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不必购买GE白电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8日 08:59  中国经营报

  作者:夸父企业管理咨询机构首席顾问刘步尘

  海尔正处于临门一脚的临界状态,一脚在世界名牌的门里,一脚在门外。

  海尔现在要培育高利润产品,这样的调整再坚持两年,海尔就能跨入国际知名品牌的同一级别。这个时候去竞购GE白电,在原本稳健的道路上平添变数。无论是从美国的家电业发展现状,还是从有无可能收购,这两方面都能找到海尔不必竞购GE白电业务的诸多理由。

  理由一:并购风险与企业现实需要

  实际上,海尔并购GE家电的可能极小,这里的原因至少包含以下三点。

  第一是资金问题,即海尔用于并购的资金从哪里来。以保守计算,最低也要50亿美元,这无疑是个相当现实的问题。

  2005年海尔提出并购美泰时,十多亿美元的收购都没有拿出来;现在,50多亿美元的并购岂非难度更大?

  退一步说,即便现在的并购资金并不存在问题,可以通过股市及财务战略合作伙伴筹措,那么,海尔拿下GE白电业务后怎么办?

  在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中,TCL并购汤姆逊,这么多年来,可以说打分不及格,并不成功;并购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但并购之后的整合是特别难的。

  在医学上,有一种“溶血反应”。就是说,新输入体内的血液,如果和原有的血型不合,就会导致血液的凝固,并进而导致生命个体的死亡。同样道理,收购失败,往往是文化整合上的难度。联想十多亿美元并购IBM,算相对成功,但要看到,联想的整合能力要远强于海尔,也就是说,海尔的并购金额更高,整合难度更大,风险更高。

  再次,即便前述两点问题都不存在,海尔有无必要并购GE白电?从海尔未来发展的现实来看,个人认为,无此必要。

  目前,海尔正在进入整顿期。2005年底时,海尔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060亿元;而2007年底,海尔的收入不过1180亿元。由此判定海尔进入缓慢发展期,并无不妥。

  张瑞敏曾在不同场合说过两句话,也完全可以验证海尔进行调整发展的深刻内因。其一是,海尔白电出身,家底薄、专利少、利润率低、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从创新能力上与索尼、三星等大品牌的差距还很远;其二就是海尔的品牌目前仍然处于从中国名牌向世界名牌的跨越中,这跟其产品的创新能力直接相关。

  确实,海尔的小冰箱业务在美国极其成功;但也要看到,美国市场上,仍然是以大冰箱为主,小冰箱的市场份额本身较小,所以海尔还是成长型的品牌,而非与伊莱克斯、西门子等大品牌同起同坐。

  同样,从海尔广告投放的力度来看,海尔要成为世界性知名品牌的努力也一直从未放弃。在国外,我们常常可以在莫斯科、日本银座等地方看到海尔的广告,这其实也是在为培育世界性的知名品牌做着不懈努力。

  杨绵绵在今年两会期间曾经接受媒体采访,认为海尔过去是重数量,现在要培育高利润产品,要在产品档次和技术专利上下工夫。过去,海尔跑得快,但打下来的根据地因为利润率不高,基础没打好,得到多,失去也容易。

  理由二:技术无突破与家电业迁移规律

  从家电业的整个发展趋势来看,美国正在退出这个制造领域。

  全球范围来看,家电产业的布局和转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家电业的制造中心是在美国,包括惠而浦、GE、美泰等知名品牌纷纷崛起;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美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日本开始成为全球知名的家电制造大国,索尼、松下等品牌蜚声世界;等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国的崛起,家电业制造的中心进一步转移到了我国。

  家电业的制造中心之所以会进行如上转移,跟这个行业的产业属性分不开。在家电业的众多产品中,除了电视机的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突破外,其他像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技术升级。与电视机从显像管发射技术到点阵扫描技术的巨大变革不同,白电领域的冰箱虽然实现了从有氟到无氟,但其制冷机能没有改变;空调即便出现了变频,但只是不同温度下运行功率的不同和自动调节;洗衣机曾出现了不需要加洗衣粉的技术,但实际是厂商在出厂时预先置入浓缩液,三四年后,还是要重新加入浓缩液。

  从这个角度说,家电业整体上属于技术附加值不高、更依赖劳动力成本的行业。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随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家电制造业往往开始迁移出这个国家的转移规律,因为新迁入的国家,必定是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目前,我国也正在逐步向外推出一些家电制造领域。2005年,LG将曾布局于国内的微波炉生产转移到了菲律宾,其他一些家电制造业开始向越南、印度等快速成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我们知道,日本、韩国等大部分家电制造企业的生产也都在我国进行。因此,GE的白电业务行将出售,不是GE经营不下去了,而是要实现转移的规律使然。2005年,海尔曾试图收购美泰,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美泰作为美国第四大家电巨头,其要出售的内在原因,同GE今日的卖出,反映的都是同样的内在规律。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美国最大的家电巨头惠而浦,基本没有在国内生产制造。但要看到,在惠而浦最为丰厚的主营业务之一——彩电上,2007年4月,美国对所有来自我国的进口电视征收了高专利费、关税,这导致了我国去年出口美国的电视机遽降,实际上变相为惠而浦等巨头保留了制造利润。

  理由三:TCL前车之鉴

  当家电企业的技术研发没有根本性、革命性重大创新突破时,家电企业和行业的格局很难改变。以电视为例,在平板技术出现以前,长虹、康佳、创维、TCL都是比较领先的品牌;但因为平板技术的突破性变革,抓住这一机遇的海信,迅速成了国内彩电的领军企业,抓住了平板带来的转移机会。

  而海尔所一直倡导的“信息家电”,目前看,还是更多停留在描述阶段,而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提前启动家里的空调预冷或预热、通过电视上网、通过电脑看电视,未来的信息或网络家电果真如此吗?我不太赞同,但有一个可以肯定,未来的家电会越来越专业化和精细化,这个趋势没问题。

  TCL早年曾推出能上网的电视,但市场反应并不积极。这个一方面可能跟当时的宽带接入等硬环境有关,但电视上网的不专业、不方便,恐怕是更为重要的内因。当然,从营销战略上说,作为概念和未来方向,提前布局“信息家电”,并不会错。

  由此,在没有获得突破性的技术变革创新之前,即便是参考TCL并购汤姆逊的前者之鉴,我们也至少可以得到四点教训。

  即将收购的产业是否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技术是首要标准,如果不是,即便收购价格再便宜,也不能要。2003年,TCL并购汤姆逊时,收购价格低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李东生认为汤姆逊的CRT技术还能有数年的发展时间,没有预料到更先进的平板技术说来就来了,十分迅猛。

  其次,收购需量力而行。TCL之所以会陷入后来的困局,就是因为心太大,既并购了阿尔卡特,又并购了汤姆逊,这两个包袱,哪个都不轻。

  再次,企业并购时,要考虑自己的国际化人才准备是否到位了。在并购汤姆逊之前,TCL团队的人才基本都是土生土长起来的,是以国内市场为主,对国际管理所知甚少;因此,并购之后,就会发现自己根本管理不了。

  最后,还要对企业彻底摸清楚,对被并购企业的市场进行有效清晰的透彻调查。TCL在并购汤姆逊之后才发现,汤姆逊所有的CRT专利技术并没有继承过来,TCL每一步生产,都要继续向汤姆逊交纳专利费。京东方购买韩国的液晶面板生产线也是这样,无论是生产、管理人员的高额培训费,还是技术授权的专利费,都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成本,没有在并购中一步到位,尽量排除技术和专利瓶颈。

  (本报记者王永强整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