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市亏损毫无根据 高清大屏3C融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 16:14 中国电子报

  本报记者 母晓洁

  退市说:无稽之谈危言耸听

  2006年8月31日,国内某媒体有关“CRT电视一年内退市”的言论引起轩然大波,仅隔一天就遭到有关专家纷纷批驳。该文声称:飞利浦、LG、三星、日立、夏普、松下、海信、海尔、创维、TCL、长虹、厦华等12家国内外主流彩电巨头在北京与苏宁联合宣布,随着平板电视的制造成本一路走低,同尺寸的CRT显像管彩电成本优势越来越小,预计最晚到2007年10月1日,CRT彩电将在中国各大家电连锁卖场全线退市。消息一出,立刻在彩电市场引起连锁反应。先有彩电业内人士提出质疑,进而各彩电厂商纷纷发表声明辟谣,随即又有官方出面发布公告进行澄清。

  CRT彩电非但不会在一年内退市,反而在未来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仍将占据彩电市场的主流地位。因为无论是从性价比,还是从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看,CRT仍有很强的生命力,部分媒体宣传的CRT电视已走到尽头,只是厂家和商家的炒作。在多元化消费市场的今天,CRT电视市场萎缩是不争的事实。但当CRT萎缩到一定份额时,整个市场还会保持一段平衡状态,这段时间平板电视与CRT电视都将以各自性能优势,占领各自的市场份额在市场上并存。可以肯定的是,在32英寸以下的电视市场中,CRT电视仍占据主导地位,平板电视替代CRT电视仍有待时日。

  亏损论:断章取义片面认知

  2006年11月初,某些媒体公然抛出“明年彩电全行业亏损”的论调,使中国彩电行业遭遇舆论扭曲。此论调源起于对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和赛诺市场研究公司联合发布的《2006年中国彩电行业第三季度经济运行特征报告》的片面理解。

  该报告认为,我国液晶电视行业整体利润一直在下滑,其中32英寸、37英寸、40英寸的液晶电视甚至已接近亏损边缘。报告同时引用2005年我国13家主要彩电企业利润率仅为1%的数据,借以说明我国液晶电视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其实,该报告所称的32英寸、37英寸、40英寸的液晶电视面临亏损并不代表全线产品都将亏损。而且,即使液晶电视全线产品都是亏损的,但液晶电视在我国彩电市场的销售份额也仅仅为10%左右,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的CRT电视仍然赢利,液晶电视行业的微利甚至亏损不能片面地代表彩电全行业亏损。然而,“全行业亏损论”对于在2006年出现增收不增效局面的平板电视行业还是能起到一定的警示功效。

  大屏化:40英寸以上增长最快

  液晶电视市场的重要特征即是尺寸逐年增大。据夏普提供的全球液晶电视尺寸分析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液晶电视的平均尺寸是24.5英寸,其中,20英寸-30英寸的比重是60%,30英寸-39英寸的比重是35%,40英寸以上的比重是4%;2006年液晶电视的平均尺寸增长至27.9英寸,其中,30英寸-39英寸的比重是42%,40英寸-49英寸的比重是12%。

  今后液晶电视的发展方向是大屏化已是确信无疑,2003年,以15英寸和17英寸为热门尺寸,到2006年,40英寸和42英寸成为最热门尺寸,而40英寸及以上的大尺寸液晶电视的迅猛增长,抢占大屏平板电视近半壁江山,威胁等离子电视在大屏幕领域的优势地位。

  据中怡康提供的2006年前三季度液晶电视各尺寸增长幅度的数据,32英寸销售额同比增长180.2%,销售量同比增长314%;37英寸销售额同比增长167.3%,销售量同比增长280.4%;40英寸销售额同比增长1083.9%,销售量同比增长1351.6%;42英寸销售额同比增长633.5%,销售量同比增长1030.3%。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40英寸及以上尺寸的增长幅度最大,尤其是国外品牌都开始将液晶电视市场策略的重点转向大尺寸领域。

  3C融合:跳出概念圈获实质性推进

  3C满足了收看电视之外的信息和娱乐需求,成为2006年平板电视新品的流行色。众多彩电厂家都看好发展前景,并投入重金,令3C在2006年跳出了概念圈,掀起了一股冲击波。

  海尔、海信今年液晶电视市场的“敲门砖”都不约而同锁定带打印功能的液晶新品;TCL在2006年CES上“秀”出了3C产品——“欢悦”液晶电视;长虹网易通3C多功能平板电视将消费者带进数字家庭娱乐中心;康佳闪联电视LC-SL3711通过3C强制认证,并投入批量生产;夏新推出了液晶电视为载体的W inCE IPTV、DTV等3C产品;万利达推出“百变金钢”液晶电视,首推“模块化”设计思路。

