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科技时代

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刘韧专栏 > 刘韧《企业方法-中关村财富之源 》连载15




刘韧《企业方法-中关村财富之源 》连载15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04月17日 16:18:27 计算机世界 刘韧

  数字只是为了讲故事

  1997年年底,科利华副总裁孙斌看到由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的《学习的革命》,说不错,大家开始传阅了这本书 ,没引起太大反响。

   一位大学教授向宋朝弟推荐这本书,宋朝弟看了一遍觉得不错,将其定为科利华教材,员工人手一册,大家都读。

   ∪然是教材,每周六干部开会,就拿出一个篇章讨论。越讨论越觉得这本书不错,里面很多观点对科利华产品设计 很有启发。

  1998年6月6日,宋朝弟、薛建国、孙斌3个人吃饭,聊起宋朝弟亲属的孩子教育不得法问题,由此联想到全国 每个家长人手一本《学习的革命》该有多好。  三个人越聊越兴奋,科利华第二天就成立了由孙斌负责的策划小组,做了半 年策划。一开始,科利华也不知道要将《学习的革命》做到什么程度,只是这个策划越策划越大。

  投一个亿,卖1000万册,是科利华开新闻发布会前一天想出的数字。

  薛建国坦言,所有量化的东西都是假的,定下1000万册的目标,只是为了表明科利华将会最大限度去做,而结果 可能做到1500万册,也可能是500万册,1000万册只是一个概念,并不表明一定要完成1000万册。在这里,1 000万册不是数字,是决心、勇气和冲击力。当时中国图书市场上100万册是上限,1000万册10倍于这个数字,科 利华认为这样的数字肯定有冲击力。

  这么好的书,没故事讲不行,记者必须要有故事讲,才能让他们兴奋,否则大家会觉得没啥说的。也就是这两个数字 ,后来闹得

  用Yahoo!中文检索"科利华"有445个记录,其中的402个是《学习的革命》创造的。《学习的革命》让 科利华不再局限于软件这个小圈子,成为一个社会公众公司。《学习的革命》让科利华的品牌资产决不止上涨了1个亿。

  "满城风雨"。

  在科利华策划《学习的革命》过程中,宋朝弟注意到江泽民在很短的时间内5次讲到了学习。第一次在俄罗斯科学院 大会上,第二次是接见中国留日学生,第三次在改革开放20年大会上,第四次在北京图书馆,第五次在1999年1月8日 的省部级金融干部培训班上。

  学习是时代的脉搏,学习是国家的主张,一个企业的一个企划如果能同时踩上这两个节奏,哪有不成功的道理。一个 企业做一本书不是什么大事,但科利华将它做成了一个事关时代和国家前途的社会事件,已经不是在卖书了。这是《学习的革 命》成功的秘诀。

  谢晋拍广告

  拍《学习的革命》电视广告,科利华最先找的是赵忠祥,觉得赵忠祥形象好,脸熟,赵忠祥说的话,大家都相信,但 中央电视台规定主持人不许做广告。

  演员没法挑,科利华就在导演上下功夫,中国当前最知名的导演是张艺谋和谢晋,科利华和朱时茂很熟悉,朱时茂推 荐谢晋。早些时候,三联在上海推《学习的革命》,给上海所有的知名人士都送了一本。谢晋看过这本书,觉着书不错,答应 导演这个广告片。摄制费用200万元。

  找了一拨演员,又找了一拨演员,换了一批又一批,拍了若干个样片,但怎么看怎么像广告。最后谢晋被迫亲自披挂 上阵。

  样片拿到科利华评审,大家一致认为只有谢晋演的不像广告。不像广告是最好的广告,科利华选择了谢晋。

  《学习的革命》在中央电视台A特段打了一个月,一天支出三四十万元,在中央电视台一共投入1000多万元。在 上海上了两个电视台,凤凰卫视打了3个月。

  2000多万元的电视广告费,比起很多广告来并不算多,但很引人注目,因为它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次有公司为一 本书做广告。《学习的革命》赢在这个第一的策划上。有牛奶的地方一定要有《学习的革命》

