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互联网10年故事组--黑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 17:14 博易 | |||||||||
姓名:黑火 工作单位:1、长沙国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2、世纪华盟
3、苏博泰克数据系统有限公司 4、湖南荣晟科技有限公司 5、北大方正长沙分公司 最初上网时间:1995年10月 上网方式:专线接入 博客:blog.sina.com.cn/u/1036160660 第一阶段(1995年~1997年): 95年刚刚从蒙昧走出来,从大学带着油墨的教材上知道了互联网。就好像计算机的神秘一样,从第一次使用386、486的新鲜里,特别盼望看一看互联网是个什么东西,看看这个上面是不是真的从此就和世界同步了。机会就在这年年底来了,一位关系密切的师兄此时已经是中南工大(湖南CERNET主节点所在地)的讲师,并且正在读本校的博士,我经常能够借助他使用“最高级”的486。某个晚上,我再次找师兄,这次他把我叫到机房尽头的一个房间,里面好多眼睛透过眼镜发出兴奋的光芒。终于厚着脸皮抢到一台机器,却不知如何下手,一个完全不同于单机软件的操作界面,以字符和目录的方式将我带出长沙,带到了武汉,带到北京的水木清华(SMTH)。 之后的95和96年,互联网上面都是以bbs和mud为主。那个时候的mud和今天的网游一样,吸引着包括我在内几乎所有的第一批网民,但是限于条件跟学习的压力,我主要还是逛一下bbs,写字砸砖(嘿嘿,那个时候的砖是用口说的,慢慢的出现字符表示的网络语言)。 96年电信开始对外办理互联网帐号,随着毕业的来临,条件也更加成熟了,于是在97年到长沙电信营业厅开了一个帐号,并拥有了@public.cs.hn.cn的帐号。最初密码还不可以修改,登录也是用telnet的,但是每次黑乎乎的界面出现,听到144 modem卡式小猫嘶叫的时候,总会兴奋不已。 这年下半年还筹划着做自己的bbs,可惜因为找工作而没有能够完成。这个时候的互联网分为163和169,169是不能访问国外站点的。去得最多的是sina前身四通利方(SRSNet), RICHwin也随着windows 95操作系统的出现而大量使用。 这个时期对互联网的接触,开拓了我的眼界,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改变了我的世界观。当时的实用资料并不多,主要还是依靠各种电脑类报纸,而且由于使用的人并不多,使用的东西也不占用什么带宽,站长们也尽力去优化自己的网站和图片,并没有感觉网络速度有多慢。 第二阶段(1998年~1999年): 这个阶段我已经在一家系统集成公司工作了,一方面会在出差的时候拨号收取修改的程序、合同等相关邮件,一方面就如我在新浪博客上面说的: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在新浪社区和朋友们谈天说地。那个时候的网络非常纯净,大家真的是在一起“谈人生谈理想”,有人碰到什么事情,只要提出来就会有很多人帮忙解答。 我还记得很多次守着黎明跟远方的朋友谈论长沙,告诉他们长沙的变化。同样在一个黎明将要来临的时候,认识了阿穆,一个音乐的苦行僧,中国第一个NJ,在56K小猫的嚣叫中感受音乐的洗礼,并通过qq点播realplay播放的歌曲。 这时用的邮箱是163广州视窗,个人主页大赛以及和今天的bbs一样的社区都开始出现,第一批个人站长也出现了,高春晖、华军都曾是我们的偶像。 这时候的速度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336的猫是最起码的配置,主要都是卖56的猫了。普通内置的不过3-500块,机器人、3COM黑猫白猫是最高级的,价格在千元左右。99年长沙电信大楼上面很大一个广告:ISDN一线通,远远的就能够看见。可惜这种淘汰的技术很快被ADSL取代了,电信的投资估计也打了水漂。 顺便还提一下,我弟弟作为最后一批部属中专分配的毕业生,在校简单的学习了计算机,毕业之后到中山洗衣机厂工作,98年的某一天突然收到一封他发来的电子邮件。当时的感觉特别激动,因为我认为这个弟弟好学,紧紧跟着互联网的步伐,和世界接轨了联网,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上网还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第三阶段(2000年~2003年): 这个阶段网吧出现了,街头巷尾都可以看到游戏厅转型的网吧,头发染成五颜六色的年轻人在里面骂骂咧咧,呼啸于网络之间。小脚特工队的婆婆阿姨们说起某人在网上泡MM,人们见面会相互问询对方的网名(要真用网名到qq上找人,那估计多少姻缘要被错过了)。 随着宽带的接入,包月的方式让家庭和公司都能够畅快的冲浪,我终于在互联网泡沫快要膨胀到最大的时候进入了互联网这个行业。通过与本土两家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接触,技术、市场的迷雾被一一拨开,我的第一次创业开始了。公司以网上购物为基础,同时提供建站服务,几个静态页面、一个域名加一年的百兆空间虚拟主机就是5000块,如此巨大利润在当时还是依靠价格而取胜的。随着互联网的低迷,公司也迅速的关门了,期间还很不巧的目睹了中国某大门户到处找人低价合作的场景。 也许是我们兄弟的原因,我的父母、舅舅、姨妈、表弟表妹等等几乎所有的家人都上了网,曾经淘汰了书信的电话也迅速的在我家淘汰。尤其是我连学过的俄语都忘记的老父亲,居然短短的一个月完成了电脑操作、字母认知、拼音打字到网络聊天的飞速学习,而这一切都是他自己摸索出来的,我们兄弟并没有在旁边指导过。 第四阶段(2004年~2005年): 对我来说,这个阶段跟第三阶段的最后两年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网络的速度,我能够使用比ADSL快若干倍的以太网接入互联网,经常以好几百K乃至1M的速度下载我需要的资料,网络已经变成我的移动硬盘,我的笔记本取消了CD-ROM。 经历了第一次互联网浪潮的洗礼,我也变得更加谨慎,我的目光更多的放在网络基础建设方面。但是互联网已经深深的渗入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没有网络将寸步难行。随着网上银行的逐步完善,去银行柜台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慢慢的,去移动和电信营业厅也有些陌生了。 对于未来,我非常自信的看到中国互联网将会更加良好的发展,我也相信互联网的春天又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