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外,一体机还内置了CAM卡(即解密模块),这些“大卡”需要向国微、大唐微电子等芯片企业购买,甚至还需要向深圳精博通科技这样的系统公司来购买数字移动电视接收前端模块(高频头)等,这又增加了数字电视一体机的成本。
据记者了解,目前,凌讯科技、上海高清、卓胜微等芯片商的地标芯片产品销量与2006年8月时的水平差别不大。有机顶盒厂商告诉记者,“这些芯片的成本占机顶盒销售价格的接近50%,而且厂商还需要购买两种以上的芯片,从目前来看这使得产品基本上没有市场。”
对于CAM卡和高频头的厂商来说,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我们目前90%的产品都销往国外。”国微电子有关人士表示,其曾尝试在国内与康佳、长虹等企业以及各地的广电运营商合作来推广地标产品,但是整体来看效果不好:一是缺乏高清地标节目;二是缺乏收费的盈利模式。
等待配套标准
一方面是彩电、机顶盒厂商的产品停在展览会和实验室里,一方面是芯片商、设备商的产品无人问津,显然整个地标产业链依然没有很好启动,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成本因素外,还有政策层面的因素,这成为地标产业这个“木桶上的两块短板”。事实上,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的真正量产还需要等待广电总局17套配套标准的出台。
2006年8月18日,由清华大学多载波方案、上海交大单载波方案和广科院的TIMI方案融合而来的“地标”正式成为国家强制性标准,然而该标准要想真正产业化还需要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播放等领域的17项配套标准的出台。
原定在2007年8月“地标”强制实施前出台的17项配套标准,由于缺乏可供测试的地标产品和设备,直到目前也只有6套标准进入公示阶段,这限制了地标产业链的全面启动。
据介绍,这17项标准主要涉及到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标准实施指南、系统测试方法、中间件技术规范、发射机及接收机的技术要求等各个方面,今年2月前已公布的6项标准依然是基础性标准和修订后的标准,围绕着终端接收和发射设备,以及频率规划、组网方面的11项标准依然没有出台,而且至少需要到今年6月才能完成。
这就意味着LG电子等厂商推出的数字电视一体机的一些传输和播放的技术参数可能会与未来公布的标准不一致,届时厂商不得不通过软件升级等进行改造。
此外,由于各地广电部门最终采取的传输模式可能是不一样的,如湖南、上海采取上海高清的单载波模式,其他地方采取凌讯科技的多载波技术,这还需要终端产品具备全模式的能力。
本文导航: | ||
·骑墙“地标”难倒彩电厂商 |
·骑墙“地标”难倒彩电厂商(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