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硬件 > 正文

能改就改掉吧!五则陋习让USB打印机动力不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4日 18:31 天极yesky
弯弯 

  对于相同的USB打印机来说,要是对其操作或设置不相同的话,那么打印机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工作动力”是不一样的。这不,即使档次再高、品牌再响的USB打印机,要是我们不掌握它的操作特性,随意对其操作设置的话,那么USB打印机即使有浑身的“潜能”,都无法被施展出来,严重的话还能连累与其相连的计算机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在这里,本文就将影响USB打印机工作动力的几则错误操作习惯总结出来,希望各位打印用户能够引以为鉴。

  1、长期带电与USB端口保持连接

  许多打印用户在单位上使用打印机时,头脑中根本没有一丁点的节约意识,往往是需要使用打印机时,让打印机带电与计算机的USB端口相连,不需要使用打印机时,也不会关闭打印机电源,让其仍然带电与计算机的USB端口相连。事实上,这样的操作陋习不但会白白浪费电费,而且还有可能破坏打印机驱动程序,严重的话还能造成打印接口芯片的损坏。这是因为,当打印机在带电状态下与计算机的USB端口长期保持连接时,计算机主板传导的脉冲静电可能会对打印机的USB接口不断造成冲击,时间一长的话有可能会影响打印驱动程序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打印机在下次打印材料时,发生莫名其妙的故障现象,严重的话能对打印机USB接口处的工作芯片造成损伤,导致打印机的USB接口无法正常工作。

  另外,考虑到眼下许多计算机中安装的

操作系统几乎都是Windows XP或Windows 2000,这些系统有时会自动启用休眠记忆功能的,当系统从休眠状态切换到正常工作状态时,很容易对连接在计算机USB端口上的打印机造成“冲击”,从而容易造成打印机下次工作时不能很快响应,或者暂时失去响应。而且,要是不及时将打印机的USB端口从计算机中拔出来的话,那么来自Internet网络上的木马或病毒也会频繁对打印机的USB端口造成一定的安全威胁,从而影响打印机的工作稳定性。所以,为了确保USB打印机始终处于稳定工作状态,我们必须及时记得将USB打印机的电源关闭掉,或者及时将打印机的USB接口从计算机中拔出来。

  小提示:除了计算机主板的脉冲静电以及Internet网络上的木马或病毒会对打印机的USB端口造成冲击外,安装在计算机中的Windows操作系统也会在默认状态下对打印机的USB端口进行频繁扫描,而每一次自动扫描都会消耗一些系统资源;倘若在计算机资源本身就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系统频繁地对打印机的USB端口进行扫描,很容易导致计算机系统工作不稳定。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系统资源消耗,我们可以增大系统对打印机端口的扫描时间,从而达到提供系统工作稳定性的目的:

  首先打开系统的运行对话框,在其中执行

注册表编辑命令“Regedit”,进入到注册表编辑界面,用鼠标逐步展开其中的注册表子键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Class\{36FC9E60-C465-11CF-8056-444553540000};

  其次在{36FC9E60-C465-11CF-8056-444553540000}子键对应的右侧窗口区域处,新建一个名为“IdleEnable”的双字节值,并双击“IdleEnable”键值,在其后打开的数值设置窗口中输入“1”,这样就可以把系统扫描打印机USB端口的间隔时间增大到5毫秒,如此一来系统的资源将会被有效节省下来,那么打印机自身工作稳定性也就能得到保障了。

  阅读关于 打印机 打印机应用维护 应用维护 的全部文章


  2、对打印接口进行野蛮热插拔

  尽管大多数USB接口的设备都支持热插拔操作,不过对于USB接口的打印机设备来说,我们尽量不要进行野蛮热插拔,因为频繁进行野蛮热插拔,往往会导致打印机的USB接口芯片发生混乱,致使打印机在下次工作时容易出现乱码故障,严重的话能导致打印机不能被计算机系统正确识别。为了让USB打印机“工作动力”不受影响,我们在对USB打印机进行热插拔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

  首先USB打印机的进纸信号灯正处于闪烁状态的时候,或者打印机正在打印材料时,一定不能将打印机的USB接口从计算机中拔出来,如果在此时对打印机进行热插拔的话,打印机USB接口的芯片或计算机主板中的USB端口芯片十分容易被烧毁,而且也容易发生打印卡纸现象;

