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渠道岁末上演三国演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 09:07 深圳特区报 | ||||||||||
掐指算来,“十一”黄金周过后没消停几天,“美苏”争夺的战火便烧到了岁末促销上。家电渠道大战打到这个时候,一个个连锁品牌相继在两大连锁猛烈的炮火中倒下,只剩下苏宁、国美的战场却引爆了更加激烈的贴身比附之役,乐得观战的消费者被晃花了眼。 在国美抱得永乐归以后,虽然两大连锁的比附之战仍然打得很凶,但国内家电零售渠道之战似乎已经没了悬念——在没有相当的对手进来之前,两大连锁称雄的局面不会改变。
百思买中国总裁的话一语惊人:“同样品牌与型号的家电,在北美市场的价格比中国还要便宜,而且利润率要更高”。即便笨想,道远路长的,有运费,有关税,还有比国内高昂得多的人力成本等因素,中国家电的产地价格也不大可能比美国还高。即便有,也只能是短期促销等偶然情况。正当大家觉得匪夷所思、不知就里的时候,百思买终于道出了重点—将话头指向进场费。莫不是产地价高于隔岸价格的魁首是国内连锁渠道收取进场费?虽然没有明确这样说,但前言后语难免引人这样想。作为新进,百思买以向国内家电零售的潜规则挑战高调亮相:宣布不会和别的零售卖场一样收取进场费,而且先付钱再拿货。 在苏宁、国美异口同声地开始要利润、要单店质量的时候,恰巧以关注成本、关注利润率、关注资产安全性及回报率著称的百思买进来了。一方面这对本土家电连锁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是个考验,另一方面对采取与本土连锁商完全不同的资本化融资方式运作的百思买,是否能尽快克服水土不服并发挥所长,也是考验。事实上,百思买这个店在年底才开张就是因为水土不服而延了期。 乍看不收进场费和先付款再拿货,应该是说到供应商的心坎上了,但事情往往不是非黑即白这么简单。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进场费的始作俑者其实还是国际百货零售商。“进场费”其实是因为供应商对在商场内获得理想位置有需求而产生的,而在百思买,供应商对货放到哪里则完全没了发言权。百思买的理念能否被全盘接受,尚需时日磨合。 也有人给百思买中国总部算了笔帐,认为不论是办公成本还是人力成本都要远远高于国内企业,这就注定了要保持高毛利策略,且不能参与价格战。保持高毛利倒不需担心,百思买一向以利润为企业发展的要义。但是不打价格战倒是给人留了个悬念,在百思买进入之后,国内的消费者到底会买本土连锁低价的帐,还是会对精细化管理、不参与价格战的洋连锁感兴趣?有一点可以肯定,百思买的进入已经开始从局部打破了两雄相觑的局面。 在本土与国际家电连锁渠道商的交手过程中,也许是一个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过程。值得本土家电连锁商关注的是百思买的稳打稳扎和开店质量。直到去年,已经有近40年历史的百思买还从未有过关店的历史,而且单店盈利能力从1989年的1150万元美元提升到2005年的4130万元美元,16年间翻了3.6倍,毛利润率从1995年的13%上升到2005年的25%。而百思买的强调利润和低风险,也阻滞了其扩张步伐,这也是其进入中国两年半才开出第一家店的主要原因。这样的速度给苏宁、国美留出了更充裕的时间去调整竞争策略和运营模式。俗话说入乡随俗,百思买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也需要经历一段摸索期,将自己的运营理念与中国市场的上、下链条做一个本土化的结合。因为真正说了算的是兜里揣着钞票和需求的消费者。 记者 迟宇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