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全史上网查 信息化圆梦“地方志 ”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24日 09:41 互联网周刊 | ||
地方志是中国特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古人云:“在国为史,在方为志。”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是全面、系统、准确记载一个地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自然到社会,从政治到经济,从历史到现实,从人物到风貌的社会大观的百科全书。 如何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地方志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加大地方志的宣传力度,使地方志真正成为当代社会的公利之物,而不是少数人的鉴赏品,真正为经济建设 回顾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艰难历程,我们圆梦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政网”的帮助。 一、调结构 曾记得,当初地方志上“党政网”,我们连什么是网页,网站怎样建设都不懂。既缺少人才,又缺少资金和技术。当我们把上“党政网”的想法向“党政网”的领导汇报后,网管处的领导二话没说,立即给予了莫大的帮助和支持。专门派出技术人员到志编委,多次同我们一起商量、研究,帮助我们研制数据库软件,设计网页,登录信息,开辟地方志“党政网”站;当我们在技术上遇到困难,网管处的技术人员三番五次到编委会来帮助我们排忧解难;当我们对网页有新的设想,网管处又让技术人员不厌其烦地听我们介绍,帮助我们修改完善;等等。“党政网”的开通,使地方志人圆了信息化的第一个梦想,地方志的工作结构从此开始向数字化、数据库建设转变。这不仅是地方志工作向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进行的有益探索,而且也是我国传统的修志模式和工作结构巨大转折,从而把史志工作由传统的十几年、几十年修一部志书的办法引向了建立基础资料体系的新领域。 自地方志与“党政网”联通后,在省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我们又先后争取财政支持,建起了机关内部的局域网,与有关公司合作,开通了以宣传和介绍地方志为主要特色的地方志互联网站——“四川资源网”(网址:WWW.scdfz.org)。使地方志信息化在较短的时间里初步完成了数据库、党政网、互联网、局域网等三网一库的建设,顺利实现了工作结构调整。地方志信息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地方志人实现了一个新的梦想。 二、建网络 建设全省地方志广域网是地方志人的又一个信息化梦想。随着地方志与“党政网”联系的日益紧密,“党政网”为我们建设全省方志系统网络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网络建设平台和依托。在“党政网”的帮助和支持下,我们共同勾划地方志信息化的远景蓝图,共同构筑地方志信息化的大厦。 省志编委是个穷单位,下面各市、州志办更是穷得叮当响。要想把信息化建设从省志编委向全省地方志办公室推进,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工作中,我们紧紧依托“党政网”建设全省地方志信息网络系统,充分利用“党政网”资源最大限度的节省每一个铜板。一年来,“党政网”先后同我们一起下发了两个相关文件,帮助各地志办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同时,为帮助我们这些“穷哥们”克服经费、技术上的困难,加快信息网络化建设,“党政网”网管处同志还同我们一起深入乐山、宜宾、绵阳、德阳等市亲自找当地网管中心的负责同志,协调各方关系,充分利用“党政网”现有的技术和设备资源,帮助志办解决线路、服务器和网站建设技术等问题,指导志办加快网络建设。在“党政网”的帮助和支持下,宜宾、乐山、德阳等市志办很快开通了“党政网”,并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网页和网站,极大地推动了全省地方志网络建设。 三、变观念 “党政网”的开通,给地方志人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带来了很大冲击。过去,地方志人一上班,就坐在桌子边埋头看书写字,现在,一上班首先打开电脑,浏览当天文件和新闻。过去人们用笔杆写文章,一篇文章写了改,改了抄,修修改改要许多遍,现在几乎人人都学会了使用电脑,一篇文章很快就出来了,修改起来也十分方便。更大的变化是人的思想观念。“党政网”上大量的信息使地方志人接触到了地方志以外事物。它,不仅加强了方志人与外界的沟通和联系,而且也开阔了方志人的视野。“党政网”正帮助我们完成提高方志人素质的大梦。 今天,回顾已经走过的艰辛,看到这一台台现代化办公设备和已经数字化了的大量数据,既令人感慨,又令人激动!可以说,是“党政网”帮助方志人的梦想成真!是“党政网”给地方志插上了腾飞的双翅!(计算机世界西南版)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