  这是科利华发行《学习的革命》的口号。28元的图书,一定要随手可得,才能上量。

  《学习的革命》新华书店全部到位,二渠道全部到位,机场、车站、码头、连锁店、超市、商场,该有的地方都有了 。实达电脑捆绑《学习的革命》叫学习的电脑;联邦专卖店卖起了《学习的革命》;报摊原来不卖书,但北京市几乎所有报摊 都卖了《学习的革命》。

  只要宣传能够创造一个市场,在这个市场前提下,大家能共享成果,大家都愿意参与进来。

   《学习的革命》动用了科利华2/3的员工力量,一共六七百人,本来不打算动用负责CSC教育软件的员工,但 最后也不得不动用了。

   盗版商发蒙了

  盗版猛于虎。《学习的革命》策划中,早就将盗版因素考虑了进去,对付的办法是,动用全国9个省的14个印刷厂 ,一次开印500万册,春节前印完1000万,一下铺满全国所有的市场。

  图书出现盗版的时候,盗版书和正版书会同时销售,消费者不会为了便宜一两元钱去专门找盗版书买。《学习的革命 》盗版书印少了,不会对正版市场形成很大的冲击,印多了,盗版商的市场风险也很大,科利华敢一下子压500万册的货, 盗版商绝对不敢。所以,《学习的革命》一上市,盗版商发蒙了15天,因为他们从来没见过这阵式,15天后,第一批盗版 书出现,盗版出现的第二天,新闻署、版权局、扫黄办立即联合下发了《学习的革命》专项打击文件。反应这么快,是因为《 学习的革命》上市以前,科利华就已经向人大、政协、国务院、各大部委、公安部长、教育部长上书,说明自己要干什么,请 求严打盗版。

  《学习的革命》的盗版商被判了好几个,最重的判了7 年刑。科利华估计盗版书卖出了100万册左右。

  负面声音正面促进

  面对来自学术界一浪高过一浪的批评,谢晋站出来为《学习的革命》鸣不平:"白酒做广告没有人站出来反对,白酒 是要喝醉人的。一本好书,怎么了,犯什么错了。中国第一次有知识产品上电视广告,应该是知识界的骄傲,有什么可以反对 的?!"

  科利华从来都没有怕过反对声音,这些声音从另外一个侧面促进了《学习的革命》销售。《学习的革命》被"争吵" 成了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社会事件。

  迄今,《学习的革命》已经销售出600多万册,到现在为止科利华对《学习的革命》的投资已经全部回收。《学习 的革命》尚有300多万册库存,对此,薛建国很乐观,"即使一本书卖5元,也可以赚1500万元利润。"

  现在《学习的革命》销售明显地慢下来,市场还走,每天销量两万册左右。科利华认为再打电视广告,也无法一下子 提高销量,而是要往纵深做工作:日前,科利华已经和团中央希望工程商定将《学习的革命》做为希望学校教师培训教材;和 中央电大联合开设"学习"课程,《学习的革命》作为教材之一;参与教育部师范司园丁工程,将《学习的革命》列为园丁工 程教师继续教育的参考书目之一;和《中国妇女报》开学习家庭建设专栏,从《学习的革命》谈起……

  采访手记

  第一次采访宋朝弟时间不长,但后来吃饭的时间从晚上7点持续到第二天凌晨。最后,我实在撑不住了,宋朝弟的司 机就先送我回家,宋朝弟继续和自己的手下海阔天空地谈着。路上,我问司机,他们会继续到几点,司机说,不知道会到几点 。

  第二次采访宋朝弟,宋朝弟临时忙更重要的事,结果采访的是薛建国。

  第三次采访宋朝弟,让我等了3个小时,从下午2点到5点,宋朝弟本来只是想随便向出版社老总们了解一下"码洋 、图书批发权"几个概念,但一时来了兴趣,一发不可收拾。我心里暗自叫苦,不知道此次采访会持续到第二天的几点。

