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遭遇资源遏制 国产等离子是否有出头之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 10:45 消费日报

  中国等离子市场从2006年以来就一直没有走出低谷。从整机企业到等离子屏的制造企业,均对现在这种状况提出质疑,究竟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困境?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市场局面?这些问题不仅是整机企业考虑的问题,与上游制造企业也有相当大的关联性。

  业内专家指出,中国等离子市场重获新生需解决两大问题:一、与拥有丰富屏资源的液晶市场相比,等离子缺乏广泛、充足的屏资源供给,因为资源都掌握在日韩等少数企业手中。二、等离子技术门槛高,多数国内平板电视企业被重重的专利技术拒之门外,无法真正打开市场。

  门槛高、资源少制约技术发展

  与

液晶电视市场不同的是,由于日韩对等离子技术方面掌握主动权,国产平板电视企业在等离子技术上占不到太多便宜。因此,在2006年,数家国产电视企业先后放弃等离子,发力液晶产业以赢得企业的生存机会。除了少数的几家,如长虹、海信等国产企业还坚持两条腿走路之外,其他国产企业已经把重点完全转移到液晶电视的生产和营销上。如今的等离子市场,三星、松下、日立、LG、飞利浦占据国内等离子电视市场65%%的份额,技术优势牢牢掌握在日韩企业手里。

  业内人士指出,日本企业向来患有“技术垄断症”,日本制造的产品技术含量高是公认的,可日本厂商把产品销往中国时,却死抱着技术垄断的信条不放,只要可能对自己产生一点影响的技术,绝不出口给中国。甚至当美国、欧洲都放宽对华技术出口标准,从而抢占手机、汽车大批市场份额时,日本却仍沉浸在“技术垄断症”中,且不能自拔。这种方法限制了国内彩电企业对等离子发展的动力和可能,既压制了国产电视企业,也压制了整个国内等离子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要想改变这种局势,外资企业,尤其是掌握上游技术的企业,有必要积极宣传等离子技术,使等离子在行业中的认知度得以提升。另一方面,等离子市场的繁荣需要充足广泛的屏源作为基础,而对于现在的国内平板电视企业来说,并没有上游等离子屏企业提供充足的屏资源。这造成国内等离子整体产业的低迷状态。还有一方面,供过于求的液晶上游市场状况缩减整机的成本,在短时期内市场份额飙升,致使即使愿意开发等离子电视的国产平板电视企业无从下手。

  等离子应乘“需”而入?

  为什么在消费者心目中液晶占了上风呢?其实,等离子在技术上具有诸多液晶不可比拟的优势。在画质方面,等离子电视完全没有拖尾现象,在动态清晰度上高于液晶电视;在响应时间和色彩还原能力上,等离子电视也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现阶段来看,等离子电视是唯一可以实现全数字化的。但这些并不为消费者所知。目前,82%%的消费者对液晶和等离子电视的概念有所混淆,无法正确区分,在选择液晶还是等离子电视时,带有较强的主观意识。

  其实,平板电视市场一直朝着大屏幕方面发展。据《2006年第四季度城市消费者平板电视消费需求调研报告》提供的数据,大尺寸需求趋势明显,预期购买40英寸以上平板电视的比重接近40%%,其中等离子电视中,50英寸以上的销售比重达到10%%。家电研究专家陆刃波认为,这种趋势会延续到2007年。这种趋势对于等离子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大屏幕高清市场还是等离子的天下。

  有关人士提醒平板电视企业,想在国内的市场扭转整体的局势,除了几家外资企业的努力之外,上游企业也应从消费者和一些对等离子失去信心的企业入手,激发企业对等离子电视开发的兴趣,给予行业新的刺激。

  沉溺液晶混战?发掘新的契机?

  分析人士称,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没有了对等离子产业的巨大投入,面临现在的市场环境似乎可以轻松很多。它们对于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向更为灵活,就是俗话说的“什么挣钱就干什么”。这是国内企业普遍的做法,尤其是刚刚涉足这一领域的企业,专攻液晶的战略比较普遍,但是从长远的考虑来讲,液晶市场如今可以说是群雄逐鹿,经过淘汰期之后,最后的平板电视市场将各就各位,形成稳定的格局。但是究竟有多少专攻液晶的企业能走过这座“独木桥”呢?其实在国内企业中,早有企业预测到了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如长虹通过对等离子上游技术直至营销的发展策略,在国内积极开展等离子推广活动,投资等离子平板生产线,就是国内家电厂商对彩电关键部品进行大规模投入的开始。长虹这一举措为国产平板电视企业开先河,希望借此摆脱技术门槛高和屏资源不充足两大绊脚石,值得其他还在液晶市场混战的企业思考。本报记者 兰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