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互联网 > 新浪科技评论空间专题 > 正文

评论:迷失在Blog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28日 12:03 ChinaByte

  文/尚进

  没有多少人知道早在2003年8月,夹杂在若干系列文丛中的《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曾经被寄予给中国博客运动启蒙的希望。博客潮流悄悄的成为了2004年间,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现象。今年您Blog了吗,成为了文学青年间嬉笑的暗语,而当2004年11月《纽约时报》惊呼博客网页数量超过传统互联网页面数量时,个人博客在中国依旧还处在小规模爆发阶
段,往往是一个办公室一个办公室的流行开来。博客青年这个自造词汇,正在试图将文学青年、打口一代、数码儿童等归集在自己门下,博客在中国正悄悄的从小众乐趣,演变为大众趣味,而此时争论与非议都无法说清,中国的博客该走向何方,套用2004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得主索菲亚·科波拉的句式:迷失在博客。

  在博客,人人都写作

  博客始终被文学青年们视作自己天然的战场,就如同80年代的前辈论诗攀文一样,每个有点书写理想,或者干脆喜欢记录流水账的书写者,都将博客视作展现自己那一点点小才华的舞台,就如同法国作家阿诺蒂在《文学书季》早就说过的那样:“在法国,人人都写作”。当被誉为“个人博客之父”的贾斯汀·霍尔在10年前开设了自己的个人站点,用4800篇网络日记絮絮叨叨地记载自己在南加州大学影视研究学院读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读书,嗑药,酗酒,家庭矛盾和一夜情时,他绝对没有想到这种独特的写作模式会成为后现代社会中,大众反抗媒体霸权的利器。更想不到今日博客泛滥的人应该是戴夫·温纳,这位1997年UserLand软件公司的CEO,正是他的最初想帮助那些不擅长网页制作的人一个小忙,成就了网络脚本软件Scripting News演变为网络日志的技术模式,博客也在这种无心插柳中,让每个人都成为了独立的传媒发言人,最终以蜂窝状的组织结构形成一个庞大的民众性的文化社区,进而创造一种新的媒体形势的理念。博客由此被称为与电子邮件、BBS和即时通讯并列的第四网络工具。尽管在中国网络上人们还在为blog的称呼争个不休,但是Blogger、博客、网志、部落、部落客、部落格,这些仅仅是叫法上的分歧。

  《时代》周刊记者克里斯·泰勒在一篇《我们能从博客中得到什么?》的评论中试图给博客历史性的定义,他写道:“电台统治了30年代,50年代是属于电视的,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历史学家们也许会认为21世纪是属于博客的。”恰恰还是《时代》周刊,2004年的年度人物给了小布什,而在候选人物中,blogger现象被列为最强劲的候选竞争者,史蒂夫·瑞博这个博客先行者甚至设计出了以博客为封面的2004年度时代人物。不过《时代》还是列出了博客现象在2004年的光辉,它让我们知道作博客可能让你被炒鱿鱼,也可以抢新闻,甚至让新闻不会过时,博客也可以是件刺激的事情,有可能日挣5000美元,或者完全就是虚假的,而统计学者证明大多数博客是女性,甚至还有宠物,当然也包括像霍华德这样靠博客筹集竞选资金的人。很明显,专栏作家约翰·德瑞克要为自己于两年前在《PC》杂志上发表的诸如“博客就是在虚拟世界里排解无聊生活,满足自恋与偷窥情节的小手段”向公众道歉了。

  博客们的传媒之路

  整个2004年,博客现象已经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大众表达方式,不再仅仅是诸如博客先驱《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丹·吉尔这样的少数派。为数不少对新闻评论怀有一点点情绪的人,将博客视作自己的CNN,日本知名博客小岛弘在电子邮件中对记者写到:“日记,生活见闻,思想主张这一切构建了我们自己的媒体生活,而不是那些模式化的商业报道”。

