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由“正”转“侧” 平板超薄大行其道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5日 09:20 中国电子报
作者:母晓洁 平板刮起超薄风 2008年CES上,超薄平板产品大致有三个品类:等离子、液晶和新兴的OLED电视。 在等离子方面,先锋、松下、日立不约而同都推出了50英寸超薄产品,不过最薄之处的厚度不同,先锋以9mm的厚度称霸全场,松下的厚度为24.7mm,而日立的厚度为35mm。 在液晶方面,夏普、三星、日立和JVC都展示了不同尺寸的超薄产品。其中,夏普展示的是65英寸厚度为20mm的液晶电视。夏普去年10月展示的20mm液晶电视曾引起业界高度关注,当时的尺寸是52英寸,这次在厚度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了画面尺寸的升级。 三星52英寸超薄液晶电视的厚度为25.4mm;当其他厂商都在推大尺寸超薄液晶产品时,日立却转向了市场占主体的32英寸,其厚度为19mm;JVC同时推出了42英寸和46英寸两个尺寸的超薄产品,厚度均为39mm,尽管这一厚度略逊于其他厂商的产品,但这两款产品应该是上市最早的超薄液晶电视,JVC相关负责人称,这两款超薄产品将于今年夏天上市(其他厂商宣布超薄产品量产时间都在2009年以后)。 OLED电视是新兴的平板电视产品,以超薄的特性、高品质的画面备受业界关注。此次2008年CES展示的OLED产品以索尼为主。索尼展示了厚度仅为3mm的11英寸产品和10mm的27英寸产品。索尼11英寸OLED电视目前已经在日本和美国上市,27英寸产品已在2007年CES展上亮相,厚度相同,但今年展示时将其进行了全新的设计。 其实超薄之风在去年下半年就已初露端倪, 2007年10月在日本举办的两大电子类重量级展会——— 日本高新技术博览会(CEATECJapan2007)和FPD2007展会上,平板电视的最大看点是上下游厂商联动,“出乎意料”地转向了超薄。而此前,索尼宣布其厚度仅为3mm的OLED电视在2007年上市。 两种途径实现超薄 从厂商透露的信息看,实现超薄的关键点主要有二: 一是直接削减了面板厚度,这一点需要上游厂商的努力。就目前厂商透露的信息看,LPL已经公布了42英寸、厚度为19.8mm的液晶电视面板,计划于2008年第一季度量产。而友达宣布要开发32英寸、厚度为20mm的液晶电视面板,比同尺寸面板厚度减少38%,计划于2008年第一季度量产32英寸、37英寸和42英寸超薄型液晶电视面板。 另外,日立表示在面板厚度的“瘦身”方面,削减背光源厚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背光源厚度削减的详细情况,相关厂商没有公开。可以了解的是,为“瘦身”,厂商大多应用了新背光源LED,LED体积较小,较易实现超薄,但成本较高。 但是JVC的超薄液晶应用的是传统的CCFL背光源,可能正因为如此,JVC的液晶电视成为最先上市的大尺寸超薄电视。与日立一样,JVC也是通过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来实现超薄。 二是部件的整合化或简化配置。如信号处理电路没有置于面板背面,而是改成收纳于底座中,日立的32英寸超薄液晶电视和索尼的OLED电视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先锋9mm厚的等离子采用了“直接彩色滤光器”的构造,把面板前粘贴的光学滤光片由玻璃改为薄膜,并且将电路底板全部外置;松下等离子通过简化驱动电路和散热装置实现超薄;日立等离子电视实现超薄是通过部分电源电路与显示器背面合为一体。 无论是第一种路径还是第二种路径,都要面临技术攻关的难点——— 重新进行结构的优化和电路的设计。TCL多媒体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全球研发中心副总经理杨福忠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大屏幕平板电视功耗很大,其电源部分体积庞大,变压器很大,散热片也大。电源部分是安全和可靠性的关键所在,进行超薄设计不能掉以轻心,由于没有很多空间可供发挥,设计难度不小。”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