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延东
编者按:在ERP已被广为接受的今天,各类媒体上都充斥着ERP实施的“成功案例”,而关于失败的报道却隐而不现,这就好像是遮羞布一样,掩盖了某些事实。本文就深入剖析了三则ERP的失败案例,希望读者能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引言:有的人读书,每读至有所思、有所悟时,喜欢将感悟写在页边上。今天正在开展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可谓是一篇大文章,对于每一位参与者、关注者,都有许多值得去研究的问题。笔者不敢自以为对企业信息化有多么深刻的认识,于是把一些思考写在了它的边上,和大家一起探讨。
不可不读的三篇ERP失败案例的故事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ERP开始风行国内,引发了新一轮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高潮。ERP就象一颗令人热羡的人参果,体制强壮的人希望吃了能够更加强壮,身患疾病的人希望吃了能够摆脱病魔。然而ERP的高风险性与高失败率一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至今到处仍然流传着关于ERP失败的各种说法。
--传统管理体制下的企业成功实施ERP的概率几乎为0;
--我国企业过去20年的投资据说有80个亿,但是ERP实施成功的企业只有20%,取得效益很少,投资打了水漂……
--有专家称,已实施的ERP“三分之一能用、三分之一失败、三分之一修改后能用”,有的则称已实施的1000家企业中大多数失败。
这些令人心寒的说法使不少准备实施ERP系统的企业产生了怀疑和信心上的打击,甚至因噎废食而打消了上ERP的念头。关于ERP系统技术方面的文章,我们看到不少,但是我们更应注意到还有一个技术因素之外的关键之关键的问题不容忽视。读了以下三个故事,或许我们会从中找到答案。
故事一《ERP变局--哈药1000万计划的悔与梦》
批注:“祸端自是君王起,倾国何须怨玉环”,这是清朝赵长令评安史之乱的诗句,觉得用来比喻哈药ERP项目的失败,倒也贴切。
一谈到ERP的失败,人们往往会认为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殊不知技术以外的问题更是错综复杂,非局外人所能理解。哈药的失败是软件没选对吗?显然不是。Oracle ERP在国际上是被公认为优秀的成熟软件,已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可以佐证。真正的原因是由于实施服务方利玛公司缺乏Oracle产品的实施经验而使项目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并且最终因其人事变动而使整个项目被迫彻底停顿下来。但是,令人不解和耐人寻味的是,在项目公开招标时,为什么汉普、汉得等的一些熟悉Oracle产品的老牌咨询服务公司竞未能入局,而缺乏Oracle产品实施经验的利玛公司却能独占鳌头呢?究其原因,不是决策层对事物的准确判断出了问题,就是因为其中存在不便明说的东西。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说是据利玛公司的一位高层经理透露,为了拿到项目,曾通过关系找省上某高层领导批过条子。
哈药虽然选择了缺乏Oracle产品实施经验的利玛公司,但是利玛在业界毕竟也是实力相当不错并且拥有自己的ERP产品的软件公司,早年有一句传遍大江南北的话,叫“北有利玛,南有启明”,利玛很早就涉足ERP领域,知名度还是很高的,而且在项目的实施服务过程中是尽了全力的,只是因为利玛的偶然事件才导致了项目的终止。作为题外话,令人惋惜的是,利玛何以至此呢?利玛一方面拥有自己的ERP产品,另一方面又作代理Oracle ERP,在哈药的第一阶段的ERP软件招标中,利玛自己的软件没有竞争过Oracle,但是在哈药第二阶段软件实施的招标中,利玛以Oracle软件的实施服务代理商的身份,成为了哈药的软件实施的中标者,但它又不是很熟悉Oracle产品,所以栽了跟头。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中国的ERP厂商究竟怎样在能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相比哈药选择利玛而言,国内有的企业所选择的厂商,就连起码的资质都没有,说白了就是“皮包”公司。这样的项目还没有开始,我们就已经看到了它的失败。
其实,有时候想想,企业领导作出一项决策考虑的更多的可能是技术以外的因素,所谓决策其实就是对一种力量的放弃和对另一种力量的妥协,那么是放弃技术妥协政治,抑或放弃政治妥协技术,这显然已超出了信息化的技术层面。
故事二《千万元工程的陨落:ERP实施亲历记》
批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宋朝王安石的诗句,送与《千万元工程的陨落:ERP实施亲历记》的作者柳松并不为过。
ERP失败的根源在哪里?在那么多盘根错节的问题中,作者柳松站在一定的高度,通过亲实施ERP的亲身经历,对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领导观念滞后,各种利益冲突,大家漠然视之,管理机制落后,人才严重匮乏,深切的认识和切肤之痛使作者以一个有识之士的高度责任心和良知,痛心而愤慨的指出,“在传统管理体制下的企业成功实施ERP的概率几乎为0,企业官员的腐败与学术界的腐败同流合污使即便是邓小平亲批的863计划也成了唐僧肉。”
故事三《阿D手记》
批注:“投笔掷书长太息,浪得纸上空谈兵。惜我三尺信息策,拔剑四顾志难伸”,这是拙诗中的两句,送与阿D以表知音。
阿D这个人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既精通业务管理又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中我们紧缺的就是这样的人才。但是为什么阿D的单位并没有留住阿D,这不得不使我们回归到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上,企业如何用好人才、启用人才、留住人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留住了人才就留住了希望,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但是,对于传统企业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旧机制下陈腐的用人机制严重的阻碍了人才的脱颖而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百里奚既然是个人才,为什么在虞国的时候,不能辅佐虞国富强而最终走向灭亡之路;但是到了秦国,却能辅佐秦国成就了霸业。这并不是百里奚在虞国缺少智慧而到了秦国就足智多谋,关键是当局者用不用百里奚的才能、听不听百里奚的主张的问题。所以摆在千里马面前只有两条路,不是老死马槽无人问,就是赶快跳槽尽其能。
阿D的离去并不是阿D不满单位的待遇,而是因为其自身价值无法实现。真正的人才所追求的并不仅仅以物质报酬为其惟一目标,更重要的是在成就一番事业中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的“士为知己者用”正是中国自古以来读书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标。
阿D的离去,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索。但愿今天仍然在传统企业中的无数个阿D能够找到自己最终的归宿。
以上的三个故事可以看出,企业信息化必须与企业建立透明的监督约束机制、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科学的权力制衡机制、有效的人才机制等工作结合起来,否则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不可不学的一个讲话和一个文件
一个讲话:吴邦国在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联合举办的“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大会”上的讲话《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带动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
批注:学了吴邦国副总理的讲话,不仅可以看出国家对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决心和力度,更能看到国家对企业信息化中存在问题的清醒认识和所采取的科学有效的对策。这说明政府对此是下了一番真功夫的。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信息化要担负两方面的重任,一曰治病,即堵塞管理漏洞,防止“暗箱操作”,杜绝财务假帐,透明管理流程;二是强身,即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迎接入世挑战,提高竞争能力。
要使信息化建设向健康的轨道发展,首先关键在于领导,尤其是一把手要作明白人,要亲自参与,身体力行;其次在于用好人才,要知人善用,唯才是举,破格启用和培养一批既精通业务管理又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领会并贯彻落实吴邦国副总理的讲话精神,我们的企业信息化工作何愁不能取成功呢?
一个文件:国经贸企改[2002]123号《关于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指导意见》
批注:此文件是联想现场会的延续,与吴邦国副总理的讲话一脉相承。三十条意见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必要性、深刻内涵、存在问题、实施策略等方面,作了精辟阐述,可谓面面俱到,对正在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向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