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福军:博客应用靠什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4日 15:29 ChinaByte | ||||||||
赵福军 洪波曾经专门写文论证当今国内有多少BLOGGER,结论是300万,只占网民总数的3%;而卖田据此并没有人云亦云的认为国内的博客应用还处于“萌芽期”,而是直接的指出这背后必定存在着“不适基因”,既我们不是一个善于书写的民族,即使是博客这种自媒体应用也不能使这种性格有丝毫的动摇。
不能改变别人就改变自己,这一法则同样适用于博客。改变博客本身,降低门槛无疑是一策略,然而免费、便捷开通、自由设计、个性书写本身还不够低门槛、还不够草根吗?如此都难以扩大应用,还要如何降低门槛、如何草根? 激励机制是卖田所不屑的,他认为这有点像“鸡生蛋,蛋生鸡”。其实卖田错了,无论是鸡还是蛋,其本质都一样,然而要达到鸡到蛋或蛋到鸡的飞跃必须具备条件,例如食物或者适宜的温度。同样,任何BLOGGER与非BLOGGER本质上都相同,都是网民,然而要达到从非BLOGGER到BLOGGER的飞跃,也必须有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除了低门槛、草根化之外,更重要的是激励,而该激励不是来源于BLOGGER自己而是来源于BLOGGER之外,可能是其他BLOGGER或者非BLOGGER。正是这种外散性的激励机制才可能不断的促进和扩大博客应用本身。 人毕竟是社会的动物,与其虚无,不如有所成就。一句赞美、一句问候是激励,一句批评、一块拍砖同样可能是激励;物质手段是激励,精神激励更重要。激励是多元化的,这和多元化、多重性格的人从本质上说是相互契合的。 GetLocalNews.com看到了这一点,他开始和BLOGGER共分广告收益;被纽约时报公司收购的About.com也看到了这一点,只不过激励不再是广告收益而是T恤、马克杯或免费的分类广告。 黄彦达曾提出BLOGGER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的话题?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置换成是否应该给予BLOGGER激励机制的命题。如果承认其是生产者,那么理所当然应该给予其回报和激励,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是难道消费者就不该给予激励?就不存在激励?当然不是,消费者是生产者的衣食父母,当然更应该给予激励。消费者的激励就在于可以通过查看和阅读别人的博客内容获得精神或物质的快感。 当然武断的将BLOGGER区分为消费者或生产者是徒劳的,因为任何BLOGGER都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 当BLOGGER的数量飑升后,博客应用还会成问题吗?腾讯的成功之路就是最好的正面解释,微软的反盗版策略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一个没有BLOGGER的站点是不可能成为博客网的,一个BLOGGER数量有限的博客网也必定不可能有成功的博客应用,而一个有了众多BLOGGER却没有任何激励机制的博客网也必定不会长久,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博客应用即博客经营者与众多的BLOGGER之间求的利益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