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新浪首页 > 科技时代 > 家电 > 正文

台湾屏卡住液晶电视喉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 14:51 新浪科技

  11日上午10点30分,朝阳路高井苏宁电器。

  “我们使用的是原装的韩国三星屏,你看,用手划过都不会出现问题,这质量,其他屏没得比……”某国产品牌电视销售区内,促销员正在向记者推荐一款37英寸的液晶电视。

  “不是说现在的37英寸液晶电视用的都是台湾屏吗?”记者提出疑问。

  “用台湾屏的是夏普,我们使用的可全部都是响当当的三星货,这个你可以放心。”促销员的回答非常干脆。

  记者事后了解到,三星从未生产过37英寸的液晶屏。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几家日韩家电企业“采用台湾屏杀价,消费者容易误以为是日韩企业自产屏”的说法沸沸扬扬。有专家指出,外资品牌在内地市场销售的低端 液晶电视采用的液晶屏多为代工,导致屏幕质量下降,并认为这种做法容易对消费者产生误导。记者发现,就在指责外资品牌使用台湾屏的同时,大多数国内厂家并 没有严于律己,也在使用着“偷梁换柱”的把戏,把自己使用的台湾屏谎称为三星屏。

  那么,台湾屏究竟惹着谁了?它对消费者到底有什么害处?台湾屏事件将给国内的液晶电视市场带来什么影响?

  ●台湾屏事件回放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外资品牌的平板电视从SONY、夏普、松下到东芝、日立、PHILIPS、LG、三星,价格均大幅下滑,销售量猛增。根据苏宁电器 有关人士的统计,黄金周期间,包括LG、三星在内的国际品牌液晶电视与国产电视的价格差由20%至30%下降到10%,而十一期间彩电销售额的前5名也都 被东芝、LG、索尼、三星等外资品牌占据,国产厂商遭遇重创。

  9月30日,《南方日报》首先爆料,“夏普两款32英寸畅销液晶电视新品换用了价格低廉的台湾产面板”,随后在10月12日,《京华时报》也报道“索尼、东芝、LG、三星等外资彩电不堪市场竞争,以台湾屏替代自产屏在十一黄金周低价热卖。”

  该消息一经发布,便激起千层浪,各种报道甚嚣尘上。10月30日,三星表示自己“部分采用台湾液晶屏”,随后,SONY也澄清说“SONY从来没说过液 晶电视全是原厂屏”,发表言论的还有东芝,东芝表示“我们用的都不是自家屏”,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外资品牌都坦承了自己部分产品使用的是台湾屏。只有夏普 还在坚称“所有夏普液晶均采用夏普屏”。

  ●“忽悠”的现象层出不穷

  大多数外资品牌承认自己采用“台湾屏”的同时,国产品牌的销售中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11月11日13点整,记者来到朝阳路十里堡国美电器城。

  “这款电视超值,37英寸才6999元,而且采用的是原装的三星屏,亮度高、色彩好,您看,这画面多细腻……”某国产品牌电视促销员热情地介绍。

  “三星屏?我怎样才能分辨这到底是不是三星屏?”记者问道。

  “厂家都给我们培训过了,绝对没错,我还能骗您吗,您要是再不相信,可以去鉴定。”促销员如是回答。

  “那您能在发票上帮我写上是原装的三星屏吗?这样如果有问题的话,我就有据可循了!”记者表示。

  “哟,那我可没法给您写,我们这边有规定,发票上不能随便写东西的!”促销员答道。

  暗访中,记者发现海信、长虹、康佳等许多国产品牌都在强调自己品牌使用的是原装的三星面板,而非采购自台湾的台湾面板,但实际上,三星并没有生产过37英寸液晶屏。

  其实,液晶屏上“偷梁换柱”的事件去年年底就屡见不鲜。当时至少四家国产品牌宣称自己使用的是三星37英寸屏,而当时三星公司的相关人员就出来正言: “三星从来就没出过37英寸的液晶屏。三星自己的液晶电视只有32英寸、40英寸和46英寸的规格,哪会有37英寸的屏卖给别人。”一位在家电行业摸爬滚 打了十几年的业内人士解释说,谎称三星的七代屏就是为了借三星的名气,让消费者觉得东西好。

  ●国内市场八成电视使用台湾屏

  其实,台湾液晶面板早已进入千家万户,小到手机屏、PDA,大到显示器、液晶电视,遍布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据了解,目前市场上有80%的液晶电视都采用了台湾生产的液晶屏。

  目前,三星、LGL、友达、奇美和夏普是全球五大液晶面板生产厂,这五家生产的液晶电视面板约占全球总供应量的九成。记者间接证实,日韩主流品牌 SONY、LG、松下、三星、东芝、JVC等几乎都从中国台湾外购液晶屏,国内的主流平板电视品牌也都大批量采用台湾屏,如创维、TCL、海信、海尔等。

