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光荣之路 CRT产业地位仍不可撼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7日 16:53  中国电子报

  本报记者左延鹊 实习记者 陈春丽

  从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到今天“大屏幕、全高清”CRT产品仍然走俏市场,50年来中国电视制造产业发展历程充满艰辛、享尽历练,今天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彩电制造大国的地位,CRT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电子行业发展最为成熟,最为成功的一个行业。即便是在平板电视迅猛发展的今天,CRT退市说仍为时甚早。

  50年代从无到有的自强之路

  1958年5月18日,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参照前苏联旗帜牌14英寸电子管电视机,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批黑白电视机。不久由上海广播器材厂参照苏联红宝石牌电子管式14英寸黑白电视机,也试制成功14英寸黑白电视机,开创了我国电视机的生产史。

  上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的电视彩色化带来了“第2次浪潮”。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天津通信广播电视厂诞生,从此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序幕。当时影像的彩色化与CRT的彩色化几乎同时发展,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彩色电视(采用PAL制),全套设备由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电视设备厂生产,10月1日转入正式播出。

  由于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当时电视机一些关键的元器件仍然需要大量进口,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一时期美国、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非常关注此事,1977年4月,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批准引进彩色显象管成套技术,定名为“咸阳彩色显象管工程”,并于1978年8月成立中国第一家彩色显像管生产企业――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即现在的咸阳彩虹集团)。也同样在1978年1月和7月,国家计委和四机部先后组织了两批人员到日本考察彩色电视机及其配套元器件的生产技术。通过考察一致认为生产现代彩色电视机不仅要引进彩色显象管和集成电路生产技术,而且要引进电视机整机、新型元器件、专用元器件和若干种通用元器件的生产技术,使中国彩电制造驶入了快车道。

  八十年代电子产业“命系彩电”

  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这期间我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并很快形成规模。到1987年,我国电视机产量已达1934万台,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1985-1993年,中国彩电市场实现了大规模从黑白电视替换到彩色电视的升级换代。

  这其中特别不能忘记的是,1984年2月,在原电子工业厅局长会议上提出“打基础、上水平、抓质量、求效率、翻三番、超十年”的十八字方针。为了发展我国彩电工业,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在引进彩色电视机生产线的基础上,我国实施了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该项工程引进为彩电配套的电子元器件生产线共286条,改变了我国主要依靠散件组装彩电的状况,国产化水平达到了95%以上。从进口“替代型”进入创新的阶段,逐步走上了自主发展的轨道。

  据测算,当时一年可节约外汇135亿美元,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活跃了市场,保证了供给,回笼了货币。带动了元器件的升级换代,我国自己生产的彩电从整体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已接近八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对电子工业走向集约化大生产,建立以CRT彩电整机为主体、配套元器件为支撑、品种规格齐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具有一定规模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传统CRT电视产业链条除核心芯片外立足国内),成为全球彩电产品加工、制造基地。这一时期涌现出长虹、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当时彩电产值占电子工业比重高达56%。为电子工业实现第一次腾飞做出了贡献,荣获产业“命系彩电”的誉称。

  可以说,从1977年至今,CRT产业经过近30年的持续发展,我国的CRT产业已成长为一个配套完善的产业群。据了解,CRT电视最重要的部件——彩色显像管,2004年在国内的生产企业多达8家,除咸阳彩虹和上海永新属国内生产企业外,长沙LG、南京华飞、北京松下、深圳三星SDI、深圳赛格日立、佛山汤姆逊等均属外资生产企业。这8大彩色显像管生产企业共拥有各类彩色显像管生产线44条,这些生产线的直接价值达500亿元,2004年各类彩色显像管生产总量达6500万只,彩色显像管行业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相关从业人员达10万余人,为彩管配套相关部件包括电子枪零件、偏转线圈及金属零部件;彩管玻壳、荫罩、荧光粉,产业规模可谓庞大。

 [1] [2] [下一页]

本文导航:
·50年光荣之路 CRT产业地位仍不可撼动
·50年光荣之路 CRT产业地位仍不可撼动(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