  正如国内某个门户网站的广告“网聚人的力量”一样,博客们正在利用网络时代的人海战术夺回他们参与社会舆论导向的权利。

  美国国内大约有五百万个博客站点,并以每天一万五千个的速度增加。正如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所断言的那样,现代国家主要是通过监控来完成它的各项职能,监控不但包括居于权威位置的个人对另一些人的活动实施直接的监管,也包括用类似大规模流水线的媒体工业使这种监管不断合法化,然而媒体技术的发展却常常使大众反过来利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声音。

  有一张在博客世界广为流传的照片,左面是报道过10届美国总统大选的《纽约时报》资深记者R.W. Apple,右面是报道过12届美国总统选举的《巴尔的摩太阳报》资深记者杰克·哲曼德(Jack Germond),而在他们中间是一个漂亮姑娘,这个女孩第一次在自己的博客上报道美国大选,每周引来43万的读者。类似这样博客改变媒体的例子已经数不胜数。值得回忆一下的博客媒体事件还应该追溯到2002年的莫斯科剧院劫持人质事件,当时俄国博客LiveJournal在自己的博客站点上不断发布一手的现场报道。他的内线,一名舞蹈演员就被困在剧院内,舞蹈演员通过手机不断给他发布消息告诉里面的真实情况,俄国的主流媒体报道根本不重视真实的细节,只是一味的讨论如何解救人质,直到官方注意到LiveJournal的博客时,他们才意识到,这些车臣的绑架者只是希望自己能上莫斯科大街上游行一番。而2003年3月份的伊拉克战争,来自巴格达的博客Salam Pax曾经轰动一时,他不断发布硝烟弥漫的巴格达实景照片、一次次轰炸的描述,亲身经历的文字彻底的颠覆了CNN所描述的现实。这种个人媒体博客已经呈现无处不在的态势,新华社驻中东站女记者周轶君的博客吸引了众多的中文读者,很多人将她的博客与凤凰卫视闾丘露薇的一线电视节目相对比。不仅仅是因为周轶君的博客让足不出户的国人听到了阿拉法特和沙龙、亚辛真实的声音,更让博客传达出商业报道以外更多有血有肉的感觉。

  刨根问底可以说是2004年博客潮流中很有影响的形势,在2004年9月8日的早晨,当CBS电视台公映了关于布什总统在德州国民警卫队服役履历的记录片后,一位网络代号buckhead的博客在自己的论坛上发表意见,认为这份文件是伪造的。这条毫无证据的意见在自由共和党人网站的2177条网络评论中并不起眼,但两位拥有同样看法的律师汤姆·默德森和里兹·麦克唐纳德将它粘贴到了自己的博客站点powlineblog.com上。短短3个小时后,一位海军退役笔迹鉴定专家约翰·里斯科,根据两位律师在博客上举出的文件疑点,包括字体与行文和神秘出现的空白,利用微软Word,在自家的打印机上成功地造出了一份一模一样的备忘录。晚上9点,CBS电视台不得不在新闻中承认,在一群“独立民间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布什总统的服役证明文件确实存在疑点。然而网络大侠们并没有就此罢手,约翰·里斯科与另一名博客,前IBM技术工程师约翰·伯吉斯联手合作,证明只要有一台IBM公司出产的老式电动打字机,就可以瞒天过海,解决文件墨水与字迹的问题。在一片风声鹤唳之下,CNN的老牌新闻主播丹·拉瑟仍然认为文件的真实性不容置疑的,网络博客的调查结果是不负责任的。然而在博客们的穷追猛打之下,纽约时报与华盛顿邮报等正统权威报纸也开始了独立调查工作。一周后的9月15日,CBS与丹·拉瑟终于向这些“穿着睡衣的半吊子写手”屈服,承认文件的真实性确实经不住推敲。博客们终于显示了他们优于传统媒体的力量,尽管他们的初衷可能只是看个热闹。