  一直以来,受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人们比较认同三星生产的面板,但事实是经过几年的发展,台湾屏在技术品质上已经与日韩液晶屏不相上下,且性价比更具竞争力。从实际情况看,不管是国产品牌还是合资品牌,使用台湾屏是大势所趋,是平板电视产业走向纵向一体化的必然。

  ●日韩液晶屏难以满足自身需求

  目前,由于平板电视消费量巨大,所以液晶面板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国内某研究机构的资料统计显示,2005年,中国平板电视全年销量达到190万台,比 2004年的65万台增长了192%,2006年国内平板电视市场仍将继续保持这种旺盛的需求,全年销量有望达到500万台,这种增长速度将会延续到 2008年。

  “即使两条7代线完全开工,也不能满足三星电视的强势品牌”,在三星2006年新品体验会上,三星白学明常务透露。三星液晶电视产品在全球的销量很高,必然需要外购一部分面板。

  DisplaySearch中国区经理张兵表示,台湾友达与奇美由于集中资本进行液晶屏的制造,大大降低了液晶屏的生产成本,台湾屏的生产成本低于日韩的成本,所以日韩企业采购成本优势更高的台湾屏,这将有利于控制产品成本,是平板电视产业纵向一体化趋势。

  ●消费者无须担心台湾屏的质量

  台湾屏的成本低于日韩面板,价格上有所差异,但是并非“劣质屏”、质量不合格,台湾面板在上市前完全通过了国家的检验,对于消费者正常使用没有影响。

  据了解,国家对于液晶电视产品的监控非常严格,每款型号产品都要经过信产部电子三所或五所的认证,使用何种显示屏、何种芯片都要登记在案,国家对于消费 市场上的液晶电视屏有着明确的标准,只有符合标准的产品才能上市销售,工商部门负责对此进行抽查,不符合标准的液晶屏绝对不能上市。

  虽然,业界普遍认为,技术先进的大厂面板在使用寿命以及色彩方面都要强于低价面板,但是信产部第三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数字电视标准工作组组长刘全恩向记者 表示,目前国家相关检测机构并没有对不同品牌的液晶屏的品质进行过测评,因此不能说哪个品牌的屏好,哪个品牌的屏不好。

  一位在业内负责检测的工作人员也表明:“实际上台湾屏幕都是可以达到国家标准的,我们不会因为是台湾屏而放低标准。”

  ●屏不是关键,整体技术是决定因素

  其实,采用哪一家的液晶面板并不是决定因素,最重要的是厂商的生产技术,整合应用技术才是制胜关键。

  “影响液晶电视成品品质的因素有很多,液晶屏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其他部件的质量也会影响电视的性 能,而企业的研发实力、生产流程管理、整合应用的能力等都直接影响品质”,一位业内专业人士这样告诉记者。所以,液晶屏只是液晶电视的一个组成部分,购买 液晶电视考虑的是一个整体技术。

  《中国电子报》副总编常林枫告诉记者,一件成品的制造多会用到其他各种品牌的配件,不能说因为用了其他品牌的配件就会降低自身产品的质量。生产企业在 选择配件的时候都会有一套自己制定的标准,符合这种标准的配件才会予以采购,而一个负责任的企业自己的标准往往都会比行业标准要高。我们看重的应该是一个 企业的整体品牌,买的是质量过硬的成品。

  ●贬低台湾屏将对平板电视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在整个“台湾屏”事件中,之所以消费者会产生“台湾屏质量差”的主观印象,关键在于其传统的消费习惯和某些产品促销员的片面说辞所引起的错误认知。

  在朝阳路财满街的苏宁卖场中,海信的促销员是这样说的,“我们的这款电视采用的是原装的三星屏,亮度高,寿命长”,“台湾屏跟这个不是一个档次,台湾屏 质量哪有这个好,它的坏点多,返修率特别高,寿命比我们这个少1万个小时呢……”如果不是记者先前对台湾屏有所了解,还真被“忽悠”了呢,也难怪消费者会 产生误会。

  某国产品牌的高层私下告诉记者:“有时候,我们卖场里的促销人员强调日韩屏好,那只是促销人员为自己的业绩考虑。”这种促 销员几乎在每家卖场中都存在,而他们经常采用“宣称自己是日韩屏,指责对手用台湾屏”这种销售策略来提高自己的业绩。其实,这种做法也无可非议,但是它可 能在无意间造成了一种负面影响,给消费者灌输了错误的认知。在短期内成就了部分产品的销售量,但是从长久来看,却是不可取的。

  一位业内专家分析,“台湾屏”事件中,虽然国产品牌的谴责、各大媒体的报道本质上是在为本土消费者争取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验了外资品牌的诚信,规范了国内市场,但是,客观上却给消费者造成了一定的误解,从长远来看,给国产品牌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由于目前国家没有明文规定液晶电视在销售时必须注明其面板的产地,所以市场中“偷梁换柱”的现象才此起彼伏。中国电子商会售后服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周明表示,他们正在制定相关规定,希望能扼制住互相攻击的怪现象,还平板电视一个洁净的市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30,000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科技时代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595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