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 | 新浪首页 
爱问(iAsk.com)
    对于2007年3月1日之后美国对进口电视征收专利费一事,业内对中国彩电的处境纷纷以技术缺乏论来进行批判。“不掌握核心技术”这已经成为国产彩电的代名词,而且所有的市场失误都会被回归到这个点上来。这样简单的给美国专利事件定论,对中国电视企业来说有些“冤枉”。

技术上突围成为彩电厂商首选

    厂商们各出奇招:海信发布高清数字视频处理芯片-“hiview信芯”;长虹推出“虹芯一号”;厦华曾推出“炎黄一号”芯片;创维开发了“V12数字引擎”,夏新主推“双核芯”……

 事件起由:中国彩电再遇专利门
    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对外公开的消息称,依据FCC的法规进程,2007年3月1日之后,在美国国内销售的所有电视机,都必须是数字电视 ,而且都要符合ATSC(先进电视制式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技术规范。进口电视要符合标准,就必须向那些拥有专利的企业缴纳专利费。此外,在欧洲,类似于美国ATSC标准的DVB-T标准,也伸出了面向中国彩电企业的收费之手。[评论] 
反复遭遇专利外患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和2004年的反倾销相比,这次中国彩电企业遭遇的风险显然要大很多,如果说2004年的反倾销只是让中国彩电企业丢掉了美国的CRT电视市场,那么,2007年3月1日之后的专利费壁垒将让中国彩电企业失去整个彩电市场,无论CRT还是平板。
    可能中国彩电企业的规模比DVD产业要大得多,市场地位要高于DVD产业,在这次专利大棒的侵袭下,能够通过结盟或者申请国家援助的方式暂时渡过难关。但是“美国数字电视专利费”事件完全应该为中国彩电企业敲响知识产权的警钟。

彩电业如何规避专利费走出国门

 争鸣:彩电专利费的是与非
    无处可逃的结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视电声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全恩说,“有些专利技术很难绕过去”。如果彩电企业因为专利收费问题退出某个市场,就相当于给自己关门。即使退缩到国内,国外企业同样也可以通过在中国申请专利达到收费的目的。知识产权界专家介绍,围绕专利的交费与收费,其实是一个国际通行规则,也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国际上很多大企业不仅是专利费用的收取者,同时也要向别人交纳专利费。
    疑被外企设下专利陷阱:欧美市场对中国家电企业的抵制和限制不会取消,因为中国的低生产成本优势对欧美本土家电企业产生了冲击,他们本能地要保护自己。国内彩电商纷纷表示,彩电行业的专利纠纷由来已久,如果国外企业的专利收费是合理合法的,国内家电企业还是应当遵循WTO的相关规定执行专利费的相关要求。但被某些外资企业设下专利陷阱已不是新鲜的事,如果这个国外企业刻意设下的贸易壁垒甚至陷阱,国内的企业一定要在行业协会的组织下据理力争。
    不接受30美元单台要价: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十多家数字电视外国专利权人“上门”向中国彩电企业宣称相关专利费的收取要求。有权威部门统计,如果按照ATSC对韩国(电视)的收费标准(每台数字电视20-30美元)计算,中国彩电企业因专利授权,每年将不得不支出大约10亿美元的费用。按照彩电行业乐观的估计,全年也只有30亿元人民币的利润(折合不到4亿美元)。因此目前中国彩电业的基调是并不打算接受每台出口电视20~30美元的专利费要价,这也是应对的集体诉求。
    技术差距无几: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认为,电视机、特别是平板电视的核心部件有两大部分,一个是显示屏,一个是核心IC线路板,属于“技术、资金”双密集领域,即便实力如日韩企业,也难以独家承担,都需要对外采购。这是彩电生产厂家相互之间技术拉不开的重要原因。至于说“价格战”,更非日韩企业所长。在“技术差距拉不开,价格战打不起”的情况下,国内企业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

  小调查


对于此次专利费事件您怎么看?
彩电行业非常混乱
其实没什么
不是很关心

您觉得专利费问题会影响彩电业的整体形象吗?

不会
很正常的事情

如何应对彩电专利费

    1.减少价格战占据国内市场:

  立足国内市场减少价格战,从而丰富知识产权方面的积累,在技术上获得突破。采取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占据中国国内市场这是目前当务之急。

    2.政府力量支援不可少:

    除了巩固国内市场外,还应该请求政府力量的支援,面对外资恶性的霸权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从而给企业发展提供机会。

    3.成立专利合资公司是最现实途径:

  中国13家彩电企业正在共同注册1家合资公司,以此与海外专利人谈判,这可能是应对欧美专利危局的一条最现实的途径。

策划制作:新浪科技 吴振宇 李倩 (01062675364)   日期:2006.12.12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6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