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乾坤大挪移 P2P软件欲打破灰色地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 14:45 互联网周刊 | |||||||||
尽管人们对BT商业化的前景各执一词,但它毕竟为P2P软件开辟了一条可以借鉴之路 本刊记者|李洋 这是一次180度的逆转。9月27日,当BitTorrent(简称BT)宣布获得875万美元风险投资时,许多人瞪大了眼睛。
P2P软件一直生存在灰色地带。今年,美国的Grokster、澳大利亚的KaZaA、中国台湾的飞行网都被法律定了罪。前有ISP的封杀,后有娱乐业的猛打,P2P像被赶进了死胡同。更要命的是,它们很少有明确的盈利模式。日访问量高达600万次的上海的VeryCD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也只能以“先扩大流量,再寻找商业模式”来搪塞。 这一切令BitTorrent融资成功的消息颇具意味。事实上,BitTorrent从去年底就开始向商业转型。风险投资商的介入使之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主流角色。那么,它究竟是否能扭转乾坤?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新商业构想呢? BT价值 29岁的布莱姆·科恩是这个开源项目的创始人。三年里,他仅靠用户捐赠及卖T恤来养家糊口。与BT的热度比起来,科恩的经济状况实在显得有些落寞。 BT的流行使得非法流量泛滥不绝。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下一个Napster,陷入无尽官司。但BT显然比前者更具意义。它在改变周围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 与Skype一样,BT对传统产业形成了破坏性的变革。美国《连线》杂志在《BT效应》一文中说:“它使得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传播的平台,甚至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产业格局。” BT的“去中心化”及草根性与博客(Blog)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去年美国总统大选前夕,CNN《天天秀》主持人乔恩·斯图尔特在节目中对几位当红政客大放厥词。一天之内,他的言论就被多家博客网站报道,并有超过四千个BT服务器提供了该节目实况录像的片断。没人知道到底多少人通过BT的传播收看了这期节目,但根据当日的网络流量来看,这个数目至少是以百万计算的。几周后,iFilm.com上才提供了该节目的在线观看服务。据CNN自己的统计数据,该节目的收视观众大约仅为86万人,在其网站上收看节目的人数则更少,仅为该数字的三分之一。 正如美国《娱乐周刊》的创始人杰夫·贾维斯曾说的:“博客成了简化版的报纸,电视也早晚要跟网络结合。”处在这一变化中的BT技术无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而这一变化也使其自身开始收获商机。 第二代传媒平台 尽管VC们还想象不出“第二代传媒”具体的形式,但是他们分明已经感受到了这个潮流,并很乐意投资于此。在其设想中,这个未来的平台应该是类似雅虎及亚马逊在线那样的门户,能够让人们快速找到一些电视节目,并使用P2P技术发布,靠广告及订阅服务盈利。美国大香槟P2P投资分析公司CEO埃里克·加兰说:“第二代传媒提供的应当是经过挑选和过滤的可靠内容。但这项工作目前还没人做。” 去年夏天,嗅到了这一商机的前雅虎数字发行策略部的分析师阿西温·纳文,与思量如何将BT商业化的科恩一拍即合,共同注册成立了BitTorrent公司。 BT商业化的目标直指第二代传媒平台。其长远计划是,从内容商处获得(不排除购买)合法的电影、音乐、游戏和软件产品提供给用户,并以广告或文件收费方式盈利。这个决定源自一个潜在的市场。正如iTunes式在线销售方式挽救了音乐产业,电影业也在打算效法这个模式。据一位资深媒体法律顾问透露,美国电影协会及一些私人工作室都在考虑提供这项服务。适于大文件的传输并拥有4500万用户的BitTorrent无疑进入了他们的视野。当然好莱坞对于BT的盗版应用仍旧不放心。为此,美国电影协会建议BT使用过滤技术来阻隔盗版内容。这已列入BT未来的发展计划。 但是显然,仅拥有下载客户端的BitTorrent距离一个门户的概念还相差太远。于是今年5月,它与付费搜索提供商Ask Jeeves合作,在其网站上推出了搜索引擎服务。该服务效仿了Google的运作方式,为其开辟了一个新盈利点。 除了搜索,BT还在企业商务解决方案方面大下功夫。目前,它已与一些企业展开了良好的合作。比如,Linspire等Linux发行商一直在使用BT发布新产品。该公司称,这种方式每月能为其节省2万美元支出。BT还与许多游戏发布商达成了一致。据纳文透露,接下来将签署大约1000份游戏许可协议。美国最大动漫销售商ADV也和其它企业一样,在与BT的合作中尝到了甜头。7月,该公司利用BT发布了一个动漫作品宣传短片。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过万的下载量,以致其决定今后的几部作品也如法炮制。 BitTorrent还把缓冲管理等服务列为潜在商机。P2P技术抢占带宽问题招致ISP的反感,在中国已有运营商封杀BT。实际上,这方面已有成功的商务模式—位于英国剑桥的CacheLogic公司就在这方面做得很出色,为当地的ISP解决流量超载的问题。这也将是BT未来的一个着眼点。 把盗版踩在脚下前进 有了目标的BitTorrent决意走上合法的道路。尽管科恩自己也清楚,盗版之于BT就像泼出去的水一样难以收覆。但它却是商业化必须跨越的一道障碍。 BitTorrent正在巧妙而又刻意地去避开这个风头,将人们的视线引至它的平台上面,决心与提供盗版的网站及发布者划清界线。但是在其官方网站新的搜索引擎中,仍能够搜出盗版内容。对此科恩回应,像其它搜索引擎一样,BT搜索也将设置一些过滤规则;只要内容商指出里面的侵权链接,就会立即屏蔽。他强调BT只是一个工具,非法使用者将获得严惩。 凭着这种态度,BitTorrent获得了昔日仇敌的信任。华纳全球反盗版事务副总裁表示对该合法化应用举“双手赞成”。就连去年11月把BitTorrent告上法庭的美国电影协会态度也趋于缓和,“希望它能够一直朝这个方向发展。” 另据硅谷地区极具影响力的《圣何塞水银报》报道,曾告倒了KaZaA的美国唱片产业,正在不计前嫌地拥抱BT技术,因为它“对于传输大文件实在很方便”。消息灵通人士在博客上透露,该报道吸引了“一打VC的关注”。 接下来,正如大家看到的,BitTorrent播下的种子终于发了芽。传言中与其接触密切的多尔风投公司正式对其进行了首轮融资。这无疑给BT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Yankee分析员认为,从长远来看,BitTorrent将有望成为内容发布领域中一个强大的角色,“它所走的商业化路线将很可能使其成为下一轮风险投资追逐的目标,而像KaZaA及电驴那一类没有合法应用的P2P软件,将无法与之匹敌。” BT技术商业化后,非法流量开始向其它P2P软件转移。据CacheLogic统计,BT的份额已从原来的与电驴持平,下滑到目前的33%对50%。但瞄准了企业级服务及合法市场的BT对此并不担心。为了增加有价值的用户,多尔风投公司正在协助其执行下一步计划—改善底层结构,增加过滤技术,进一步向合法化靠拢,并考虑将RSS及PodCast等娱乐产业流行元素加入新平台中。 尽管人们对BT的商业模式及前景各执一词,但其毕竟为其它P2P软件开辟了一条可以借鉴之路。随着危机的临近,中国P2P软件行业似乎也该从BT的乾坤挪移中领悟到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