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盛大收购新浪股票专题 > 正文

高飞:由盛大新浪谈“天作之合”式收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2日 01:00 CNET

  文/高飞

  什么叫“天作之合”式的收购?总结一下会发现,如果一起收购案涉及的双方都是业内领先者,业务不重叠甚至互补,就会经常被称为所谓的“天作之合”。

  眼下新浪和盛大的收购案似乎就具备这个条件,一个是国内新闻门户网站老大,一
个是网络游戏产业第一。从业务上来看,新浪可以给盛大输送大量的用户,盛大又可以通过网络游戏这个印钞机把这些用户刷成真金白银,何忧有之?因此盛大收购新浪案传出后,已被业内诸多人士认定为是中国互联网业的“天作之合”。

  不过回过头来看历史,“天作之合”的结局却并非都那么完美。最近的,也最轰动的失败案例离我们并不遥远,就是5年前的美国在线(AOL)收购时代华纳案。2000年,当时成立仅十几年的AOL宣布以约18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有70多年历史的世界首要传媒集团时代华纳。这个收购中,AOL是当时全球最大的ISP和美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之一,时代华纳则是传统媒体巨头,当时美国的第2大有线电视运营商,拥有24小时播送新闻的CNN,时事杂志《Time》及一系列著名传媒品牌。

  AOL和时代华纳,一个有内容,一个有平台,一个是传统媒体,一个是网络新贵,业务完全没有重叠关系,而且互补明显。因此收购宣布后,评论界几乎是压倒性的赞扬,偶尔的质疑也仅限于管理范畴。就是这样一个“天作之合”,结尾却是悲剧,合并后的几年间,主导收购的AOL公司主席凯斯从管理层黯然出局、公司重新更名,并在2002年创造了1000亿美元的美国企业亏损记录。代表传统的时代华纳势力也逐渐取代了一开始掌权的AOL管理层,操控了公司的大局。

  现在,时代华纳已通过传统业务慢慢恢复了原气(尼奥和哈里·波特做了很大贡献),而AOL这块互联网行业曾经的金字招牌,却令人遗憾的就此蒙尘无光:创造了IM概念的ICQ现萎缩于欧美,国际市场已无号召力可言;Netscape原本就弱势,到了AOL时代华纳手里,升级速度与IE有的“一拼”,可市场表现别说和IE比,就是“老二”之位都让给了Firefox;不能忘怀的还有曾经的音乐播放器软件王者winamp,现在成了彻底的平庸之作;近几年出现的搜索引擎金矿更是与其基本无缘,要知道Google的市值已经超过通用和福特的总和(520亿美元左右)……

  现在分析失败的原因,在于AOL和时代华纳,业务虽然互补,但是各自的业务获利模式和消费对象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他们分别适应于不同的市场环境。在线业务年景好时,可以吃掉“传统业务”。网络泡沫一破灭,管理层从股东利益的角度,在线业务就成了“丢车保帅”的“车”,变成大局利益的牺牲品。举例来说,大切诺基和法拉力的赛车相比是后者更昂贵,可如果现在要走山路,再好的F1也只能让位于吉普。我们可以暂且把这称之收购中的“不均衡性”。

  惠普和康柏的合并也存在这种“不均衡性”,惠普当时花了大价钱收购了康柏的计算机业务,并成为全球最大的PC制造商(New HP)。但很短的时间后,惠普就把PC老大地位重新让位给戴尔,传统的“打印影像”现在依然是惠普的优势项目。为何只有戴尔的PC饭吃的香,惠普却不行(还有IBM),显然不是PC自己的惹的祸,要怪只能怪PC不是惠普的长子(主业),正如时代华纳眼中的AOL。

  让我们回到盛大和新浪的收购案。新浪的和盛大的主体客户群明显存在差异,而且一个依赖在线广告,一个依赖网络游戏(一个主要向企业收钱,一个是向最终消费者收钱),也存在这种业务的“不均衡性”。一般观点都认为:盛大收购新浪,正是看中了后者的用户群和传播影响力。

  问题也就来了,如果“盛大—新浪”今后某个时段面临成长压力,在线广告届时又增长乏力(只是暂时),管理层会不会为了网络游戏这个赚钱机器,破坏性的使用(牺牲)新浪的新闻品牌?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之所以业内又有很多反弹的声音抨击这个收购,相信其中不少人就是在担心上述这个问题。

  千万别说盛大的管理层不是傻子,不会干这种没有眼光的傻事。因为相信时代华纳的管理精英们智商也不低,可人们最不愿意吃的——就是眼前亏。当然我们也不能断言盛大新浪一定会失败,但可以确定的是从来就没有所谓必胜的“天作之合”。

  声明:新浪网科技频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新浪公司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驾驶员培训新大纲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上海地产面临泡沫破灭
京城在售楼盘分布图
刘晓庆文集:自白录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