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突围到超越 曙光“服务中国”唱响新十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 09:32 中关村在线 | |
作者:中关村在线 NEO
(CNET中国·ZOL讯:2006年7月10日 天津)近日,国内服务器旗舰厂商曙光在天津宾馆举行了主题为“自主创新 服务中国”的曙光天津产业基地落成启用发布会,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天津市副市长杨栋梁等相关领导以及曙光公司董事长李国杰、总裁历军等一行出席了本次大会,同时,曙光公司的众多合作伙伴、重点用户、媒体记者等五百余人也亲临现场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如果说2005年是曙光全面突围并取得骄人成绩的一年,那么2006年则是曙光全面吹响服务超越战略号角的重要时刻,作为一家担负着国家使命和民族责任的公司,曙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行动。多年来,无论是对产品售前服务的超越,还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超越,曙光始终走在行业的最前沿。牢固的基层工作基础也使得曙光在未来三年中将成功完成全面服务超越战略。业内人士把未来三年曙光提出的“服务超越”称为“曙光服务新模式”,在任重道远的战略实施过程中,“曙光模式”将“方案、服务、信息推送、培训”整合成为“曙光超越”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得到了众多用户的认可。新十年伊始,曙光的三年服务超越计划,必将成为其产业再次腾飞的一股强势助力。 服务超越基础 技术是创新之本 核心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说依托于技术实力之上,服务才会活灵活现,才会有的放矢的满足用户需求,而曙光的服务正是建立在雄厚的技术实力之上。曙光公司董事长李国杰院士曾提出“用珍珠换来玛瑙”的企业发展思路,只有拥有真正的自主核心技术才能与国际接轨,继而不断求得更好的技术;而有了技术这一坚实后盾,服务的迅速和质量自然得到了切实的保障和质的飞跃。 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展开的服务战略将成为未来发展核心。服务当然要以人为本,随着用户对市场的理解越来越深,将逐渐转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针对客户的某方面需求设计、研发产品,由技术路线向应用路线转移。而曙光的经营重心和核心竞争力正在走向从技术端向应用端转移之路:成立初,曙光一号和曙光1000时期“偏重自主技术,忽视应用”;1995-2000期间“有所为,有所不为”、“科研成果产业化”,经营重心从技术转向商品化和产业化;2000年以后,“SUMA”、“3SP”、“整合计算,细分应用”,经营重心是以产品为主,随后则继而着力打造方案和服务的差异化竞争力;2006年初始,整合以往资源,继续强化从技术端向应用端转移。 之所以强调服务必须依托于技术之上,主要还是因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水平与市场客户需求是相互依托的关系。只有技术领先,应用层面够广,才能得到更多用户的反馈,那么服务方向也就一目了然。说到技术,这里不得不谈谈曙光的发展进程,从当年的曙光一号到机群架构并行计算机的研发,从基于“龙芯”处理器的龙腾服务器到面向网格应用的曙光4000L和曙光4000A,从机群监控软件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板,处处闪现着曙光人自主创新、奋力拼搏的身影。目前,除了CPU和操作系统外,曙光已经掌握了服务器的重要关键技术,而且在CPU方面,除了与国际巨头合作外,曙光也将与中科院计算所合作大规模推出采用龙芯处理器的高性能计算机;在更为人性化的应用环节中,曙光将管理、导航软件载入,使得整体高性能计算平台在应用上真正有所发挥。2006年,曙光更多先进的产品得到大规模的应用,而作为06年重要标志性核心动力,曙光推动双核服务器应用,突破8路、16路服务器等高端技术以及普及机群架构高性能计算方面不足,使其再攀新高峰。种种迹象表明,无论从产品还是相关应用软件的研发设计,都充分表明了曙光对行业、终端市场需求良好的掌控。 服务超越新战略 稳搭服务基础平台 作为“服务超越”战略实施的第一年,今年技术支持部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售前服务超越,建立完善的服务制度,建立服务基础平台”。具体工作将从人才培养、服务人员激励与考核机制、服务质量监督控制、服务外包、备件制度和备件库的完善、服务信息平台和高性能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等八大方面展开。 针对人才培养环节,曙光方面尤为重视。人才是战略实施的基础,技术支持部的人才培养将主要从职业生涯规划和日常培训入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为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建立一套完整的职称体系,保证优秀员工队伍的稳定,有导向地引导员工加强学习、工作和生活,使技服人员把自身发展融入到曙光的大发展中去。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引导是前提,员工自身的学习是关键。同时,建立大规模、规范化的培训机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活动,提升总部和平台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技术素养,鼓励员工主动加强自身学习,培育学习型文化,打造学习型组织。 在技术服务力量上,曙光还有很大一部分提升的空间,存在相应的欠缺,也就是所谓的短板。