投资商已在寻求那些能满足Google投资需求的新技术或服务。一些与风投相关的创业公司也表示,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被Google收购。从这个角度上讲,Google如今正扮演着五年前纳斯达克所充当的角色。

  即使在华尔街上,"Google效应"虽不算深远,但也是不容小看的。从摩根斯坦利、第一瑞士信贷波士顿之类的巨头银行到诸如Allen&Co这样形形色色的中等规模的投资银行均已派出银行家去位于加利福尼亚的Google总部,更好地和Google洽谈提供合并、收购、筹资及战略咨询。

  然而问题在于,目前为止Google对进行大规模业务扩张事宜不感兴趣。虽然Google曾对

网络电话巨头Skype表现出短暂兴趣,但后者最终于9月被eBay以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事实上,Google迄今最大规模的收购是在2003年以1.02亿美元收购网络广告商Applied Semantics。现在Google并没有关注扩张机会,波士顿一常务懂事Rodd Langenhagen说,"Google正被想分享其利润的人淹没。"

  从互联网发展史的经验看,网络公司在市场规模增长后,如果不继续进行业务扩张将面临市场危机。如果Google不进行业务扩张,它今后有可能生命力短暂,资产不足。1999年,和Google实力相当的雅虎的市值为1150亿美元,但错过了并购eBay的大好时间。如今eBay市值已超过雅虎,而自那时以来雅虎市值已缩水近半。同样,1999年还算辉煌的网络广告公司Doubleclick的市值高达140亿美元,但今年4月却仅以10亿多美元的价格被人收购。

  当然Google也不能只考虑上述因素而进行扩张。显而易见,如果Google进行大规模并购,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Google的市场活力。非常看好Google未来增长的咨询机构Piper Jaffray的分析师萨法-拉什奇也表示:"如果Google计划并购AOL或eBay,势必会影响到它的股价。"Google企业发展主管戴维-德拉蒙德说:"我们不会仅仅因为现金流的问题而来制造机遇。"(虽然Google不愿意对其业务扩张计划发表评论,但是其副总裁兼首席法律顾问戴维-德鲁蒙德及投资银行家还是愿意对一些问题接受采访的。)

  不过,对于那些大型并购交易Google依然无法抵挡其诱惑,特别是这些交易会威胁到Google的战略地位的情况下,搜索巨头更是无法袖手旁观。在过去的两个月间,为了针对时代华纳公司旗下AOL部门的股份,Google和微软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自从2002年以来,Google就开始为AOL提供搜索技术以及广告业务,几乎差一点就拥有了AOL公司。对于Google来说,AOL意义重大,在Google今年上半年26亿美元的收入中,其11%的收入来自AOL。但是这笔交易的最大诱惑力在于通过AOL,搜索巨头可以接触到AOL的姊妹公司入华纳和HBO拥有的大量丰富的内容。

  一些分析家估计AOL的业务规模高达200亿美元,其中搜索和门户业务规模在120亿美元左右。为此借助AOL,Google可以快速拓展其业务。然而现实在于微软对AOL也是志在必得,Google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失去AOL。

  搜索巨头此举与其初衷有些格格不入。就在15个月前在Google首次公开发行IPO之际,公司创始人赛吉·布林和拉里·佩奇在声明中表示,我们会对那些从长期来看具备创造数十亿美元收入潜力的机遇进行投资,尽管其只有10%的几率可能实现这一潜力。随后这两位创始人还表示,一旦我们押注某些非常具有前景甚至看起来奇怪的领域,大家也不必惊奇。投资回报和风险成正比,我们会投资超出自身领域的项目,特别是其最初追加投资很小的情况下。无疑Google的此番言论让公众很难判断其可能的合作伙伴和收购目标。

  对于投资银行来说,它们习惯了受人尊敬的日子,然而Google偏偏不买账。当赛吉·布林 和拉里·佩奇选择高盛投资银行为其承销IPO时,该银行一直试图能有所转变。

  事实上,在1998年成立公司时,赛吉·布林和拉里·佩奇就对华尔街表现出不屑,他们明确表示Google只依赖于自己的信条和价值。2004年8月,Google的IPO像是改良的拍卖,其文档读起来更象声明而不是通常的单调的财政文件,也没有交给华尔街全权打理。

