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一
“Google是神吗?”《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问道。
这个问句很能说明观察家们对Google的那种兴奋之中多少搀杂着点观望的态度,自Google年初先后推出了电视节目搜索(video.google.com)与地图搜索(maps.google.com)之后
,反应最迟钝的IT评论员也意识到了Google的野心。
“搜索引擎”这个名字在今天早已不适用了——至少对于Google来说是这样。
Google喜欢将他们的工作定义为“整合互联网上的庞杂数据与信息,并使得任何人仅通过网页浏览器就能方便地接触它们”。从这个定义出发,搜索引擎的革命正在悄无声息地酝酿着。
这是个可怕的工作,网络上的信息如恒河之沙,将之整理与分类已是难以想像,何况还要用一个浏览器作为界面把这些信息发布出去。
最初,大家都把Google当搜索器来用:要找某个领域的相关信息,输入关键字按回车,就会得到成千上万个有用或无用的网址。
很快,网民们就发现Google的用处变得远不止如此,我目前常用它进行以下工作:一、检查拼写,比如一个人名的拼法你不确定,而与正确的相去不远,Google会为你返回正确的拼法;二、利用“仅搜索中文网页”的功能查找某部电影的中文译名;三、利用“仅搜索日文网页”的功能根据罗马字拼音查日文汉字,等等。
但Google又何止是Google.com那么简单?到labs.google.com走一趟,你便可以看到在这个实验室里正研发着一些什么样的秘密武器。除了上面提到的地图搜索、电视节目搜索外,还有专门搜索学术文献的“学者Google”(scholar.google.com)、搜索你的电脑硬盘的“Google桌面搜索”(desktop.google.com)、搜索特定地区信息的“Google本地搜索”(local.google.com)、购物搜索器Froogle(froogle.google.com)……
另一方面,其他IT业巨头也不甘示弱。微软、Yahoo与亚玛逊(amazon.com)在2005年初都分别推出或改进了其搜索器。微软的msn.com搜索器,根据比尔·盖兹的说法,经过彻底改进之后,有了质的飞跃。这一点有待考察,不过msn.com倒是奉行微软的拿来主义作风,在首页顶端的搜索选项中你可以看到“Desktop beta”字样,那自然是Google桌面搜索的衍生物,两者同样都需要下载、安装一个小插件才能使用,两者目前都只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而在Yahoo搜索首页(search.yahoo.com)你也能见到Froogle、Google电视节目搜索、Google本地搜索的对应品。
亚玛逊新上线的a9.com地图搜索引擎在面对Google的同一功能时,不知会不会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应该说a9.com在各方面都输给了maps.google.com,其首页左上角的口号“焕然一新的黄页”已经在概念上棋差一招:将自己与“黄页”这种上一代的信息整合媒介联系在一起,实在不如Google那“整合信息”的概念来得大气和宏观。而a9的地图搜索似乎也引证了这句老气的口号:它竟然还采用Google图像搜索的方式(即从现有网页中寻找内容为地图的图片文件),与Google那可拖拽、可放大缩小的地图搜索完全不是同一级别。
此外,“即时问答”式的网站也开始为人所熟悉。与搜索引擎不同,问答式网站的操作模式有如字典:输入关键字,网站就会从它的数据库中直接调出答案(如果有的话)。这一类网站中最有名的自然是维基百科(wikipedia.org),网民自己设问并给出答案,合力编出这部不断增补中的动态网络百科全书。另外如以色列的answers.com这类的字典式问答网站,也为面对搜索引擎动辄六七位数的搜索结果感到无所适从的网友提供了一种快捷方便的选择。值得一提的是,Google也有自己的问答式分站(answers.google.com),但是却破天荒地采取了收费制,令人不解。
说Google正带头发起搜索引擎的革命并不过分。回顾一下个人电脑的早期历史就会知道,个人电脑在滥觞时期被看作反文化、反建制的象征物。检视一下目前Google的状态和形象:界面简单(比较一下Yahoo和msn.com吧)、去中心化(它的各种搜索分站并不在google.com首页给出链接)、追求原创与革新(参考它的电子邮箱mail.google.com)、贴心与人性化的姿态(随节日变化的Google首页Logo以及口语化的生动文字风格),再加上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与塞吉·宾(Sergey Brin)的传奇发迹史,一切都正是美国19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衣钵传承。一个业内公开的秘密:继Gmail之后,Google的下一步动作将是在年底前推出自己的浏览器Gbrowser(他们已经获得了gbrowser.com这个域名,并从Mozilla挖走了Firefox浏览器的首席设计师),更惊人的动向,则是把本文中所提到的和未来即将发明的种种服务充分整合,打造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电脑操作系统”。在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本文开头那个问题的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