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P新电脑:互联网并购热潮仍将持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 15:34 CHIP《新电脑》 | |||||||||
用了五年的时间,互联网公司终于从泡沫中找到了未来之路,最近如火如荼的购并事件就是这一发展态势的最好写照。分析家们表示,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这股购并热潮仍将持续下去。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逐步成熟,新一轮并购浪潮正在形成,小型互联网公司合理的价位吸引了来自各个行业买家的眼球。2000年网络泡沫的破灭让互联网公司成为灾星的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传媒大亨默多克控股的新闻集团连续进行了数次收购行动,包括7月份以5.8亿美元现金收购Intermix Media公司,及其下属的在十几岁年轻人中流行的MySpace.com网站。而今年年初,美国的《纽约时报》集团也以4.1亿美元现金收购了消费者资讯网站About.com,以进一步推广网上广告市场。去年年底,拥有《华尔街日报》的道琼斯公司则以5.2亿美元现金并购了著名的财经新闻站点Marketwatch.com。这一系列的收购交易表明,在互联网重新走上快车道之时,新闻传媒集团对网站的兴趣和信心已经恢复到了泡沫破灭之前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收购交易并非特例,好戏还在上演。当然,作为全球发展最快、最具潜力的市场,中国的企业在全球互联网市场上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8月初,中国领先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股价首日即狂涨287%,创下了自2000年以来首日IPO涨幅最高的记录。 显然,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在收购合并计划中,早已不再单纯地追求页面浏览量或者点击率,而看中的是真正的收入,看中的是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逐步成熟,这也促使了更多的国际买家的涌现。其实,细心的人会发现,在互联网公司疯狂地进行收购兼并的同时,国内的通信企业也在跃跃欲试,可以预见,IT产业以收购合并为主旋律的新一轮扩张已经开始了。
大腕们的游戏 如果说Google在纳斯达克股市上的风云际会还让我们觉得有些遥远,那么百度的崛起和疯狂就让人们又明显地感觉到了网络的泡沫犹在,事实也证明百度股价的走势或多或少地警示着我们,这个市场还存在许多变数,概念并不能决定一切。当然,在资本市场的标榜示范作用下,这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冀,这也最终决定了今年的网络帝国时代是一场硝烟弥漫的战斗,事实上,东线西线今年都有战事,而焦点就是收购兼并。 从收购数字来看,阿里巴巴和雅虎中国的合并案,可以说开创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收购,而就是这么庞大的一次收购,据说仅仅10分钟就谈妥了。有投资银行认为,雅虎与阿里巴巴达成的10亿美元的交易是一个“强劲的战略举措”,它将使雅虎在中国互联网市场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对雅虎来说,这次交易被解释为一次战略投资;而对于阿里巴巴而言,这是投资方转换的一个阶段,会有风险投资借这次机会退出,或者对投资进行转移。 为什么雅虎和阿里巴巴要进行这样的收购?其实我们不难想像,如今的互联网格局已经今非昔比,当Google崛起之后,市场的格局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雅虎要想在这个市场上立足,就需要调整、改变自己,当然还有eBay也一直在虎视眈眈着这个市场,更何况还有微软这样的竞争对手。收购意味着在中国市场上的主动,而且雅虎将通过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领域全球牵制eBay,在中国市场对抗Google和百度。
网络世界的风云变幻 撇开雅虎和阿里巴巴的收购暂且不谈,大家也看到了Google为什么要从微软把领军人物李开复挖过来,因为市场的格局正在演变,谁都想主动地迎合这种变化,而不想被动地接受市场的牵引。总部位于硅谷的eBay公司近日以高价收购卢森堡的网络电话运营商Skype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9月12日,eBay宣布与网络电话巨头Skype达成协议,eBay将以13亿美元现金和价值13亿美元的股票作为前期付款,并另付15亿美元的后期报酬(以双方约定的Skype到2008或2009年的业绩为准)收购Skype。 创办于2002年的Skype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电话运营商,用户可以通过下载该公司的技术软件,拨打PC to Phone或者Phone to PC网络电话。凭借其出色的语音质量和低廉的通话费用,短短几年的时间,Skype软件在225个国家和地区被下载超过1.63亿次,在全球拥有5400万注册用户和180万付费会员。而中国是Skype三大市场之一,Skype在中国拥有310万的注册用户。 在收购Skype后,eBay的女掌门惠特曼对媒体表示,语音通信在电子商务和社区中占有非常核心的地位,将Skype技术引入eBay拍卖网站有助于提高买卖双方的信任度。