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京东方退出 冠捷将如何面对飞利浦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5日 19:11 泡泡网
作者:张志远
京东方退出,飞利浦成冠捷第一大股东 2007年1月27日,京东方(BOE)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宣布将出售所持有的全部冠捷科技(TPV)股份,总计4亿2436万191股。在此之前的2007年1月18日,京东方已经与瑞银签署《交易协议》,由瑞银作为代理人,按照每股5.3港元的价格在香港联交所配售了4亿2436万191股中的2亿股,交易金额为10.6亿港元。京东方在公告中表示,第一次出售冠捷科技股份的交易已经于2007年1月23日完成交割,未来还将在适当时机完成剩余股份的出售。 虽然京东方最终完成冠捷科技全部持股出售的时间尚未确定,但由于最近两年京东方累计亏损近人民币37亿元,预计将于2007年4月接到退市风险提示,因此我们推断京东方最晚会于2007年4月30日前完成剩余2亿2436万191股冠捷科技股份的出售,以获得足够的资金避免退市——也就是说,很可能从2007年5月开始,京东方将不再持有冠捷科技任何股份。 在这样的情况下,目前持有冠捷科技13.6%股份的荷兰皇家飞利浦电子已经成为冠捷科技第一大股东,未来甚至不排除控股冠捷的可能。 从2004年12月16日飞利浦宣布将显示器和入门级平板电视研发制造业务注入冠捷科技开始,有关飞利浦退出显示器业务、冠捷科技将全面接手的传言就一直未曾停息。这些传言或认为飞利浦将全面退出显示器业务而将Philips品牌授权给冠捷科技使用,或认为冠捷科技中国区业务部门将接手飞利浦显示器的市场推广和渠道销售,等等等等。 在2006年9月7日的“工作娱乐,冲破空间局限”7系列B2C液晶显示器新品发布会上,时任飞利浦消费电子中国区总经理的郭立为先生正式否认了此前关于飞利浦将放弃显示器业务的各种传言。他表示,多媒体显示设备业务是飞利浦消费电子中国区业务的第二大支柱,无论营业额还是获利状况都相当令人满意,因此飞利浦不打算、也不会放弃这块业务。在郭立为先生表态的同时,来自我国台湾省的飞利浦消费电子事业群多媒体平面显示器副总经理周俊宏先生也对此前流传的有关飞利浦显示器业务的种种谣言予以了否认。他指出,飞利浦与冠捷科技的合作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制造层面,所谓的“全面合作”,并没有得到任何方面的证实。 据我们了解,飞利浦和冠捷科技就战略合作达成的协议中,有这样一个附加条款:为了确保注入业务的稳定,在交接完成后一年之内,飞利浦的所有显示器都将由冠捷科技制造;在交接完成后的第二年,飞利浦将有一定比例的显示器产品可以自由采购;在交接完成后的第三年,飞利浦将完全放开显示器的采购权。从终端市场的情况来看,由于双方磨合期较长,因此整个2006年飞利浦显示器无论量还是质,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也直接导致了飞利浦显示器在2006年的业绩表现不尽人意。 其实,无论冠捷还是飞利浦,从2004年12月16日正式宣布战略合作开始,双方在显示器研发制造业务的整合方面都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之所以出现2006年的被动局面,与其说是某一方不够尽心尽力,倒不如说是两家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完全不同的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不适应。毕竟作为冠捷科技的大股东,飞利浦肯定希望自己参股的公司在业绩方面能有更好的表现,而冠捷科技显然也不会做出对大股东不利的事情。 控股冠捷?飞利浦的下一步怎么走 从2006年开始,中国显示器市场的竞争开始进入白热化,新一轮洗牌已经揭开序幕。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飞利浦也开始考虑采取一些现实的措施来强化品牌和产品竞争力。2006年9月,随着附加条款到期,飞利浦开始积极寻求冠捷科技以外的第二家制造商。就在不久以前,有消息称飞利浦已经和冠捷科技以外的制造商明确合作意向,一些销量较大的主力机种订单将从冠捷科技转移。现在,飞利浦已经成为冠捷科技第一大股东,如果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而寻求第三方供应商,那么势必会对冠捷科技的业绩表现造成影响,相信这也不是飞利浦和冠捷所愿意看到的。我们可以想像的是,一方面冠捷科技会继续努力留住飞利浦的订单;另一方面,飞利浦将做何反应也值得关注。 事实上,在2004年12月16日宣布战略合作的同时,作为将显示器制造和入门级平板电视业务注入冠捷科技的回报,飞利浦将获得扩大市值后的冠捷科技总股本15%的新增股份和15%的可换股债券。根据协议,这15%的可换股债券有3年的锁定期,在此期间飞利浦无法将其兑换成股权或另行出售。2007年12月15日,在15%可换股债券的锁定期满之后,飞利浦将至少拥有冠捷科技28.6%的股份,不仅牢牢占据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借京东方退出之机进一步增加持股以成为冠捷科技的控股公司也并非不可能。 冠捷科技的董事会成员目前有10位,其中执行董事宣建生博士和洪育德先生分别担任冠捷科技行政总裁和资深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非执行董事王东升先生、陈炎顺先生和王彦军先生来自京东方;Maarten Jan de Vries先生和张玥先生来自飞利浦;另外还有3位独立非执行董事曾文仲先生、谷家泰博士和黄之强先生。可以看出,京东方、冠捷和飞利浦共拥有董事会的7个席位,其中作为第一大股东的京东方拥有3席,在数量上占优。 