2005年,曙光方面大力推行服务外包制度,这一制度作为曙光自身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着力解决服务的及时性问题,同时达到降低服务成本的目的。曙光的售后服务外包制度主要是针对当地的核心代理商,并通过曙光认证工程师制度和培训制度,提升合作伙伴的服务水平;同时曙光也会加强自身服务质量的监管控制,切实保证第三方的服务质量,真正实现双赢。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技术支持还将建立完善的资源中心,为销售人员提供方案、标书、产品技术资料等资源。同时还将建立信息化服务流程管理系统和服务质量分析系统,以便对服务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供后期决策依据,为曙光“服务超越”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服务超越新网络 渠道强化 曙光用户“面对面” 作为服务超越的另一决定因素,曙光的渠道发展状况显得格外重要。2006年,曙光的渠道结构发展良好,将全国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大区,大区进一步集中,把更多的资源直接通过平台更高效传达到渠道中去。与此同时,地方平台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总体渠道策略蓝本下制定相关的渠道政策,从而使其政策具有更鲜明的区域特点,更适合当地的渠道成长。众所周知,当前的国家创新战略为企业带来了机会,而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也是一次理性的回归。结合当前形势,曙光今年的渠道策略还就渠道培训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监督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方面的具体规划。曙光人表示,2006年是曙光捍卫“国产第一品牌”的关键性一年,渠道的支持至关重要。 “服务超越战略”是把曙光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通过产品、方案和服务来切实满足用户的深层次需求,进一步提升曙光的技术能力和为行业用户解决问题的能力。曙光对于产品技术以及产品、产业和终端需求的多方面深入了解,加上良好的服务网络让曙光服务器不断的赢得更用户的心。作为服务的延伸,售后环节尤为重要。曙光售后服务采用三级服务方式来应对用户需求:首先是遍及全国的1200多家曙光代理商及经销商,这类服务体系直接面对各地最终用户;而在国家一、二级城市,曙光设立105家分支机构,并授权技服中心职能,从而解决核心用户的各种需求;而曙光总部的技术支持中心将是整个服务机构的中心点,在针对大型应用对象以及重点应用平台的问题,曙光技术支持中心将发挥其核心职能。三级服务环环相扣,紧密的组成了曙光服务器售后服务链,大大提升了整体服务平台的效能。 服务超越精髓 从应用看发展 在产品的研发能力上,曙光不断突破,具有了与国际品牌相当的技术实力;在销售网络平台上,曙光的三级服务机制也让其在国内品牌中成为佼佼者;不过仅仅依靠这些还并不足以应对时下瞬息万变的市场。从产品差异化入手的工作不仅仅是致力在产品这一简单层面的,配合销售体系,完善用户培训,以及缩短用户需求反应时间等方方面面,都是曙光服务超越的重要内容。 服务超越战略旨在把曙光在石油、教育等行业的成功经验与模式向更多的其他行业进行“低成本复制”,让更多行业的用户从中受益;而曙光高性能计算实验室的成立,以及随后推出的“用户方案免费测试服务”,能很好地方便客户对高性能服务器的认识,一方面帮助客户测试应用软件在高性能计算系统上的可用性;另一方面是应用软件在原系统和机群系统上的性能测试比较,可帮助用户分析高性能计算系统在应用中性能究竟能提升多少,能带来多少价值。目前,已经有近二十个客户在该实验室进行了免费测试。在科学工程计算领域,主要包括Fluent计算流体力学软件、Abaqus计算固体力学有限元分析软件、Gaussian 2003分子动力学软件、石油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天气预报MM5和Grapes软件等。在信息服务领域,包括Oracle 10g数据库应用、VOD视频点播、负载均衡、高可用软件和网络游戏等。曙光这一独辟蹊径的做法,进一步推进了高性能计算机走向普及。 为了满足不同行业用户的个性化应用需求,曙光还推出了“细分应用”的产品策略,针对石油、气象、生物等不同行业和领域推出了专用型高性能计算机。通过与众多行业用户进行联合研发、系统优化、软件并行、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技术交往,逐渐深入了解了用户的需求与实际应用的特点。曙光推出了石油、气象、生物和教育行业专用一体化方案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目前曙光在石油高性能计算领域占据了60%的份额,在教育行业已成为被广泛接受的“第一品牌”。可以说面对未来市场挑战,立足应用才能创造立体的“服务超越”,才更能体现出曙光未来的发展潜力。 可以预见,随着产品和销售平台基础逐渐的完善,国内的服务器厂家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契机,而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来应对未来市场,是所有人都在思索的问题。对曙光而言,不仅要保证技术领先优势,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真正能为用户解决问题。同时,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也同等重要。曙光通过专心、专业、全心、全意的服务态度,使用户真正体验到曙光带来的放心、舒心。把曙光领先的技术优势真正转化为满足用户需求的客户价值,这是曙光腾飞前必行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