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Byte郭震旦:究竟是Blog还是博客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0日 09:50 ChinaByte | ||||||||
文/郭震旦 Blog正在中国兴起,据估计,中国的Blogger已经达到了数百万人之多,有的估计数字则更大胆,上了千万级。最近一段时间,Blog的商业模式也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由于木子美性爱日记所引发的“行为广告”效应,Blog正在走向普通人,为更多的人所熟识。不久的将来,Blog必将发展壮大,成为互联网上最具潜力的成长品种。然而,令人尴尬的是,Blog进入中国后,直到如今还没有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中国名字。
现在,Blog在汉语里最响亮的名字是方兴东等人所译的“博客”,这个名字已经基本为社会所接受,媒体上提到“Blog”时,大都采用这一译法。这个译名最大的好处是接近音译,琅琅上口,而且,这两个字的选用,对于表现Blogger的身份特征,也颇能传神。但是从严复为翻译所确立的标准来看,这个译名的欠缺是明显的。严复说,信、达、雅是翻译的三个标准,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方兴东等人的翻译,用“博客”来翻译“Blog”,“雅”的要求照顾到了,但是“信”与“达”则明显欠缺。方兴东等人的翻译最为反对者所诟病的,就是“博客”翻译“Blog”、“Blogging”、“Blogger”不分,如果要翻译“A blogger is blogging his blog .”时,就成了“博客正博客他的博客”。一句简单的话就翻译成了天书。我们从“博客中国”刊登的诸如探讨“Blog”的文章当中也常可以看到,“博客”一会是“Blog”的“博客”,一会又是“Blogger”的“博客”,让人眼花缭乱。所以方兴东等人的翻译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反对方兴东等人对“Blog”的翻译的另外一些人则直接把“Blog”引进到中文,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保留了“Blog”的原意,但是缺点是未作翻译,难以为一般人接受和使用。英语中直接进入中文的单词极少,个别的虽然直接进入中文,如MP3、IBM、MVP等,也多是英文缩写,除此之外的单词稀见。像“Blog”一词,普通人平时使用非常有限,流通率低,因而其意难以为人所知。这也就失掉了这个单词进入中文的意义,只会为少数人接受和使用,所以也更需要改进。 笔者以为,“网志”一词翻译“Blog”非常贴切,但不知为何被弃置不用。大概是嫌弃这样的翻译缺乏创意,过于平淡,不够时尚。看来语言的时髦化趋向越来越明显。即便不用“网志”来翻译“Blog”,以汉字五六千年的历史(若从比甲骨文还要早的山东丁公遗址陶文和大汶口文化发现的刻划符号算起的话)和不输于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表现力来看,我们应该还能找到比目前这种处理办法更好的办法。有关“Blog”的翻译,曾经有过两次讨论,但参加的人员少,而且主要局限在“Blog”圈子内,很少有学者尤其是翻译界人士参与,现在随着“Blog”的越来越流行,应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而且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多人中间进行。我相信我们悠久的文化能够消化了这样一个“Blog”。如果我们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的话,汉语里将永远存在着这粒沙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