  下午5点钟,会议结束,出版社的老总们进餐,宋朝弟没有陪他们吃饭,而在隔壁接受我的采访。从5点到8点,宋 朝弟兴致所至,大谈企业量子理论,早将出版社的老总们忘记了,既没有去祝词,也没有去和出版社老总们话别寒暄。采访宋 朝弟,也符合他一再强调的不可预测性。

  采访到宋朝弟并不容易,因为宋朝弟可能半个月不去公司,而且,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干什么。他又可能在某 一天突然来到公司,为某一创意兴奋不已,召集手下开三天三夜的会。宋朝弟自己的行为最符合他的企业量子理论。

  "数字经济"、"注意力经济"之后,美国现在又在鼓吹"好莱坞经济",这种理论认为,未来企业将向好莱坞方向 发展,认为是因为大众追随崇拜盖茨造就了微软的成功,而不是相反。

  宋朝弟是科利华惟一的明星,为了科利华发展的需要,宋朝弟也要频频接受记者的采访,但最近宋朝弟不太愿意抛头 露面了,因为他觉得,很多文章断章取义,传达的不是他本意。

  比如,宋朝弟说,史玉柱是好样的,有人就说,宋朝弟要做史玉柱第二。史玉柱已经失败了,没有失败的宋朝弟现在 肯定不想失败,所以,他不可能想做史玉柱。

  宋朝弟称他真正的意思只是感慨,中国社会不承认失败的英雄;只是想说,失败的人其实也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只是 认为,巨人1995年销售额5个亿,1996年50个亿,前两个指标都完成,只是到1997年100亿元的目标没有完 成,史玉柱已经潇洒地走一回,已经给社会做出了贡献;只是提醒,没有巨人也许中国信息产业连怎样宣传还都不知道呢!

  "多少人在学巨人的宣传,巨人的大力度、大手笔启发了多少人,包括我都被启发。"

  跳跃要逢机遇,史玉柱就是没跳上去,摔了下来,宋朝弟承认连科利华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跳跃,所以,在科利 华企业中有"农业"的概念。科利华日前将往昔的立业之本--家教软件定义成了自己的"农业"。CSC电脑家庭教师可以 在科利华没有跃进的情况下,保证科利华的生存。这可能是科利华与巨人的最大不同,史玉柱当年想在"脑黄金"上跳跃的时 候,放弃了IT。

  给科利华"保驾护航"岂止是科利华的"农业",在科利华,更有像薛建国这样过硬的实施班子。科利华在实际做事 的时候一点儿都不"跳"。?

  (金山:与微软"作战)(企业方法--中关村财富之源)

  金山:与微软"作战"

  1984年,求伯君第一次启动由MSDOS2.0引导的机器,并没觉得微软这个从别人手里买来的操作系统比另 外一个PC操作系统CP/M好到哪儿去。

  1987年,求伯君第一次用Windows?2.0,?也没觉得它怎么样。

  1989年,求伯君写出成名作WPS,当时他压根儿就不知道微软还有一个和WPS竞争的产品Word。即便后 来,求伯君得知微软有Word这个产品,也没拿它当回事,甚至连试用一下Word的兴趣都没有。求伯君从1987年开 始写WPS,他给自己定的超越对象是WordStar,后来的超越目标是WordPerfect,至于Word则从来 都没被列为研究对象。

  直至1993年,求伯君第一次使用?Windows 3.0?的时候,才感觉到微软这个操作系统做得不错,才 感到微软是一个很大的公司。紧接着,求伯君在?Windows 3.1?上见到了?Word5.0?。Word5.0 中文版具有FL)