她相信,收购后eBay将为网上商务创造一个功能强大的通信引擎。而Skype联合创始人兼高级战略副总裁JanusFriis则表示,与eBay拍卖网站和PayPal电子支付网站一起合作,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在网上做生意的方式。 其实,eBay之所以对Skype产生兴趣,是因为后者能为其带来更多的“网络效应”,网络越大就能吸引越多的潜在用户。这次收购和阿里巴巴与雅虎的交易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目前,eBay、雅虎都在试图推出这样一种新的服务:用户不论拨打多长时间的网络电话,只须付一次的通话费,运营商则可以根据通话时间的长短,在通话过程中以提醒的方式插播广告,也许这对于用户来说不免扫兴,但相对传统的收费方式而言仍有很大的吸引力。无论如何,eBay和雅虎的竞争越来越全方位、立体化了。 受互联网产业接连发生的多起购并案的影响,搜索巨头Google似乎也耐不住寂寞了。最近,Google增发了40亿美元的新股,使得其现金拥有量达到了70亿美元,拥有这么大一笔巨资,Google会作何用途呢?当然,通过涉猎一些外围业务,Google在股市中圈到的钱会很容易地花掉。那么Google会在中国收购吗?之前业界普遍看好的收购对象是百度,认为收购百度对Google开拓中国市场是一步好棋,不过,百度在纳斯达克的成功上市让这种可能性变得很小。 分析家们指出,在互联网的下一波收购中,一个新的方向也是未来的机会,那就是Web 2.0。虽然Web 2.0目前还不成熟,其商业模式和商业前景尚不明朗,但关于Web 2.0的价值和意义,现在比较普遍的一个说法是,它为用户带来了真正的个性化、去中心化和信息自主权,在实际应用中除了原先的IM、P2P等得到了新的发展,更是涌现出了很多社会化的新事物,比如Blog、RSS、Wiki、Flickr、SNS交友网络等。 当然,对于国内被炒得沸沸扬扬的Web 2.0这一概念,鼓吹者有之,观望者有之,贬损者也有之。丁磊就认为,三大门户可以随时复制Web 2.0的“那点东西”。“Web 2.0那些新企业想超越我们极难。”三大门户的掌门都认同这个理念,他们认为,中国互联网是“剩者为王”,今天活下来的公司都历经挫折,并已探索出真正的商业模式。张朝阳甚至放言,“中国互联网还没变天”。 今年3月,雅虎宣布收购照片共享网站Flickr,这笔交易花去了雅虎大约2000万美元的现金。作为国外Web 2.0最火的一个个体,Flickr被收购预示着Web 2.0的商业化步伐已经开始了。这跟当初Google收购Picasa如出一辙。 这之后,国内的传统门户终于对Web 2.0按捺不住了。9月8日,新浪高调推出了Blog 2.0公测版,成为国内首家推出博客频道的门户网站,正式对专业博客网站开火。由此来看,一些人士称今年是Web 2.0商业化的元年一点也不过分。不过,Web 2.0是否能改变未来互联网的格局,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未来会怎样? 众所周知,收购和合并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必然会采取的一种有效扩张的手段,这种手段在IT产业屡见不鲜。如,惠普收购康柏,联想收购IBM PC等等。纵观IT产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也是一部IT企业收购合并的历史。当然,互联网作为IT产业中最具活力的一个细分市场,也不能例外。而且,往往互联网企业的收购合并来的更多、更快。 有意思的是,当业界还在热衷于讨论eBay高价收购Skype是否值得之时,9月中旬又一个惊天的内幕消息传了出来——消息人士透露,微软正在与时代华纳商谈把MSN与AOL合并的事宜。 与AOL、MSN等互联网巨头相比,中小型互联网公司要想获得快速发展,就必须赢得资本的青睐,而这就要求中小型互联网公司必须具有自己的特点。显然,Web 2.0这种新兴的技术和应用是他们不错的选择。实际上,在Web 2.0概念甚嚣尘上的时候,已经有风险投资商开始关注这块市场,并且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虽然互联网从来不缺乏概念的创新,但经历了泡沫破灭之后的人们,对盈利和模式有了更清醒的认识,Web 2.0是否可以承担起这个重任呢?从互联网巨头们的表现来看,目前这个概念还没有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但网民的喜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市场的走向,如果有朝一日Web 2.0真的广泛普及的话,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当初Google搜索引擎的流行不也是在倏忽间就遍地开花了吗? Web 2.0的根本精髓就在于免费信息的网上发布。但是,对于网站的经营者来说,如何利用这一特性赢利,看上去并不是那么顺利。对Web 2.0的商业模式许多人都表示怀疑,和讯网CEO谢文明确表示,一个大多数博客所认同的潜意识——博客本身就是反商业的。利用博客们的内容去赚钱是否合适?“知识产权将会成为一个令人头痛的大问题。”谢文认为,尽管博客看上去很热,但就目前的博客网站而言,主要还集中在对博客一族的影响上,盈利问题并没有被认真探讨。 在Web 2.0概念下的新应用中,多数是依靠用户提供内容和互动形成规模。这种Blog精神被施加到网站的运营上,就是早期都是个人在运作,成本也由个人承担。而随着风险投资商的介入,以及实力雄厚的企业、网站的渗透、购并,Web 2.0一定会呈现出新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