  更多的博客个体户们

  尽管博客颠覆传统媒体,这样的说法由来已久,但是各大新闻社与博客们依旧相安无事。反倒是博客在今年并没有摘掉它猎奇,品位低俗的帽子。纽约时报专栏记者杰佛里·罗森认为绝大部分个人网络日志仍然沉溺于“性”,“隐私叙述”等低下趣味,就在时代周刊所列举的年度十大博客事件中,“拉链门”式的丑闻就占了两宗,包括把自己身着制服的艳照贴在了自己的博客站点“空中皇后”上,而美国三角洲航空公司开除的空姐艾伦·西蒙妮,以及华盛顿国会的一名雇员杰茜卡·卡特勒。这位芳龄24的佳人曾是共和党议员迈克·德威恩的女助理。在过去的半年中,她将自己的日记与亲密照片公布在互联网站上,大暴自己与华府多位高级官员的性丑闻。在这些焦头烂额的大人物中,最冤枉的莫过于城市发展与住房办公室主任弗兰克·希门内斯。不得不通过在国会作证,以便证明自己不是那个在照片中曝露身体的男主角之一“F”。

  相比国内要安静的多,中国的博客空间上,仍然是一批有点书写和展示欲望的人,以及为数众多的好奇心看客。很多博客并没有把自己上升到传媒博客的更高层次,反而甘于当自己的博客个体户。不少在国内西祠胡同论坛上搭窝的兄弟甚至关掉了原来BBS形势的阵地,转而每天在博客上给大家提供精神食粮。2004年中文博客世界之所以膨胀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这些博客个体户们,这些自由派的中国博客甚至没有看过著名的博客准则,也没有想把博客玩儿大了,在他们看来博客仅仅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想种点什么就种点什么的情景。不过对于博客满足窥视欲的问题,全世界都一个样。杰佛里·罗森认为“博客的公开性使得公众与私人空间,个人隐私与新闻的界限在日益模糊”。在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技术评论》杂志发起的一项博客调查中,接受询问的近500名博客中,三分之一承认他们因为侵害他人隐私而遇到麻烦。

  尽管如此,杰佛里·罗森仍然坚持认为博客的无限制写作更接近新闻报道的本来面目:“博客不需要传统新闻媒体那种一本正经的职业身份,这种身份既限制了我们的话语立场,也使我们无法报导所知道的一切,我的一些采访对象就警告我,如果我在网络上不负地将他们在社交场合发表的言论记述下来,那么他们将再也不接受我的采访。”在传统媒体人看来,博客仿佛是一种可以反噬其身的邪门武功。凭借网络的声音,《圣何塞水星报》的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在一年一度权威的《技术营销》“媒体影响力报告”的“媒体最具影响力的人”排名中,一下子从去年的第20位跃居到第7位,但《休斯顿纪事》的资深记者 史蒂夫·奥拉夫森却因为拥有自己的博客“Brazosport News”而被解雇。

  当博客面临商业化时

  当一项互联网潮流形成势力,与商业化问题碰面自然在所难免,尽管博客始终坚持互联网精神中最本质的自由成分,但是如同电子邮件、MP3音乐这些前辈一样,商业化的到来再一次搅起来了博客界的浑浊。在某些不幸人眼里,博客意味着麻烦,但在眼光敏锐的商业评论家眼中,博客意味着巨大的财富。根据AC尼尔森的统计,2004年度在线网络广告服务的营业额增长了35%,是各种媒体平台中增长最快的一个,大约11%的网虫承认自己已经成为固定的博客浏览者。“博客带来的经济效应绝对不会象90年代网络泡沫那样轰轰烈烈”。网络媒体公司Media buying的创始者亨利·考普兰说,“这将是一个漫长的改变过程”。