  求伯君是民族软件的象征。

  的"所见即所得"等很多新功能刺激了一下当时正徜徉在成功幸福感觉之中的求伯君。

  求伯君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他不会躺在过去的成功和荣誉中不思进取,当看到Word?5.0?比WPS功能强 劲时,求伯君断然决定将WPS移植到Windows?3.1?上,决心御Word于国门之外。

  此时的求伯君虽然意识到了将WPS移植到Windows上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在时间上和Word全 面竞争的紧迫性。

  1993年正是金山汉卡如日中天的时候,WPS在市场上越战越勇,所向披靡,将巨人汉卡、王码480纷纷挑落 马下。由于当时的微机大都是286和386,运行Word5.0非常慢,所以,用的人很少。WPS的霸主地位似乎在进 一步加固之中。在没有外在竞争压力的情况下,谁也不可能人为地让自己紧张起来。

  背景

  1988年5月,金山公司深圳开发部成立,求伯君加入金山,金山软件揭开第一页,开始了中文字处理系统WPS 的开发。

  1989年7月,开发部迁往珠海,同年9月发布金山I型汉卡及WPS 1.0,填补了我国计算机文字处理的一 个空白,并由它带动了整个汉卡产业。

  1990年8月,发布II型汉卡及WPS 2.0。

  1991年初,与方正集团合资成立方正汉卡部,标志着金山与方正的合作自此开始。

  1992年5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发布III型和Ⅴ型汉卡,及WPS 3.0。

  1992年7月,金山公司北京开发部在京正式成立。

  1993年4月,珠海金山电脑有限公司在珠海正式成立。

  1993年5月,发布Ⅵ型汉卡,及?WPS NT?,广泛应用于行业,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和工作质量,市场 占有率高达?90%?以上。

  1994年7月,北京金山软件公司正式成立。

  1995年4月,发布WPSNT1.2,基于Windows基础上的《盘古组件》正式发布,标志着金山首次进 军Office市场。

  1996年1月,推出了国内第一套商业电脑游戏《中关村启示录》。

  1996年4月,发布全屏幕播放VCD的工具软件《金山影霸》。

  1997年3月,推出国产第一部RPG游戏《剑侠情缘》,成为迄今为止发行量最大的国产游戏。

  1997年5月,词典类工具《金山词霸I》上市。

  1997年9月,推出WPS97。

  1998年8月,金山重组,吸收联想集团投资。

  金山现任总经理雷军称自己1992年一进金山就有很强的危机感,但中国计算机市场对新技术的反应让当时一心想 做中国最优秀程序员的雷军大出意外。"相对于1994年,WPS的技术已经有些落后了,但是1994年,WPS照样卖 得很好。我想不通,但市场是明摆着的事实,这个事实让我们产生了一个感觉,就是中国计算机应用和市场要远远滞后于国际 市场。"

  盘古局势判断失误

  既然没有生存和竞争的压力,Word5.0虽然不错,但那似乎是遥远的事,仿佛可以不管,在这种形势下,好像 可以沉着"应战"。

  所以,金山在1993年不紧不慢地制定出了一个名为"盘古"的计划,这个计划庞大到了不仅要做Office和 微软竞争,而且,还要做金山皓月同当时名噪一时的中文之星竞争。金山的Windows中文平台命名"皓月"意在传达" 皓月当空,众星捧月"的霸气。

  之所以要做金山皓月,是因为金山当时对中文之星在1993年大出风头的局势心里有些难受。DOS上SPDOS 虽然不是最好的,但SPDOS市场份额最大,金山怎么能够允许在DOS向Windows转化过程中,让后辈的中文之星 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金山当时是中国通用软件的老大,为了老大的面子,金山也定要做一个金山皓月和中文之星较量一番。

  金山之所以敢分出精力来和中文之星"斗法",最主要的原因是,求伯君虽然承认Word5.0有新意,但并没有 觉得它好上了天去。再说当时的微机普遍处于286、386,2兆或4兆内存档次,运行Word5.0很慢。Word对 WPS现实的威胁,求伯君怎么看也看不出来。