  3C融合的速度日益加快,3C技术在平板电视中的应用正在成为人们对未来理想生活的新标准,这种需求决定了未来数字家庭的核心,也体现为平板电视3C化。平板电视3C化的浪潮不仅给消费者带来新的体验,更为国内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全高清:平板电视主流发展方向

  全高清(FULL HD)是目前电视屏幕分辨力的最高标准,指电视的物理分辨力达到了1920×1080。2006年,全高清高端电视成为厂商争相推出的产品,TCL、长虹、厦华、康佳、夏新、夏普、索尼等几乎所有的国内外主流液晶厂商都推出了全高清的液晶电视;日立、松下、先锋等一些等离子厂商也开始强力推进高清战略,大力开发研制全高清产品;微显示电视企业爱普生、三星等都相继宣布加大全高清的投入。2005年尚为鲜见的全高清概念,在2006年以液晶电视为龙头蔓延开来,初步彰显星火燎原之势。

  全高清产品在2006年不仅取得了量上的迅速占位,而且在质上获得突破,那就是以往在40英寸以上的大尺寸产品才有全高清功能,在2006年全高清产品的尺寸向下延伸拓展至32英寸和37英寸,液晶龙头企业夏普从今年开始将37英寸以上的液晶电视全部达到全高清的分辨力,并在年底旺季市场推出32英寸全高清产品,再次表明FULL HD是发展的主流方向。不过,由于没有大量可用的1920×1080信号源,全高清在中国市场现仍处于起步阶段,要进一步启动并普及市场,至少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

  价格战:洋品牌以夷制夷

  历年的“十一”黄金周彩电市场的大赢家历来非国产品牌莫属,但在2006年国庆期间,国产品牌遭遇外资品牌的突袭,首先是索尼、三星开始大规模降价,接着东芝、飞利浦等外资品牌跟进,外资品牌降价“大戏”规模化上演。索尼、三星、LG等的液晶电视降幅高达30%以上,有的型号价格甚至紧贴国产彩电进行调整,国产品牌原有20%~30%的价格优势丧失殆尽。

  此次外资品牌一反常态,突然主动挑起价格战,凭借史无前例的低价,首次挤进被国产品牌把持的一线阵营。据国美、苏宁等三大家电卖场的黄金周销售统计,黄金周中,北京、广州、天津等大城市的国产平板电视与外资平板电视的销售额比例为4∶6。

  2006年外资品牌在国庆期间降价促销占了上风,以后可能还会有类似的促销动作,中外品牌之间博弈竞争将更为激烈。

  “屏”事件:“出身论”受广泛关注

  2006年11月,“外资品牌用台湾屏杀价”事件吵得沸沸扬扬,主流尺寸(37英寸)均价逾万元的洋品牌液晶电视,使用性价比较高的台湾屏,直降2000余元,拉近了与国产品牌的价差,却因没有明示液晶屏产地而受到业界的广泛质疑,液晶电视市场的焦点话题也由此锁定在对上游屏“出身”的争论之上。

  在并没有对消费者利益造成实质性损害的前提下,使用我国台湾屏的事件显然被夸大了。不过,从消费者拥有对所购买商品关键部件的知情权这一角度看,购买液晶电视的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提供液晶电视屏的产地等信息,商家也有义务提供这一信息。目前索尼、东芝、LG、夏普、三星等品牌已经在卖场明示屏的产地。

  尽管是否采用我国台湾屏或日韩屏并不重要,只要货真价实,市场上一样卖得红火,但在消费者已广泛关注液晶屏产地之时,彩电厂商应该考虑在出厂时,标示出液晶屏的产地。

  PDP:被逼“绝地反击”

  2006年,作为全球平板市场的特例,等离子在中国的发展遭遇困境,先是信息产业部数字电视高清标准出台将分辨力低于720线的等离子产品都划为非高清产品,加之主要竞争对手液晶电视的疯狂降价、打折,让等离子电视的利润空间一再走低,导致等离子阵营的规模也不断缩小,东芝、索尼退出等离子电视市场,三星、LG重点转向液晶,国内彩电企业除长虹、海信、厦华等少数企业外,基本都对等离子市场失去信心。

