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改变历史 曙光谱写产业化创新之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 09:21 中关村在线 | |
作者:中关村在线 NEO
伴随着十年发展历程,中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蓬勃崛起,逐渐成为了一股令人无法忽视的力量,技术不断突破的同时也将影响遍布到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翻阅一篇篇历史资料,聆听新老曙光人的娓娓道来,人们看到了一个意气风发、胸怀报国之志的曙光,一个在技术与市场洪流中奋勇前行的曙光,也让人看到了一个不断创新与锐意变革的曙光...... 突破重围 人生能有几回搏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政府严格限制对中国出口高性能计算机,除了要付出高额的采购费用外,还要把服务器放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房子中,由洋人监控,以防止用于其他目的。中国因技不如人而饱受屈辱的情形可想而知。 痛定思痛,有了如此的屈辱史,国人自主研发高性能的激情终被唤醒。自1993年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曙光一号诞生,随之而来的还有曙光1000,“曙光”只是一个带有某种象征意义的产品名称,是中科院计算所和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的“863”计划科研成果的代号。伴随成立,“曙光”开始成为企业名称和注册商标。经过打拼,“曙光”成为了“中国服务器最具竞争力的品牌”之一。如今,曙光要做的是成为“中国服务器第一品牌”,并最终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信息系统供应商”。正是这样的一个目标,成就了我国高性能计算产业的真正崛起,而国内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权威人士更是说出“曙光一小步,中国一大步”的赞誉,在他们眼里曙光就是中国高性能计算的发展缩影。从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限制与封锁,到跻身世界高性能计算平台供应商,再到成功地转型商用......作为一个要以成功商业化运作形成突破,肩负国家使命和民族责任的企业,曙光通过他们的信念,通过他们的智慧让这一切慢慢的成为了自己手中的现实和别人眼中的奇迹。 作为人们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在哪里?”那么对一个企业而言,企业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企业的价值又在哪里呢?曙光人同样无法回避这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在“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思想的指引下,曙光机开始了从科研成果向商品的转化,曙光也开始了从科研院所向企业的过渡与转变。在这样痛苦的裂变中,价值观的转变是根本的,也是最难的。一面是国家和产业战略需求,一面是市场的商业需求,这也就决定了曙光人不能再做实验室里纯粹的科学家,但也不可能一夜间变成惟利是图的商人。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今日的曙光人为何还在呼吁“振兴民族产业”,为何如还此坚定不移的将自主创新的产业化之路视为他们真正要走也必须要走的路。 从博大到精深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曙光定律 曙光一号和曙光1000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市场回报,曙光1000在国内仅仅卖出了几台。问题出在哪儿呢?操作系统。曙光1000在购买的AT&T UNIX操作系统源程序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并成功开发了符合POSIX工业标准的SNIX。但操作系统的改动导致用户从国外购买的应用软件目标码不能在曙光机上运行。而拥有源程序的数据库及第三方软件开发商由于曙光机起步时销量不大,都不愿意主动移植他们的商用软件与曙光机捆绑销售。这就迫使曙光机只能卖给那些自己编写应用程序的用户。操作系统修改引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无疑为曙光机自身制造了市场准入壁垒,从而限制了曙光机的大面积推广。 尽管并行UNIX操作系统曾经是曙光机的标志性成果,曾经代表着国家智能计算机中心的科研结晶,但国际巨头制造的市场化的标准壁垒已经形成,用户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我们的技术创新应该为用户创造价值,而不是制造“麻烦”。经过痛苦的反思,曙光人再次痛下决心表示,为了保证成千上万种已有的商品化应用程序目标码能在曙光机上运行,节点上的UNIX操作系统(IBM AIX操作系统)一行都不许改动,但在节点操作系统之上我们要开发尚未形成工业标准的机群操作系统,以实现对整个机群几百个处理机的系统管理、资源管理、作业管理和文件管理等等。1998年推出的曙光2000-Ⅰ、1999年推出的2000-Ⅱ和2000年推出的曙光3000都证明这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路线走得通。 这次转折正式开启了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研发从“自己创新”走向“自主创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转变历程也成为曙光2000和曙光3000最有意义的创新。20世纪90年代末期,李国杰院士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技术路线。