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正文

互联网圈子文化形成 胜总他们凭什么这样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 14:29 ChinaByte

  网络可以将一个人从默默无名变为家喻户晓,前有木子美,近有芙蓉姐。笔者爱好交友,三教九流、IT非IT的朋友一大堆,这些人都有自己的圈子,以自己为中心画圆。圈画的多了也自然火了。

  圈:“胜总文化”,一种心态映证

  在北京做网络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donews网站,很多人都承认这个网站是一个大圈子,汇聚了中关村最优秀的IT人,前期的donews曾经风光无限,因为有知名IT记者刘韧的背景,donews每周三的聚会造就了无数中关村的小字辈,在这里可以认识更多的IT前辈。于是donews名声大燥,火了。一时间,每到周三IT白领、蓝领们一下班就主动推掉女朋友的约会,推掉老婆孩子的合家宴,奔向donews聚会。目的是什么?画圈。但是,如交易所上下浮动的条形线一样,如今的中关村IT人几乎忘记了在中关村南大街大慧寺旁边的那个聚会酒吧。画圈画到了网络的空间里去了。

  于是,一串名字出现在首都IT圈:胜总、甘德霜、新花社。。。。。。

  这些新名词的流传,无疑印证了互联网IT人对未来充满了乐观、相互调侃、积极化解压力下的一种心态映证。一位好朋友告诉我,“胜总”是别人对胜天的别称,“胜总”一词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人品好、厉害、能力强的意思,当然,延伸开来的可以作为一切动词和褒义词使用。甘德霜自己则办了一个网站专门转载IT界传闻,最有意思的要算是由京城IT界与传媒圈人士组成的新花社QQ交流群。

  在前不久的北京由胜总组织的北京IT圈新人大会,竟然有三百人的到会率。很有当年donews顶盛时期的架势。而甘德霜的传闻网站据说每月都某著名搜索引擎的广告投入。由此可见,圈圈是可怕的,圈圈的威力无比。在高强度工作压力的影响下,IT人似乎只有在碰杯与交换名片中才能找到平衡。

  有人将上述这些现象叫作“胜总文化”,我想,在中关村这样高强度工作压力的地方,这样的文化应该有它存在的意义。

  圈:“泓汐现象”,网络崇拜的缩影

  网络可以叫你成名,由此,笔者想到了自己的一个好朋友“泓汐”,一位从来都没有想过出名的小姑娘,但是,黄袍加身,互联网由不得她,因为她是某知名网络电台的女主播,她火了。“泓汐”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悄然间走红于网络。此前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的她一直是默默无闻,曾先后就职于多个外企,自3个月前走上网络电台女主播岗位,主持<秀radio>、<我的音乐>等多个在线娱乐节目之后,就迅速聚集了不下10万的人气指数。“泓汐”的火暴,“泓汐”主持节目的火暴,她所在的广播电台一部热线交流电话已经显得相当拥挤,为此,该广播台不得不在短时间内开发出在线即时通讯、E-MIAL、在线论坛等多个互动措施。

  “泓汐”的在线即时通讯被加满,电话被打爆的那一晚上,笔者师长、某著名互联网专家以及娱乐界人士等各方声音均对突然走红的女主播表示不可思议。他们告诉我,自不少人士一夜之间在网络上成名以后,“泓汐现象”再次引发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泓汐的听众多半集中在18——28岁之间的青少年人群,而这批人群目前越来越有趋势表明将逐渐成为互联网休闲的主流,因此,“泓汐现象”潜在的背后意义会不会对“畸形网络崇拜”进行终结,泓汐健康的形象会不会引导青少年抵御少数网络所带来的不良的盲目崇拜现象将是一个焦点。

  笔者感慨:

  笔者一直在坚持写《游荡中关村》随笔,平时的采访中,笔者接触最多的是中关村的打工者,他们很累,IT生活很类。但是,他们也需要娱乐,他们需要有人来缓解压力,毕竟现在的中关村已经不是当年的中关村,不再是机会主义的那个年代。现在的村里,体力活加脑力活,所以圈出一个小圈子,看起来也似乎很有必要。圈出来了,自己造出一个公众偶像火一把也似乎合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