  其次在暂时不使用USB打印机时,可以直接关闭打印机的电源,而不要对打印机的USB接口频繁进行插拔,因为频繁进行插拔操作很容易使打印机的USB接口受到摩擦,时间一长的话,打印机的USB接口就不能稳定牢靠地与计算机主板的USB端口进行接触了,这样的话只要外力稍微干扰一下打印机或打印信号线缆,打印机就无法稳定工作了;而且插拔打印接口的间隔时间如果达不到5秒的话,计算机系统很有可能来不及响应,从而有可能引起系统发生死机现象。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各位的是,在将打印机的USB接口插入到计算机主板的USB端口中时千万不能使用蛮力,一旦发现无法将打印接口顺利插入到计算机主板中时,不能拼命用力硬插,此时不妨尝试从新的角度或方位入手,来缓慢地将打印接口插入到计算机主板中去。

  阅读关于 打印机 打印机应用维护 应用维护 的全部文章


  3、让过多设备与打印机争抢资源

  由于现在的计算机一般会提供四个以上的USB端口,而用户为了图设备安装省事方便,往往在安装计算机的时候,会一股脑地将急需使用的、暂时使用不到的、长期需要使用的或偶尔才能用到的等所有USB设备都连接到计算机的各个USB端口中。从表面上来看,这样可以确保设备安装操作一步到位。可事实上,大部分USB设备一连接到计算机的USB端口中时,它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消耗一些系统资源,特别是电源功率资源;而对于一台固定的计算机来说,它为USB设备所能提供的电源功率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让多个USB设备同时与USB打印机一起工作的话,那么其他的USB设备必然会要和USB打印机争抢有限的系统资源,如此一来打印机很有可能因为无法及时从系统中得到足够系统资源的支持,而在打印过程中发生许多莫名其妙的故障。为了有效避免打印机发生稀奇古怪的故障现象,我们应该在打印材料之前,先将其他暂时用不到的USB设备全部从计算机中安全地卸载下来,以便让计算机系统一心一意地为打印机提供服务,确保打印机“工作动力”十足。

  阅读关于 打印机 打印机应用维护 应用维护 的全部文章


  4、用手触摸打印接口金属部位

  在插拔USB打印机时,不少人往往会很随意地用手直接触摸打印接口的金属部位,看上去这样的动作几乎不值得一提。事实上,当打印机长期处于空气极度干燥或极度潮湿的环境中时,我们随意用手对打印接口金属部位进行触摸的话,很容易烧毁打印接口处的芯片电路,严重的话还能毁坏计算机主板的USB端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严重的现象,这是因为在空气极度干燥或极度潮湿的工作环境中,打印用户的身上很容易产生静电感应现象,当人用手直接触摸打印接口金属部位时,人体身上的静电感应电流就会对打印机的USB接口造成强烈冲击,如果冲击电流较大的话,还会把接口芯片处的工作电路烧毁掉,导致打印机无法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到。

  为了避免人体身上的静电感应电流将打印接口损坏掉,我们在插入打印机的USB接口之前,一定不能随意用手或身体的任意一个部位接触到打印机的USB接口金属部位。此外,为防止在进行打印插拔操作时,人体不小心碰到打印接口的金属部位,我们可以先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摸一下身边的金属窗户边框,或者摸一下自来水管道,以便将潜伏在人体身上的感应静电消除掉,以后在插拔打印接头时,即使不小心碰到接头的金属部位时,静电感应电流也不会给打印接头或计算机的USB端口造成大的危害。

  小提示;除了通过上面的方法来防止人体身上的感应静电对打印接口造成伤害外,我们在插入打印接头时,最好将打印机的USB接头插入到主机背面的USB端口中,而不要插入到主机前置的USB端口中,这是因为后置的USB端口往往是直接集成在主板中的,该端口一般已经有了可靠的接地,将打印机插入到该端口中不大容易受到静电电流的冲击。

  阅读关于 打印机 打印机应用维护 应用维护 的全部文章


  5、随意将打印机摆放在任何位置

  许多人认为打印机的摆放位置和摆放角度,与打印机的工作性能和工作动力无关,于是在实际使用打印机的过程中,他们常常会随手将打印机放置在任何位置,殊不知当将打印机摆放在具有强电场或强磁场的工作环境中时,打印机很容易出现乱码故障或打印不完全故障;要是将打印机倾斜一定角度放置的话,虽然短时间内看不出打印机有什么不良反应,但时间一长就会影响打印质量和打印速度!所以注意打印机的摆放位置与角度,也是确保打印机动力十足的有效途径之一。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打印机摆放位置的四周,一定要少放其他东西,以便影响打印机的正常工作;比方说,要是在打印机机身上放置书本或其他较重的物品时,有时会压坏打印机的外壳,还有可能一些细小的物品会趁机掉进打印机内部,威胁打印机的安全!


  阅读关于 打印机 打印机应用维护 应用维护 的全部文章

爱问(iAsk.com)



硬件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