  微软在11月份借助MSN 7.0试用版的发行,悄悄的也加入到博客服务中来,尽管微软并不承认这是博客,但是从页面风格和功能的设置方面,微软MSN的Spaces俨然简化版博客,而且为了迎合80年代人的口味,充满了卡通与时尚的味道。2004年,Media buyin就为近100个博客站点找到了大约20位广告赞助商,包括迪斯尼与夏普。著名在线搜索引擎Google不仅成立了专门负责博客注册的Adsense公司,还为登记在册的博客们招揽广告客户,并依据点击率每月分红。大型跨国公司能否与个人博客的独立精神协调?这个问题的答案还不明了,美国著名博客汽车论坛jalopnik.com新近找到了大众汽车旗下的奥迪公司作为自己的唯一赞助商,因为奥迪发现85%的汽车买主在前往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前都要在网络上进行搜索,但是如果博客上谁发表了一些对于公司产品不负责的言论呢?谁也不知道,一位用户的态度很坚决“我绝对不会放弃我们最可宝贵的权利,在网络空间里自由地对事物进行评价。”

  早在2003年的夏天,奥地利维也纳多瑙河大学、波士顿、纽约、旧金山和华盛顿,全球博客的领导者们聚集起来召开他们的博客大会。新闻学与博客、博客的时代意义,这样的说法不绝于耳。而更具意义的是博客们开始讨论如何商业化问题了,俨然是摆出了要将博客应用添上商业佐料的架势,到底是为了利润而博客,还是为乐趣而博客,似乎成为了博客从小众乐趣,演变为大众趣味时,喋喋不休的棘手问题。

  不过面对这样的商业化预期,更多的博客们迷失了,尽管其中很多人坚持自己的个体户自留地概念,但是一些博客大亨们开始蠢蠢欲动了。尤其在国内,2003年底陆续出现的一些博客空间提供者开始融资扩展。不过也有不糊涂的博客存在,在他们开来博客的商业化问题并没有多少痛苦,仿照电子邮件在2001年免费与收费兼而有之的做法完全可行。IT界对博客商业化进程的关注度很高,实际上有的博客网站很早就开始收费服务,盘踞众多国内文学青年的Blogcn据称明年也将推出收费服务。于是马上有博客站出来职责商业化在扼杀博客精神,那么什么是博客精神呢,这几乎是一个无法说清的问题。

  资料:

  2005年的博客潮流:图片博客

  当各种数码相机每年销售1亿部的时候,那些不擅长文字表达的人们也找到了自己博客的最佳方式,图片博客的看出说话思路被学者们视作杂志版式的模仿。包括法新、美联这类的大图片社都注意到了图片博客的影响。很多依靠贩卖照片谋生的摄影记者成为了图片博客的先驱,一些深埋在相纸堆中的图片被再一次的挖掘了出来。就如同目前大多数网络论坛中仅仅文字应答被视作灌水行为一样,系列图片的信息价值,往往被忽视了,这也是整天怀揣数码相机的图片博客们不能容忍的。其实图片博客之所以还没有形成势力,很大程度上是博客服务提供者服务器速度跟不上所至。也许博客服务的商业化能够解决图片博客遇到的瓶颈。

  2005年的博客技术趋势:移动博客

  随着3G手机的势在必行,随时随地的博客成为了技术现实。《商业2.0》评价移动博客是一群在路上的博客,他们完全有可能比最迅捷的专业记者反映更快,与传统的博客相比,移动博客们具有极强的随时性,拎着个3G手机闯天下的移动博客并不是梦想。有据可查第一个移动博客叫斯图亚特,他是一位派驻日本横滨的英国软件工程师,这位老哥买了部拍照手机就上路了,几乎是走到哪就拍到哪,然后以手机电子邮件的形势发到自己的博客上。传统博客更像信息和个人感受的图书管理员,而移动博客则不需要考虑那么多,人人都是狗仔队,我们能随时记录下每一瞬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在移动博客界也流行着这样一则笑话:“当你拿手机在偷拍时,被偷拍的人正在拍你,别人的裸照装饰了你的手机,你偷拍时的样子成了呈堂证据。”



新浪科技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电影《天下无贼》公映
杨振宁登记结婚
健力宝事件资本谜局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年底多款国产新车上市
网友幽默汽车贴图欣赏
经济适用房该怎么买
精彩家装图片选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48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