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网站”似是而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8日 08:50 南方日报 | ||||||||
“3·15网站”似是而非 域名与官方网站相似,但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毫不相干 本报讯 (记者/陈亮) 假银行网站频频出现,互联网诈骗此起彼伏,“网络打假”成了近期的热门话题。然而令人尴尬的是,“3·15网站”居然也真假难辨。近日,有读者投
提起“3·15”,人们第一反应往往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然而,记者登录www.315.com.cn 这个网站,竟然发现是一个从事企业宣传片制作和销售的网站,网页上没有丝毫内容与消费者权益或“3·15”有关。记者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网站查询发现,这个域名是由北京石桥颐和数码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于2003年7月注册的,注册商是厦门精通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而据记者了解,目前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网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主办的,唯一的网址是www.315.gov.cn。乍一看来,这两个网址极为相似,不仔细分辨,很容易看错。至于总和“3·15”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消费者协会,其域名则是www.cca.org.cn,域名关键字采用了中消协的英文名称的缩写,并没使用“3·15”作为域名关键字。 由于“3·15”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代名词,对于这种带有公益色彩的域名和约定俗成的标志,是不是应该保护起来呢?一般的企业能否注册这样的域名呢?前阵子频频发生的假银行网站、假募捐网站事件,危害之大已经引人关注。此次,这种类似行为同样让人忧心忡忡,如果这种具有概念混同特点的域名一旦被心怀不轨的人利用,危害难以想象。 根据国际反网络钓鱼工作组(APWG)的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世界上第二大拥有仿冒域名及网站的国家,占全球域名仿冒总份额的12%。仅在去年一年,经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域名争议解决中心公开裁决的各类域名争议案件在60件左右,其中涉及.CN 域名有46件,中文域名有7件,通用网址6件。包括三星、星巴克、美国在线、宝洁、米其林、中国银行等在内的世界品牌和单位都遭到了域名抢注,有的尽管取回了属于自己的域名,但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随着在线交易、在线支付的网站越来越多,大部分网站并没有防范仿冒网站的意识和行动,形势堪忧。而在国外,大型网站和企业,都会提前把与企业相关、甚至相似的域名注册起来,以防止不法分子以假乱真。对于www.315.com.cn这类颇有争议的域名,相关机构应该予以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