  金山老牌核心程序员章立新回想盘古计划时说:"做盘古并没有太想着和微软竞争,当初只是认为国内字处理过去一 直都用WPS,所以,在Windows上就应该有一个WPS;当时国内用Excel的人不多,但我们觉得金山有义务推 出一个电子表格;SPDOS是DOS上最主要的中文平台,总不能让它在Windows上断了吧,所以做了金山皓月。"

  尽管章立新他们没怎么想着要和微软竞争,但这种思路所形成的实际战略部署却是:用金山皓月打中文之星,用WP S和双诚电子表格对抗微软Office。

  金山是一个追求卓越的公司,求伯君是中国第一程序员。技术出身和胆略决定了求伯君不会在技术上固步自封,这界 定了金山不可能像巨人、2.13、王码汉卡那样昙花一现,迅速完成DOS上的光荣使命后,主动退出历史舞台。

  求伯君是将金山汉卡的成功作为自己和金山公司起飞的起点,雷军一帮人也是怀着做第二个求伯君的理想才来到了金 山,因此,他们不可能犯保守的错误,但他们犯了错误地估计自己实力的错误。

  尽管受求伯君成功鼓舞,金山当时集中了中国一大批最出色的程序员开发盘古,尽管当时金山汉卡经营状况良好,有 足够的财力支持盘古的开发,但是,盘古还是迟迟不能开发出来,发布日期一推再推。今天,求伯君坦然承认当时"对Win dows开发估计不足,对盘古开发量估计不足"。

  这一仗败得很惨

  盘古计划最致命的失误在于WPS在整个计划中的地位没有被突出出来,它只是盘古众多组件中的一个而已。

  当时有两个组在做Windows版的WPS,一个组的任务是沿着DOS版WPS的设计思路将WPS简单移植到 Windows上;另外,还有一个组模仿Word做全新的WPS,模仿Word的这个组因为速度比较慢,后来被解散了 。求伯君当时的主要精力仍放在继续升级DOS版WPS上,以满足当时市场的需求。

  经过1993、1994、1995三年,盘古总算做了出来,金山对自己呕心沥血做出的盘古寄予了厚望,一口气 打出了400万元的广告。

  新闻发布会开了,广告做了,金山的程序精英们开始期待成功,期待着成为第二个求伯君,但他们左等右等,没等到 任何反应。

  废寝忘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出的产品竟然没人理睬,程序员们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金山的开发队伍一下子 就散了,很多人伤心地离开了金山,很多人发誓此生再也不写程序……

  章立新当时的切肤之痛是"心血全白费了"。金山资深程序员沈家正认为,盘古做得还是不错的,"国内直到现在都 没有一个像样的电子表,盘古双诚电子表当时就做得不错。盘古的失败和金山当时不会做市场也有很大关系。"

  回想那段最难过的日子,雷军称:"也没什么可遗憾的,就像现在方正出了很多问题一样,如果金山那次对了,下次 还会犯很多错误。犯错误是必然的,只不过是在哪个阶段犯错误而已。不犯一次错误,我们真的不了解什么叫市场,什么叫渠 道,真的不知道怎么提高产品竞争力。企业在其发展的道路上不可能缺课,所缺的任何一堂课最终都要补上。"

  败在"所见即所得"

  盘古将不该做的全做了,惟独最该做的"所见即所得"没做。"所见即所得"是新一代文字处理器最关键的技术,指 的是"屏幕编辑的结果就是最终打印的结果"。

  金山公司在1992年开发的SPT曾经在DOS上试图完成这个突破,SPT1.0实现了图文混排功能,但文字 输入SPT后变成了图形,不能再进行编辑,所以,SPT打包到WPS里面一直没能引起多少人的注意,是一个失败的产品 。1993年8月上市的SPT NT1.0可以实现文字编辑了,但操作起来很麻烦,也没有多少人用。金山从来都没有尝 试过"所见即所得"的甜头。