可以想像的是,随着京东方出脱冠捷科技全部持股,冠捷董事会必然会有所调整,不再持有冠捷股票的京东方将全面退出,空出的3个董事席位将由接手京东方持股的新股东中产生,如果飞利浦顺势加码冠捷的持股,就会在董事会占据更多席位,甚至不排除达到半数的可能——这样飞利浦就将控股冠捷,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可能性。 无责任猜想:三种可能折射冠捷隐忧 第一种可能是维持现有格局不变,即宣建生博士和洪育德先生继续担任执行董事,全面负责冠捷科技的日常运营。这虽然是一种最为平和的结果,但未必是飞利浦愿意接受的,尤其是在控股之后,飞利浦已经有权决定冠捷科技的走向,如果维持冠捷的现状不变,对于飞利浦来说就根本没有控股的必要。 第二种可能是增加一席执行董事,代表飞利浦参与冠捷科技的日常运营。必须承认的是目前冠捷科技的整体发展非常健康,有分析师预估其股价可望达到7~8港元,因此飞利浦要做的,一方面是确保冠捷继续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冠捷对飞利浦的支持,包括显示器和平板电视的研发以及制造。在这个前提下,一旦控股冠捷,除了在集团管理层有所变动外,对工厂的控制也势必加强——事实上,飞利浦与冠捷之间合作的脱节并不在于管理层,而在于工厂的执行层面,这一点双方都很清楚。 第三种可能是在强化冠捷科技对飞利浦品牌支持的同时削弱AOC品牌的地位,甚至不排除终止这个品牌的可能——从飞利浦自身直接的利益出发,这种做法是收效最佳、也是风险最大的。收效主要体现在集合飞利浦和冠捷两家之力运营飞利浦单一品牌——1+1的结果就算不会大于2,至少也会大于1。飞利浦的品牌效应和技术实力结合冠捷科技的制造能力和渠道体系,在中国显示器市场夺回冠军宝座都不是什么难事。至于风险,自然就是冠捷方面的反应了,如果双方都认可这一方案,那当然是皆大欢喜的双赢局面,如果冠捷坚持走自有品牌的路线,难免会出现AOC和飞利浦“同室操戈”的局面,无论对谁都不是好事。至于飞利浦会不会放弃显示器业务,正如前文所说,至少在中国区,我们听到的答案是“NO”。 综合上述3种可能,其中反映出来最根本的问题其实就是冠捷科技管理层控股数量偏少、对董事会控制力度不足,从而导致股权结构的改变很容易影响公司管理层稳定乃至整体的归属——在这一点上冠捷其实和前不久陷入“收购危机”的明基颇有类似的地方。 从制造到渠道,飞利浦显示器酝酿变局 除了股权变化、制造外移的调整之外,作为对“放弃显示器业务”传言最有力的回应,在中国市场,飞利浦显示器的分销渠道近年来也在发生重大的、良性的变革。据我们了解,飞利浦显示器在2006年年底基本上完成了渠道模式的变革——从原来的北、中、南3大总代理+行业代理大恒科技的“3+1”总代理体系切换到了更加扁平化的省级代理体系。除了已经在2005年年中和平分手的原华南区总代理西码科技外,与飞利浦显示器合作10年之久的华北区总代理怡华科贸也于2006年年底合约期满,退出了飞利浦显示器代理体系。目前只有在华东市场,原华东区总代理大恒摩天仍然通过参股或独资的形式,以省级代理的身份分别运营着上海及江苏市场。三大总代的淡出或转型标志着飞利浦显示器渠道总代理时代的彻底终结,从2007年开始,飞利浦显示器的渠道将彻底扁平化——这也是目前中国显示器市场渠道体系的主旋律。 从渠道方面传来的信息显示,在这次“大换血”中脱颖而出的,是一批在省级市场耕耘多年、拥有雄厚实力的“少壮派”经销商,例如西安火炬、长春高科、太原曼睿等等。据我们了解,在全国近30家省级代理中,绝大多数都是区域市场数一数二的强势经销商——如此强大的渠道阵容,在中国显示器市场的一线品牌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另外,飞利浦的新渠道伙伴也包括大名鼎鼎的联强国际——在基本淡出优派显示器的代理体系之后,它将负责飞利浦显示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及内蒙在内的“小华北”区域市场。据了解,联强方面对飞利浦显示器业务也表现出高度的重视,成立了专门的团队全职负责飞利浦显示器的渠道拓展和市场活动,一改原来操作优派显示器的方法,利用其渗透力极强的二级渠道以极扁平化的方式覆盖终端市场。 如果把政治经济学“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原理套用在显示器领域,可以说显示器厂商所能提供的品牌、产品和技术就相当于“生产力”,而显示器的渠道体系就相当于“生产关系”。早期中国显示器市场“生产力”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总代理制的“生产关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现在,当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走过半程之后,这种古老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再适应短兵相接的“生产力”竞争需求,因此变革也就在所难免——从本世纪初直到今天,各大显示器品牌在中国市场走过的“渠变”历程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经历了2006年的渠道变局和宽屏冲击,中国显示器市场在2007年将迎来新的竞争局面。随着产业链整合程度的提高和宽屏主流地位的确立,产品和技术将不再成为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对于身处第一阵营的显示巨头们来说,“资本战”和“渠道战”才是2007年的重点所在,资本的运作和渠道的布局将成为决定中国显示器市场未来走向的支柱力量,也将给中国显示器市场带来更多变数——2007谁称王?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