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滚动新闻 > 第十五次互联网调查报告发布专题 > 正文

详解第15次CNNIC报告:每个领域都将是金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4日 17:24 新浪科技

  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周洪美 王恩海

  2005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中或宏观或微观的一个个数字反映了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也显露出我国互联网产业前进的趋势。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互联网方面的一些特点。

  一、全国网民总量增长趋向平缓,但宽带网民增长依然强劲

  截止到2004年12月31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9400万人,同上一次调查相比,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半年增加了700万人,增长率为8.0%,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8.2%,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62万上网用户人数相比,现在的上网用户人数已是当初的151.6倍,这样的增长速度即使在全球也是快的惊人,但是从历次调查中网民增长率的结果来看(见图1),则可以清楚的看出我国网民的增长率(每次之间)从第14次开始低于两位数,而且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

详解第15次CNNIC报告:每个领域都将是金矿
图1 我国历次互联网调查网民数量增长率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网民增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1次到第6次为高速膨胀阶段,由于互联网刚刚进入我国不久,整个行业发展也属于膨胀期,我国网民也经历着迅猛增长的过程;第7次到第13次为快速增长阶段,虽然期间速度略有反复,但均保持着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从第14次开始,我国网民数量进入平稳增长期,不过此结论仍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我国网民增速放缓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网民基数已经达到了一个较大的规模,符合“S”形增长曲线的规律,增长率到了一定程度会自然放慢,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国较为发达的一些城市或地区,经过这么长的时间网民已经接近饱和常数,在技术以及其他方面无重大变化时,网民比例难有大的发展,这一点在北京和上海网民比例变化方面已经体现出来,见图2。可以看出从2002年底开始,北京与上海网民的比例就大致稳定。另外没有上网技术和没有上网设备这两大因素依然阻碍着人们加入互联网队列的脚步。不过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平衡必然导致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不平衡,其他地区互联网的普及率比起北京上海的25%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所以我国网民数量平稳增长的现象会保持一个相对长的时间。

详解第15次CNNIC报告:每个领域都将是金矿
图2 北京与上海网民比例的变化

  相对于网民整体的平稳增长,宽带网民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次调查结果宽带上网用户人数为4280万人,同上一次调查相比,宽带上网用户人数半年增加了1170万人,增长率为37.6%,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46.0% (如图3所示)。与其他类型网民的平稳变化相比,宽带用户一支独秀,保持高速增长趋势,有望在年内超过拨号上网的用户。宽带用户的快速增长必然会加快在线点播(VOD)、网络电视等需要宽带支持业务的发展。

详解第15次CNNIC报告:每个领域都将是金矿
图3 我国分类型网民变化情况

  二、如何看待我国东西部数字鸿沟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互联网也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无论是网民的比例(见表1)还是WWW站点数(见表2),排在前面的几乎均为东部发达省区,中西部地区与之相比有着较大程度的差距,而这些差距在近期内还有增大的趋势。从我国去年网民增量最多的省区来看(见表3),也大都集中在东部地区。

详解第15次CNNIC报告:每个领域都将是金矿

  如何看待中国的数字鸿沟,应该从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来考虑。2004年底我国网民仅占全国人口的7.2%,不仅与世界发达国家50%以上的普及率,就是与世界平均12.7%的普及率也有不小的“鸿沟”,但这些差距可以通过后发优势尤其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来弥补,而且发达国家的网民数量基本上接近饱和,而且新技术应用的刺激也很小。同样,我国较发达地区网民的比例也相对平稳(图2中北京与上海网民的比例变化反映了这一点),而落后地区可以通过经济发展、上网条件改善、资费调整等措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但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1]  [2]  [下一页]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CNNIC新闻 全部报告新闻 全部互联网新闻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82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