  金山做SPT不是要和微软竞争,而是要和当时能"所见即所得"的巨人汉卡和WordPerfect竞争。尽管 巨人汉卡、WordPerfect有"所见即所得"功能,但中国用户似乎不太接受这种编辑方式,大家用得最多的还是字 符方式的WPS。这些信息都对金山不太重视"所见即所得"产生了重要作用。

  所以,尽管章立新做过能"所见即所得"SPT,也是Windows版WPS的负责人,但SPT和其他"所见即 所得"字处理在中国市场的遭遇使他认定:Windows刚刚进入中国,很多人应该还不太习惯"所见即所得"方式,用户 应该还是比较习惯比较简捷的界面。因此"我们当时的指导思想是如何让DOS上的WPS用户马上就能在Windows上 用上WPS,先将用户带到Windows上再说。"章立新相信当时如果集中精力做"所见即所得"完全可以做到,因为" SPT如果在Windows上开发要容易多了。"

  DOS下实现"所见即所得"有一些技术难题:一是内存限制,DOS只能直接管理640K内存;二是屏幕和打印 机管理复杂,要做到"所见即所得",字处理软件必须自己写各种显示卡和打印机的驱动程序,相当于要做一个小型操作系统 。

  转到了Windows上,这些技术难题都不存在了,Windows将内存、显示卡、打印机管理的活全干了。但 WPS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竟然没有抓住时机实现"所见即所得"。

  求伯君解释当时没有做到"所见即所得"的原因是,在WPS原有的机制上不可能做到"所见即所得",而当时又不 想改WPS原有机制。"这就好比盖大楼,地基没打好,就不能盖高楼,要盖高楼就必须将原来的楼推倒,重新打地基。"

  现在负责WPS2000开发的金山研发部总经理董波当时负责盘古WPS的模拟显示工作。谈及这个问题,董波说 :"那会儿我没有考虑到这个,公司安排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当时公司要求界面和功能都要100%和DOS版WPS兼 容。Windows版WPS和DOS版惟一的不同只表现在DOS版是求伯君用汇编写的,而Windows版是我们用C 写的,而在总体设计上完全继承了原来的思路。"

  求伯君对这种做法的解释是:开发盘古的时候,WPS仍然占据字处理主流市场,当时,也没多想怎样和Word对 抗,没有把它作为主要竞争对手对待。Word5.0根本没在中国流行起来。下决心做盘古WPS只是因为觉得转向Win dows是未来的大方向。

  求伯君为盘古WPS没能及时做到"所见即所得"提供的客观原因是:微软在开发Windows的过程中,就在着 手做Word的"所见即所得"功能,其他公司只能在Windows上市以后才能着手做。"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公司拿到W indows以后,还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

  今天看Windows编程并不是太难,但是在1993年中国大多数程序员经常考虑和探讨的问题尚集中在深入D OS编程方面,当时能用C,对于使惯了汇编的中国老一辈程序员来说,就算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以董波为例,他1993年 进金山是因为他懂C,不是因为他熟悉Windows编程。

  在1993年已经是程序高手的雷军认为,"'所见即所得'不是做不到,也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而是指导方向出 了问题。金山当时二三十个高级程序员如果都做WPS,早就可以做到'所见即所得'了,但是我们的力量太分散,我觉得我 们错过了很多个时机。"雷军当时在做和Excel竞争的金山双诚电子表格。

  雷军的解释比较能够让人接受。因为,方正最早的报纸排版系统NPM在1988年就做到DOS下的"所见即所得" ,Windows下的维思也在1992年做到了"所见即所得"。据此,可以认为,当时国


 相关链接
宋朝弟变了(2000/12/12 10:45)
《中国.com》连载:致谢(2000/11/28 15:41)
《中国.com》连载:后记(2000/11/28 15:40)
《中国.com》连载:Internet也是我们的(2000/11/28 15:37)
相关专栏:刘韧专栏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