  不过尽管如此,等离子还是成功“挺”了过来,并展开了一系列反攻。日立、松下等厂商在技术上纷纷开发出主流42英寸的高清分辨力电视,满足了市场竞争的需要;9月20日,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等离子专业委员会成立,预示着等离子阵营的发展自救运动开始全面提速。12月,由长虹和彩虹合资成立的四川世纪双虹显示器件有限公司,投资9990万美元收购荷兰Sterope InvestmentsB.V公司75%的股权,从而获得了等离子技术,为国内企业进军上游等离子产业开创了先河。

  MDTV:关键件再获突破

  我国微显示电视(MDTV)的现状并不乐观:市场规模虽然不断增长,但增速缓慢。2006年上半年,微显示电视的市场销量在40英寸以上的大屏幕电视中所占比重仅为6%。

  不过,最近我国投影显示企业已在超高压汞灯、背投屏幕、光学引擎等方面频频获得突破。尤其是在光学引擎方面,今年南阳中光学集团与美国Syn-tax-Brillian合资生产三片LCOS光学引擎已经投产,中光学集团与日本智能泰克合资生产的DLP引擎也准备开始量产;江西鸿源、深圳昂纳明达的三片LCOS光学引擎陆续投产,上海力保自主开发的光学引擎取得巨大进展。

  我国自主生产微显示光学引擎已有了基础,这有利于降低微显示电视成本,参与国际竞争,生产出具有性价比优势的微显示电视。在上述利好背景之下,我国微显示电视市场发展速度有望回升。

  720线:“高清”不仅是高分辨力

  2006年3月31日,信息产业部正式发布了《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显示器标准》,该标准显示,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液晶背投电视、CRT背投电视等要想被认定为高清数字电视,至少必须满足清晰度达到720线以上(CRT数字电视必须达到620线以上)。720线由此成为彩电业界的关注焦点。

  此标准对等离子厂商是一个噩耗,主流的42英寸等离子很难达到这一要求,只有50英寸及以上的产品可以满足720线的清晰度要求。由此,液晶阵营以等离子主流尺寸的清晰度达不到720线,来攻击等离子阵营。

  此外,业界对720线的认知也一度存在偏差,很多厂商在宣传炒作时,将720线等同于高清。

  事实上,高清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能等同于720线,高清这一概念最本质的是清晰度指标,但高清还涉及到亮度、对比度、色域覆盖率等大量技术指标以及支持的图像格式、接口要求等。

  动态高清:液晶厂商竞相“割尾”

  液晶电视在显示高速运动画面时,仍然存在着残影、拖尾等“诟病”,这成为了困扰液晶整个产业链条发展的“隐痛”。

  2006年,各厂商借“

世界杯”的东风,纷纷在动态技术上频频发力,推出高动态对比度或快速响应时间的液晶电视,以解决了液晶的“运动顽症”。如TCL推出动态对比度高达5000∶1的动态液晶电视“炫舞”B68系列,涵盖了动态高清、动态色彩、动态音响、动态多媒体及动态外观五大“动态”特性;三星推出了动态对比度5000∶1的动态技术,使运动画面的色彩更加饱和。

  即便在摒弃世界杯促动的因素之外,你也会发现,2006年液晶电视在动态技术方面的进步亦是突飞猛进。

  如在动态高清技术方面,康佳在年底发布“帧像240”技术,将液晶电视显示从原来每秒60帧提升到现在的每秒120帧、240段,使运动图像更稳、更快、更清晰。

  再如响应时间方面,2005年8毫秒或6毫秒的响应时间已算是极速,而在2006年,主流液晶电视厂商都推出了更快的4毫秒新品。尤其是在2006年1月拉斯维加斯CES展上,美国优派抢先曝光了全球最快的1毫秒灰阶响应时间的液晶技术,写下液晶发展史上速度的终极里程碑。

  专利费:从模拟延续到数字

  2006年12月初,欧美彩电“专利门”事件在业界闹得轰轰烈烈,据悉,2007年3月1日之后,凡是进入美国市场的电视机,必须符合ATSC(先进电视制式委员会)制定的标准技术规范。而技术规范后面捆绑着的恰恰是专利。

  在经历大半月的战前沉寂后,12月23日再度出现重大异动,从国家

知识产权局内部获悉的一份专利费详细清单显示,2007年3月起对美出口彩电要付出的专利费可能高达23美元/台。

  专利费是否有如此之高,尚待进一步核实,不过,有一点必须引起彩电企业的高度重视,那就是专利费的“收取效应”将从模拟电视机过渡到数字电视机。

  专利技术缺乏一直是困扰中国彩电业强盛的主要问题,如何突破核心专利技术瓶颈,并在新一轮高端电视的竞争中塑造强势地位,已成为中国彩电企业的国际化走向成功必须攻克的难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