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珠三角FPD产业迅速崛起后发优势渐显(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6日 09:02 中国电子报
上游配套:围绕TN/STN-LCD布局 珠三角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TN/STN-LCD产业链,上中下游产品基本实现本土化。例如,在TN/STN面板和模块制造生产线设备方面,我国厂商已经有能力自主设计和组装,上游原材料除了液晶材料之外,其他关键原材料如ITO玻璃、背光模组、偏光片、彩色滤光片、驱动IC等,珠三角企业也都有能力生产。 在配套设备方面,经过多年来各方努力,我国已能生产部分LCD制造设备,从最初的玻璃切割机、偏光片切割机、灌晶机等单台设备,发展到可以生产成套的TN用清洗等前段设备和对摩擦线、板线等要求更高的设备。 ITO玻璃方面,珠三角地区已能完全实现本地配套,我国第一条用于LCD的ITO玻璃生产线是深圳南亚在1987年建成的。深圳南玻的ITO溅射镀膜设备、深圳豪威开发的TFT薄膜沉积设备、中导半导体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大型液晶显示屏检测设备等,不仅可以为ITO玻璃的生产进行本地化配套,也在出口供应日本的一些LCD企业。 偏光片方面,目前珠三角投入的厂商主要有深圳深纺乐凯,批量供应TN用偏光片和部分STN用偏光片。 TFT掩膜板方面,2007年11月深圳清溢的5代TFT用掩膜生产线的投产代表着我国洁净室设计和建造的最高水平。清溢公司目前在掩膜产品的产量和规模上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彩色LCD用的关键材料彩色滤光片方面,深圳莱宝和深圳南玻已开始批量生产,深圳比亚迪引入一条线用于自己配套。 TFT-LCD产业上游方面,信利每年的增长幅度都在40%左右,其2.5代TFT-LCD生产线生产的显示屏在手机市场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而且信利第二条TFT-LCD生产线也将在今年下半年上马。正在建设的还有投资约15亿美元的深超光电第5代TFT-LCD面板生产线。该线是国内第四条、广东省第一条5代TFT-LCD生产线,规划最大玻璃基板加工能力6万张/月,年产液晶显示面板(19英寸)800万块,投产后可实现10亿美元的年产值,并将填补华南地区没有中等尺寸面板生产线的空白。 产业整合:由下至上渗透 近日,康佳、TCL、海信等企业纷纷公布2008年第一季度财报。报告显示:除厦华亏损以外,海信、康佳、TCL等企业均实现赢利,而且业绩增长明显。专家指出,业绩增长主要因为电视机的价格相对稳定。此外,国内企业陆续建立模组生产线,提高了赢利空间。 例如,2007年9月,海信第一条年产50万片液晶电视模组的生产线在青岛建成投产,同月,海信投资3000万元设在佛山顺德的华南平板生产基地落成,可年产平板电视100万台。该基地与佛山南海的奇美液晶模组项目相邻,显示出两者的“亲密”关系。 奇美是全球第四大液晶面板供应商,2006年它布局南海,次年10月,南海奇美正式投产,今年其产能将达到1000万片液晶模组,目前二期已开工,2009年年底可月产200万片。南海奇美在选择整机配套厂时,TCL与海信的呼声都很高,但后来海信把配套厂率先放在顺德,TCL与奇美便“擦肩而过”。 2007年10月10日,韩国三星电子LCD业务总裁李湘浣等一行访问TCL,双方就液晶面板供应等合作事宜进行了协商。今年3月,TCL正式发布公告宣称其液晶模组项目的选址从佛山南海改为惠州。 此时,惠州刚好出台优惠政策,希望TCL回来投资。在液晶产业链的合纵连横中,TCL、三星和惠州地方政府走到了一起。 4月7日,创维投资参股LGD广州液晶模组工厂,成立联合研发公司,联手打造液晶模组与液晶电视整机一体化合作模式。2008年4月9日,LGD广州工厂正式投产,年内还将建3条生产线,预计今年年底月总产量可达150万片以上,其二期工程今年年中开建,并于2009年年初量产。到2010年年末,产能将达到4000万片/年。为了释放巨大的产能,LGD广州工厂自2006年8月奠基后便开始寻找合作伙伴,创维最早做出反应,2008年1月双方正式签约。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上游面板企业同样需要与产能相适应的订单推动规模的扩大。因此,有专家认为,LGD和三星具有较大的优势,LGD广州工厂的总产能规划是南海奇美的1倍,目前已吸引包括6家协作厂在内的配套厂,以及创维、瑞仪光电等企业在内的产业链,一个上中下游配套齐全的平板显示产业研发制造基地即将形成。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