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正文

博客网站盈利无良方 借助传统模式难见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2日 17:35 《中国企业家》杂志

  互联网上最炙手可热的博客(BLOG)能变成盈利工具吗?这是眼下有关Web2.0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文/本刊记者 程苓峰

  天天有约会,夜夜有饭局。在中国互联网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洪波。但知道洪波,
是因为他是“对牛乱弹琴”博客的发行人,并非因为他是一家IT资讯网站的总编辑。

  可在两年前,这一切都还没有发生。使这一切发生的,就是博客(BLOG)。博客本叫网络日志,是每个人在网上的一块自有空间,想表达什么,就写下来。洪波给自己的博客取名“对牛乱弹琴”,就好像是由他自己一手充当写作、编辑、发行人的私人出版物。洪波是老互联网人了,在圈子里9年,什么事都知道一点,什么新闻都能专业地评价几句。所以自从两年前开始写博客以来,订阅他博客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每天有6000人通过各种方式访问洪波的博客,粗算一下,半个月就有9万、一个月就有18万人次的浏览量。要知道,目前中国IT类杂志的平均期发行量估计也就10万份。中国的网民数还在飞涨,洪波博客的定阅数也跟着不停往上窜。

  在国内,由知名IT人士方兴东创立的博客中国(www.bokee.com)是目前流量最大的博客网站。直到2004年6月以前,博客中国一直是非商业化运作,在一些朋友无偿帮助下维持。但当注册人数不断增多、浏览量不断增大时,博客中国需要扩张设备并因此寻求资金。在首轮融资50万美元之后,博客中国开始进入商业化运作,寻求广告、无线业务等收入来源,人数也在一年内扩展到260人,创下了互联网企业中最快的扩张速度。据说其天使投资人中甚至包括了陈天桥这样的人。现在,博客中国换了个更洋派的名字Bokee,并即将有1000万美元的第二轮融资进账,正大肆招兵买马,还雄心万丈地准备在明年登陆纳斯达克。

  在国内,注册用户数堪于博客中国匹敌的还有中国博客网www.blogcn.com,他们也拿到了IDG(国际数据集团)的投资。

  新浪、搜狐等老牌门户网站也在拼命聚拢其门下博客的人气,最近它们开始组织各种博客大赛,拉拢各行各业的名流,到自己的网站上写博客,以此吸引流量。他们的算盘很简单,有了流量,就能有广告。而且此广告已非彼广告。“门户广告都是大众式的,就像在大马路上的招牌,什么广告都有;博客的广告是小众的,就像贴在学校里的英语培训广告。”和讯网CEO谢文说:“所以博客广告对目标人群的命中率更高,价值更大。”

  条条道路通

罗马

  但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哪一个网站通过博客的小众广告挣到足够支撑其运营的钱,都处于投入期,或者受到风险投资的支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规模还不够大。赛迪咨讯顾问有限公司(下称赛迪咨讯)分析师张林强认为,目前可以想像的博客网站赢利方式,都不足以支撑专业博客网站的生存。“它的收益来源具有不可靠性。”

  方兴东则不以为然。他认为,网络广告、无线增值(即短信、彩信等)、用户的增值服务(即开发博客文章的商业价值),这些是博客网站的三大收入来源。而博客中国网站上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也印证方兴东对网站迅速获得正现金流的迫切心情。

  比如在美国,有一家博客网站www.weblog.com声称自己赚了钱,因为它有一些介绍电子产品的专业博客,订阅量远远超过了同类别的纸质媒体,因此大受广告商青睐。

  韩国一家博客网站www.cyword.com也宣称自己实现了赢利,不过它走的不是吸引写手来评论新闻的“媒体”路线,而是营造一个大众相互交流的“社区”。赚钱的方法是出售虚拟物品。它的用户为了使访问自己博客的客人感到舒适,很愿意精心布置自己的“博客小屋”。比如配点背景音乐,每天都给自己的“小屋”穿不同颜色的衣服,碰到朋友的生日,不妨送朵鲜花,而这些东西都是要收费的。其实这跟中国的QQ的某些作法很相似。

  这样收费的前提是要成功营造一个社区,博客们把精心维系“邻里”关系当作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当“沟通”的欲望超过了仅仅是写写博客的“表达”欲望,那就更舍得为此花钱。在中国,和讯、Bokee网都在营造社区这条路上做着尝试。但至少在最近,还没有看到它们收进真金白银的希望。想在中国复制www.cyword.com的成功有一个比较大的麻烦,韩国网上实行实名制,博客间相互信任,社区很真实。但在中国,网上的信任是一个不小的麻烦。

  另一个被看重的赚钱方式是出版,把博客们在网上创作的“精品”变成印刷品或者CD,放到传统的渠道里卖。这些年,《老鼠爱大米》、木子美、芙蓉姐姐就是在网络上红起来,然后在传统的销售渠道和真实世界的追捧里赚到了真金白银。Bokee网CEO方兴东对这一点尤其痴迷,“造一个章子仪花了多少钱!而造一个芙蓉姐姐几乎没有成本。”他深信在博客给了草根大众“发言权”之后,藏在他们中的精英会被成批地廉价挖掘出来。而作为造星工厂的博客网自然能分到羹。

  有人并不看好。理由是“出版”无非是把博客的内容印刷在纸上给不上互联网的人看,博客越来越普及,等到该读博客的人都读博客了,出版就没多大意义了。而且,即使有了木子美这些一举成名的先例,也不代表大众能持续不断地创造出多少“精品”。洪波说:“第一个做鬼脸的能火起来,第二个再做做鬼脸就肯定没戏了。”