  但是,许多银行家相信在新的以Google为核心的世界里,将会产生巨大的利润,即使Google目前不打算扩展业务。业内人士表示,这是投资银行业的淘金热,该人士在统计表中画出平滑曲线,标出数值来阐明全球广告业和媒体业的巨大变化。Google可能引领这些趋势,但是统计结果暗示着媒体业会有一些重要的转变,这就为敏锐的投资商和待购公司提供了机会。

  去年美国广告市场整体规模预计在3000到4000亿美元之间,然而网络广告市场的规模只有100亿美元,比黄页广告市场的规模还小。相比之下,报纸和电话直销广告市场的规模分别是网络广告市场的5倍和9倍。不过据研究机构Forrester的数据,目前家庭用户至少将其30%的娱乐时间花费在互联网上,而网络广告在这个广告市场的份额只有5%,然而这样的情形不会持续太久。网络广告市场的发展前景相当广阔。据普道永华研究数据,上个季度全球网络广告市场收入正在了34%,预计2005年其整体收入将增长25%,至少达到120亿美元,相比之下,今年新闻广告市场的收入增长率将下滑到3%。在这种发展趋势中,Google无疑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Google自己的银行家也看到了Google高达1200亿美元市值可能带来的利润。银行家Quincy Smith表示,由于Google的成功,那些与其相关的公司也因此水涨船高。Advertising.com公司40%的收入来自Google,2004年6月该公司成功地以4.35亿美元的身价被AOL收购。

  在硅谷的"食物链"中,首先出牌的将是现在和Google命运紧密相连的风险投资商。风险投资商的形势不算很好,他们对Google既愤恨又羡慕。Google的员工工作在硅谷最容易赚钱的公司,他们从公司的升值中获得了可观的个人财富,这都受益于Google的创始人。Google员工的优越性的确让风险投资商眼红。

  当然,Google员工的奢华不是让华尔街难受的真正原因,Google对投资银行怠慢的态度让其感到自己不受重视和尊重,他们觉得Google对他们没有足够重视。毕竟从思科到eBay这样的IT巨头都对投资银行毕恭毕敬,唯独Google例外。尽管多数风险投资商会向Google透露诸多贸易机密,但是搜索巨头从来不向其提供任何消息作为回报。

  不过Google争辩,声称自己正在积极介入风投领域,而且随后会陆续接触个人风投专家。来自投资银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银行家George Boutros表示,如果Google想进入风投投资社区,那么它就可以轻易进入。

  对于风险投资商来说,他们还有另一个具体的理由来憎恨Google:凭借着庞大的现金流,Google日益成为硅谷风险投资商的竞争对手。搜索巨头可以轻易地掏出足够的资金来从风险投资商手中抢夺猎物,尤其这个猎物具备了布林和拉佩奇所说具有10%的机遇成长为能够创造数十亿美元的业务。无疑这鼓励了企业家绕开了风险投资商直接和Google接触,以期获得更好的收成。例如Google直接从创始人手中收购了Blogger.com和无线运营商Android公司。

  事实上,搜索巨头更愿意收购那些新兴的公司,这些小型的科技公司能被更加轻易地集成到Google的技术力量中。去年Google公司收购了数字地图公司Keyhole,该公司的技术力量在六个月的时间里就被Google所集成和消化。在当前Google颇为成功的地球卫星地图业务中,Keyhole的技术小组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业内分析家表示,Google正在创造一个全新的企业生态系统。目前许多企业正在开发全新的网络广告工具,以期待被Google看中。但是这些企业在被Google看中之前,依然需要来自风投的资金。

  除此之外,那些在Google就职从事商务的人士明显感觉到自己是属于二等公民,与公司的销售人员和并购交易人员相比,工程师往往具有更多的优越感。为此,这些商务人士指出这种情形将成为搜索巨头未来增长的最大挑战。

  尽管投资银行家、风险投资商及企业家面临着这些障碍,但因为Google面临着的巨大发展机遇,使得他们对Google的热情不会有丝毫减弱,这些投资者都希望在适当时候加入其中。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