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家电业转型咋跃鸿沟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4日 10:48 人民网-市场报
2008年以来,国内物价水平总体走高,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再度引发了家电产品的涨价热潮。海尔、格力、美的、志高等家电企业负责人纷纷表态,将会提高产品售价,涨幅将在10%左右。还有更多的家电企业则表示将采取观望的态度和及时跟进的动作。来自国美、苏宁等连锁卖场方面的态度亦很明确。 我国家电市场总体需求仍然是供大于求,近几年来持续不断的价格上涨已经对市场和消费者造成不小的影响,再度涨价恐怕难以获得市场认可。同时,他们也将采取一系列手段来应对家电企业的涨价。 一方面是原材料成本上涨造成的企业经营成本上涨,企业不得不将涨价风险分散到终端销售环节,由消费者和市场一起来消化;另一方面则是市场和消费者需要相对稳定的产品价格体系,要求家电企业具备承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能力。造成这一问题的源头,是近年来家电业方兴未艾的价格战,导致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综合能力下滑。 笔者认为,价格战在为企业带来产能规模和市场份额之际,也让许多企业丧失了可持续创新与发展的后劲与动力。更为关键的是,价格战让许多国内家电企业在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过程中受到重重阻力,究竟应如何突围则充满变数。 价格持续下调 利弊参半 核心提示:价格战是把双刃剑。消费者享受了家电企业价格战带来的物美价廉的产品,一些企业却因价格战被淘汰出局,造成市场上众多家电产品的售后服务缺乏保障,产品质量稳定性令人担忧,更为关键的是,在国内企业凭借价格战自相残杀之际,外资企业却完成了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塑造、网络布局、产品创新等本土化改造,从而为中国对手设置了重重阻碍。 随着国内家电企业价格战的持续展开,越来越多的家电产品从奢侈品变身为普通消费品。彩电产品率先在国内实现了大面积普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彩电普及率甚至突破了200%以上。随后冰箱、洗衣机等产品也进入普及通道,从大中城市走向乡镇和农村。而空调的普及也在迅速展开,并将伴随着国家“家电下乡”政策的深化执行,面临新机遇。 随着家电产品的快速普及,产品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在价格战层出不穷的背后,是我国家电业的投资过热和发展无序。短期内,许多企业蜂拥而至家电领域,通过扩大产能、建立基地,寻求“规模化效益”的发展模式,最终只能不断通过降低产品价格的手段来刺激市场需求,造成家电市场“供大于求”局面。再者,由于家电领域的发展门槛低,一大批中小企业混迹其中,不乏一些投机取巧和短期谋利者,为了适应市场价格战,他们不惜以“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手段来降低产品成本,获取短期暴利,再度加剧了市场的价格恶战。 在价格战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大量的品牌被淘汰,仅在白色家电领域,在短短几年时间,受价格战影响而淘汰出局的企业就高达数百家之多。就在市场洗牌、企业出局之际,一些受惠于价格战的消费者,再度遭遇了价格战后遗症。 一些消费者购买的特价产品质量不稳定,经常出现问题。一些产品出现问题后却无没有企业提供服务和维修保障。此类问题表明价格战对市场良性发展、消费者实际需求均无益处。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