  不止是提供博客的网站,连同各行各业都开始考虑怎么在这样一个充满展现欲望的大草丛里找到金子,基本的作法就是把它们的本行跟博客找到结合点。

  几个月前,新闻集团的老板默多克花5.7亿美金买下尚未赢利的myspace.com约一半的股份,这是目前美国最大的博客社区之一。它分享音乐、以此为纽带开展交友,积累了丰富的人气。现在,不仅默默无名的民间歌手会在这里展示创作,很多知名的乐队出新唱片或开演唱会之前,也会到此预热,这几乎成为了一个最有效的宣传平台。业内人猜测,默多克会把myspace.com整合进自己的传媒帝国,使它成为内容制作和宣传的一部分。

  在中国,中博传媒董事长、拍电影的陈伟明是下手比较早的一个。他第一个招数是配合方兴东的“出版”思路,为被网络捧红的芙蓉姐姐拍了一部耗资十几万元的“博客电影”。这部电影可以在博客网站上下载,也将卖给SP、网吧、还有院线。陈伟明说,芙蓉姐姐已经有品牌,不需宣传费用,“该有上百万利润”。接下来,陈伟明要把博客和电影制作结合得更紧。他想号召关心电影的博客们参与到电影的创意和制作流程里面来,然后把这些“发光”的建议组合起来,去说服投资者和导演。“这是来自市场的声音,有天然的说服力。能够打破由精英们控制的传统电影方式”。

  无论博客电影能否成功,陈伟明已经投入了真金白银去做。而且每天都有跟他一样对博客满怀信心的资本加入进来,期望创造出一个“杀手级”的赢利模式。就像无线业务在2002年拯救中国互联网、竞价排名拯救了所有搜索引擎商一样。今年,据说有2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将在中国的互联网落地,博客和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会占到大头。

  我劳动,我赚钱

  不过,当创业家和投资家都在为怎么赚钱而伤神的时候,他们可能要先想想怎么让热爱展示自我的博客自己实现经济利益。比如洪波,每天6000人来看他写的文章,这是随时可以“变现”的影响力。年前,洪波为一个得绝症的业内朋友在自己的博客上贴了一个筹资的广告,结果真有人慷慨解囊。前几天,一个创业者想请盛大总裁唐骏去他新公司做CEO,就来找洪波,洪波把一封“诚邀唐总裁”的信贴了出来,几小时后,就传到了唐骏的耳朵里。

  只是洪波还没有打算用影响力去换钞票。对他而言,用博客交朋友、结人缘是最感满足的事。换来了钞票,久而久之,就没有了公信力。

  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这样想。很多写手愿意让自己的影响力换来看得见的收益。此外,有一种更为公平的方式是用代表影响力的流量换来收益。和讯网就推出了一种能满足如此需求的模版:博客页面上有很多广告,和铃声、图片的下载,只要有人点击了这些东西并产生了收入,那么和讯网就会和博客分成。这一点,很多国外的网站都做了尝试,主要是通过Google的广告系统。很多博客每个月多多少少都会有进账。

  陈伟明在他的博客电影设计了一种类似的机制。凡是参加讨论的博客都会被赠予一定数量的“博币”。“讨论得有创意我就奖励,付给你博币,如果我采纳了你的建议,就给你编剧的署名权;如果不好好玩、捣蛋我就减分,博币扣完之后就得自己掏钱买。”这同已经在美国兴起的新闻博客类似。每个人都成为新闻采写者,而你的文章每被一定数量的读者阅读,就会被付费。也可能有企业直接要求在你的网页添加广告。

  现在没有人能够真正说清博客的未来,它的外延太大了。与写作文字对应的“文字博客”之外,还有与图片对应的“图片博客”,专门采写新闻的“新闻博客”,甚至传播自己视频影像的“播客”。各个领域都可以延伸出五花八门的赚钱可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约有300万博客,全球已超过1000万,每天还在以4万个的速度增长。有消息说,美国有四分之一的网民在坚持写博客。

  和讯网CEO谢文对博客的普及满怀信心,他正在把博客、交友、邮件、下载、收藏等等跟个人网上活动相关的东西都整合在一起,做成一个“个人门户”,满足一个人全面的虚拟生活。“在你的名片上,曾经只印电话,后来多了个Email,再后来加上MSN或者QQ,再过一些时候,肯定会加上另一个东西:你的博客或者个人门户地址。”谢文说,它会成为人的一部分。

  和讯的打算就是等到每个人都离不开博客、在圈子里生活很滋润的时候,对他们收取“服务费”或者“会员费”。这堪称是一种比较“革命”的想法。因为其它的赚钱方式都是网站借助博客间接赚钱,或者和博客一起去赚钱,而“服务费”却是要从博客口袋里直接掏钱!“就算每人10块钱,中国一亿网民就有10亿!”谢文说。

  洪波觉得这不太可能。既然博客像电子邮件一样成为了基础服务,那么每家网站都会提供,竞争激烈,不可能收到钱。“电子邮件收到钱了吗?即时通信收到钱了吗?”洪波问。而谢文的看法是,网民是愿意为服务付钱的,关键是服务是不是真的好,能不能够“黏”住人。其实美国有一个专业的博客提供商typepad.com,就通过向对服务很挑剔、也很在乎“生活环境”的博客收钱而实现了赢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5,000,000篇。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