而发展至今,曙光的产品、技术、市场路线也是遵循精辟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路线发展的。从根本上来说,“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从国家长远战略需求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在系统与部件的核心技术层面进行创新,打造完全自主的信息技术产业链;另一方面,从市场准入规则和用户应用需求的角度来看,只有符合现行工业标准的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更多的用户需求,也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市场竞争力。关键是找到二者间具有最佳效益的“平衡点”。 成熟的价值 曙光产品服务受青睐 可以说曙光的发展就是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的缩影,从曙光一号诞生至今,曙光各代产品都融入了曙光人的大量心血,当然这些呕心沥血的杰作也被一一认可,从1995年起,曙光的光辉发展史就被记入了史册。在曙光一号问世发布后,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也开始启动研制。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突破了“驻洞路由”这一关键技术,研制成功将大量处理机连接起来的路由芯片,为我国研制可扩展的大规模并行机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道路。1995年3月,曙光1000正式推出。它是我国第一台实际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峰值速度25亿次)的并行机,对推动我国的并行计算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曙光1000获得我国信息领域惟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随后的几年里,曙光公司继续谱写着光辉的篇章,曙光在2003年3月推出并通过验收的国内首台百万亿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曙光4000L一举获奖,成为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这也是我公司第二次获此大奖(曙光3000曾获“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作为曙光4000超级计算机系列中的一员,曙光4000L是曙光推出的首款面向网格的IA机群超级服务器,该系统可同时适用于高性能“科学计算”和“信息服务”两大领域。作为曙光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一款重量级产品,曙光4000L得到业界一致好评,并且已在我国石油、气象、生物研究等行业中有了出色的表现。十年来,在曙光“顶天立地”战略,以及“整合计算、细分应用”策略下,曙光服务器不仅在技术上获得了一系列的突破,与此同时,曙光提倡细分应用,产品从单一品种发展到天潮、天演、天阔三个系列几十种型号并逐步占领市场。目前,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已连续9年稳居国产高性能计算机市场第一,拥有国产高性能机90%以上的份额,并在高性能集群领域实现了国产机对进口产品的超越。技术趋势的恰当拿捏,市场应用的合理把握,产品竞争力的全面超越,让曙光在业界的风云变幻中脱颖而出,缔造出一条引人注目而又发人深思的成功路线。 十亿万次运算是基础 曙光行业伙伴遍天下 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步伐是坚实而有力的,从曙光一号发展至今,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都是遵循需求孕育而生的,曙光4000系列机群的诞生再次印证了这点。2004年6月22日,曙光4000A进入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500前十名;6月29日,曙光4000A通过国家级863专家组的鉴定和验收。2004年11月,上海超级计算中心“超级计算中心曙光4000A系统启动仪式”正式举行,至此,在全球运算速度名列前茅的商品化高性能计算集群10万亿次曙光4000A正式启动并投入运行,中国最大的网格主节点开始了它的生命旅程,一个更强大的公共服务平台将支撑上海的科教兴市战略。曙光4000A系统落户上海超算中心的重大意义莫过于两点:第一,这是国人首次完全靠自身实力打造的高性能计算系统,真正应用到了国家科研和生产建设中;第二,这套高性能计算系统在研发之初、研制生产过程中以及后面的针对应用的优化实施等等,整个过程都是在中科院计算所这个科研机构、曙光公司这个商业企业以及上海超算中心这个用户三方的通力合作下进行的,这种三方结合、从需求出发点启动,以应用需求牵引、带动高性能计算研发的模式给今后的国产高性能计算事业指引了方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上海超算中心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曙光在教育、石油等领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以及金融、电信、航天航空等高性能计算领域的逐渐深入,都证明了曙光的实力,不得不说,曙光高性能计算平台如今真可谓遍地开花,应用的领域无限宽广,潜在的合作伙伴不计其数。 从产品突围到自主创新的历程,全面记录了曙光发展历程,其中不仅浓缩了曙光人呕心沥血的艰辛创业过程,更谱写了曙光人创造奇迹、屡获殊荣的光辉篇章,十年发展对于曙光人而言是成功的,十年辉煌对于中国高性能计算成长更是里程碑式的,曙光未来的发展历程将会给国人带来更多的骄傲和期望,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