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奸商饭碗被砸 机箱暴利背后原因剖析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7日 08:34 太平洋电脑网
在国内,任何普通消费者如果购买某种他不熟悉的东西,就有可能被狠狠宰一刀。这句话可能有点偏激,但确实真实的写照。90年代末,懂电脑的人不多,卖电脑的人也不多,一台电脑往往有1000-2000元甚至更高的利润,利润率高得可以和80年代摆地摊媲美。 我们知道大学生是DIY装机最大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经济水平和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注定了电脑必然成为薄利多销的商品。进入2000年后,DIY装机整体利润已经不能和90年代相比,单机利润迅速下降到1000元以下,用“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来形容贴切不过。但进入2000后DIY总量持续上升,即便单机利润下跌,但总利润并没有减少。步入2005年后,随着电脑保有量持续上升,DIY增长量已经不能和早些年相比,再者此时DIY消费者对市场的熟悉度也跃上了另一个台阶,被“忽悠”的装机消费者已经越来越少,整体利润持续下跌。当DIY整合行业利润下降到最低程度时,装机商必定会通过某种特定手法保证自己的利润。
DIY一台电脑需要购买多种配件,当商家发现消费者对CPU、内存、硬盘价格了解时,他完全可以以成本价报给消费者,再在他们不熟悉的机箱、电源等外设配件中赚回来,装机商还是赚了。这就是DIY装机商最主要的销售手法之一。那么为何机箱成为最隐秘的“暴利”商品呢?必然和偶然的原因又各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一同来分析。 硬件热门文章: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